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霞

一個大國的幸福夢想,不能在被破壞的環境中實現。環境與發展,是一體兩面的問題,顧此失彼,片面發展不顧環保,發展便是不可持續的;強調環保不去發展,現代化也無從談起。
2015年承載了太多的期待:不僅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依法治國的開局之年,也是新《環境保護法》(以下簡稱《環保法》)的實施元年,經濟增速換擋的新常態下,環保再度成為兩會“強音”。打好大氣、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需要用新《環保法》作為利器,從源頭防污,以鐵腕治污,更需要政府、企業、公眾形成合力。同呼吸,共命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曲線”的哲學
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環境污染的程度較輕,但是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的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到達某個臨界點或“拐點”以后,隨著人均收入的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又由高趨低,其環境污染的程度逐漸減緩,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這種現象被稱為環境庫茲涅茨曲線。
正因為發達國家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嚴重的環境問題,倫敦的霧、日本的水、美國的沙塵暴,都曾經被作為“環境問題是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這一論調的佐證。而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是否意味著可以為經濟的高速增長暫時把環境問題擱置一邊,等發展的“拐點”到來,環境自然改善?
在3月7日人大的記者會上,新任環保部長陳吉寧給出了一個答案:“我們的污染物排放量峰值相對來說比較高。”所有的現代化國家不講體量,只從人口密度和工業化帶來的單位土地面積排放量來講,我們現在已經超過歷史上最高的兩個國家——德國和日本。“已經接近或者說超過環境容量,在一些地方、在一些時間段,超過的還比較多。”在2014年,全國3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80%未達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長三角、珠三角,特別是京津冀地區,大面積霧霾頻繁發生。并且,我國的環境污染不只是空氣一項,水、土壤甚至沙漠都遭受著污染。
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陽光、空氣和水。一個大國的幸福夢想,不能在被破壞的環境中實現。環境與發展,是一體兩面的問題,顧此失彼,片面發展不顧環保,發展便是不可持續的;強調環保不去發展,現代化也無從談起。圍繞著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需要的是全方位的考量和平衡的智慧。
因此,經濟穩增長,是必須的;環保要更給力,也是必須的。實際上,在經濟增速放緩的形勢下,搞環保非但不是“拖后腿”,相反能夠拉動經濟的增長。正如環保部長陳吉寧所言:“中國在未來幾年環保投資需求非常大,大概在8-10萬億元的水平上,而且這個投資沒有重復建設,長期受益,是一個好的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向污染“上山下鄉”宣戰
城市越來越光鮮亮麗,值得欣喜的是過去相當多的工業污染項目紛紛遷出市區,但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大城市的邊界上,都有“垃圾圍城”的現象。與此同時,我國的環境污染正在進行一場“上山下鄉”:工業污染正由東部向中西部轉移、城市向農村轉移,全國農村遭受環境污染的比例不斷上升。
污染是伴隨著產業的轉移而轉移到中西部和農村的。產業梯度轉移的初衷,是讓產業的承接方設置“門檻”,那些經過優選的產業落地,落后的產業淘汰。但實際操作中,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資的驅使下,縱容污染項目的發展。
由于污染往往要在建成投產后才能暴露出來,按目前的問責制,也追究不到引進官員的頭上。也因此,一些地區尤其是農村就成為污染企業的主要流入地。這對于落后地區無疑是雪上加霜:污染蔓延之下,失去了本來宜居和生產的環境,而且農村這塊最后的生態凈土一旦被污染,又得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轍,治理的費用幾近于無底洞,即使花再多的錢,甚至幾代人的努力,也無法徹底復原。
“終身問責制”不失為解決這一問題的好辦法,守住生態紅線,不讓中西部地區和農村成為逃避處罰的天堂。對于拍板引進污染項目的官員,終身追責,這樣,才能守住最后的一方凈土。
未來幾年,是中西部地區進一步發展的關鍵時期,更是開發與生態環境矛盾的加劇期。要向污染的轉移宣戰,陳吉寧部長強調了“PPP”的原則,就是預防,預防,再預防(Prevention),此外,要加強中西部地區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強生態補償,嚴格執法。源頭防污,鐵腕治污,堅決守住生態紅線。
擋住轉移來的“禍水”,另一方面就是治理農村自身的污染。多年來,環保部和財政部通過大力實施“以獎促治”政策,帶動農村的環境污染整治,集中在水、垃圾等突出方面,到2014年年底已經累計投入255億元,治理了大概5.9萬個村莊,受益人口大概1.1億人,但是這個比例只有10%左右,農村的“臟、亂、差”問題依然比較普遍,需要作出更大的努力。
成為“長牙齒”的法律
新修訂的《環保法》已經于2015年1月1日起執行,這部有著“史上最嚴”之稱的環保法律,嚴格在哪里呢?
