
策劃前言
有人說,全國兩會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表”。
事實上,兩會的意義不止于此。國人可以從這里感受到中國經濟發展的真實脈搏,世界也將其視作觀察中國未來走向的窗口。
這是一個開放的時代。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在關于建設上海自貿區的一次交流中說,“中國30多年來之所以有長足進步,取得巨大成就,是從開放開始的,開放帶動了改革。”如今,隨著上海的經驗被進一步推廣到天津、廣東和福建,以及國家“一帶一路”等戰略的規劃實施,新一輪的對外開放正在全面鋪開。
有著多年在華工作經歷、并多次報道中國兩會的俄羅斯記者柯舍夫就說,“我看到了一個越來越開放的中國。”
“開放也是改革”,這更是一個改革的時代。
2014年,被視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5年,則被視為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解決改革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經濟進入了“新常態”,改革也進入了“深水區”。
新常態,意味著高速增長的階段結束了,人們對中國經濟增速的預期在放緩,但對于拿什么驅動中國的疑慮卻在加重;深水區,意味著改革越往深處越難行,要涉險灘,更要啃硬骨頭。行政改革、國企改革、金融改革、土地改革、財稅改革、環境治理等等,這些硬骨頭都要啃。
未來的中國將向何處去,將依靠什么來驅動?中國在探索,世界在觀望。
但無疑,“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和確立新的經濟發展目標,對今天的中國尤為重要。”而經濟增長的質量也比經濟增長率本身,更能代表中國經濟的發展方向。
2014年,關于改革的熱詞和新詞有很多:“新常態”、“深改小組”、“權力清單”、“簡政放權”、“財稅體制改革”、“打虎”、“依憲治國”、“APEC藍”、“一帶一路”等等,在換擋期的中國,這些熱詞和新詞昭示著中國經濟變革期的到來,也預示著改革正在全面鋪開,而且進入了“深水區”。
一個屬于改革的時代已經到來。
2015年,改革的分量會有多重?在全國兩會開始之前,新華網對兩會熱點的變遷做了一次網上調查。
在這個涉及反腐倡廉、養老改革、依法治國、經濟新常態、就業創業、財稅金融改革等19個熱點話題,有超過22萬名網民參與的調查中,“收入分配”的關注度位列第一,“反腐倡廉”位居第二,“醫療改革”排在第三,而前幾年備受關注的“教育公平”和“住房保障”則分別降至第七和第九。
透過這一調查排名,可以得出的大致結論是:在解決收入分配不均和貪腐問題上,改革依然面臨著很多困難;教育、住房和養老的改革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關于“一帶一路”和“環境治理”等新話題的出現,則反映出人民對改革的期待。
誰言改革易?
國企改革已經改革了多少年?如果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關于國企改革的“放權讓利”開始,算起來也有37年了。但成效呢?在不斷的爭議和國企與民企反復的拉扯中,國企改革仍然進退維谷。如今,它依然是經濟體制改革領域里難啃的一塊骨頭。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目前國企改革面臨四大難點:一是,國企依靠壟斷地位和政府政策占據市場優勢,利益固化阻礙改革深入;二是,國企在公益領域用力不足,在競爭領域投入過多與民爭利;三是,國資監管體制改革“難”,有的管得過多過細,有的缺少監管;四是,混合所有制破題“難”,“誰來混”、“怎么混”等操作實施面臨諸多挑戰。
霧霾下,環保治理的難度也不小。對于如何破解“十面霾伏”,想破腦袋的不光是京津冀,全國幾乎所有省市也都在翹首以盼。人們寄希望于綠水藍天不只是出現在APEC期間,而是生活的每一天。顯然,對于環保治理,我們還有太長的路要走。
但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們更需要肯定改革的成效。
“環顧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像當今中國這樣,以一種說到做到、只爭朝夕的方式全面推進改革進程。”這是新加坡《聯合早報》對2014年的中國改革作出的評價。
說說人們關注的反腐。2015年1月4日,元旦后第一個工作日,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落馬;2月17日,農歷春節前夕,山東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敏被“雙開”。中紀委過節也沒閑著,想想也是“蠻拼的”。3月3日,全國兩會開幕第一天,河北省委常委、秘書長景春華被免職,誰說“盛會不打虎”的?
據不完全統計,十八大以來,已有超過60名省部級及以上官員落馬。反腐沒有休止符,也許后面還會有更大的老虎落網。
不論是國企改革、環保治理,還是反腐、依法治國等其他領域的改革,越到深處便越觸及痛處,改革便越難。對此,CNN前首席記者,曾報道中國兩會近30年的吉米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摘果子,現在已經將最底下的、最容易摘到的果實摘完,現在是要摘高處的果實了,這會更加困難,但我對中國政府有信心。”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則用“穩中有進”表述了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穩的主要標志是,經濟運行處于合理區間。增速穩,國內生產總值達到63.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7.4%,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就業穩,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高于上年;價格穩,居民消費價格上漲2%。‘進的總體特征是,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增強。”
“穩中有進”代表了中國經濟應對“新常態”的策略,但對于未來,改革和創新才能激發新動能。
毋庸置疑的是,改革將會在新的一年里被寄予更高的期望。對于當下中國,改革不僅是最大的紅利,也是最好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