據了解,與之前的環保法相比,新環保法只有兩條一字未改,修改幅度之大前所未有。按日計罰、查封扣押、行政拘留等條款,以更加有力度的處罰措施,改變了過去“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局面。
依據新環保法,環保部門還可以設立“黑名單”制度,企業違反環保法律的行為,將被記入誠信檔案,在融資、上市等環節都會受到嚴格限制。可以說,這是一項不搞好環保,企業就不能發展的制度,對企業有相當大的約束力。
而過去的環保法律賦予環保部門的執法力度不夠,導致相當多的企業對環保部門并不買賬,環保部門處于一種“名不正言不順”的境地,新《環保法》賦予了環保部門更多的環境執法權力,比如,環保部門和其他相關部門可“查封、扣押造成污染物排放的設施、設備”;對超標或超總量排污企業,環保部門可以“責令其采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等措施;情節嚴重的,報經有批準權的人民政府批準,責令停業、關閉”;對不履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等情況的,環保部門可以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實施行政拘留。
2015年3月7日,新一任環保部長陳吉寧在“兩會”的記者會上表示,一個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我們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利器”,關鍵在于執行和落實。貴在行動,成在堅持,法律已經為保護環境提供了堅強的后盾,它能否成為執法部門的武器,還需要進一步出臺和完善細則,明確地方政府的責任,嚴格執法并加大信息公開透明力度。
實際上,面對新的環保法,企業不能再那么“任性”了,但是,某些地方政府為了GDP而縱容污染的行為,也需要杜絕。近期,環保部對承德、臨沂等地方政府負責人的公開約談,已經顯示出未來將環保納入地方政績考核的趨勢。
不做旁觀者
誰來保護環境?誰來治污?治理環境,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政府、企業和公眾都是治污的主體,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以大氣污染為例,陳吉寧部長認為,大氣污染的來源非常廣泛,既有煉鋼、水泥窯、燃煤等工業生產過程的排污,也有機動車、船舶等移動源的排放,還有裝修、餐飲油煙等量大面廣的排放。在北京、天津和上海,機動車的污染來源占到24%左右,餐飲、汽修、裝修涂料等占到10%左右。
大氣如此,其他的環境問題也是如此。每個人都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每個人也都是環境污染的制造者,只有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藍天常在才可實現。
同樣的,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問題,各國共同擁有一個地球村,各國都有義務共同維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生態環境。
2013年9月開始,中國實施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近期還將公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加強河流流域水污染的治理。同時,中國已經和周邊有關國家建立了相關的機制,開展環境方面的合作,共同面對跨界污染的問題。中國也參加了很多國際環保行動計劃和公約,在保護臭氧層、削減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控制危險廢物和化學品進出口等國際公約方面,中國都在履行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最近,環保部也在積極參加聯合國環境署發起的保護西北太平洋、東亞海行動計劃和防止陸源污染海域環境全球行動計劃。應該說,中國政府在切實履行自己在全球環境保護方面的義務。”陳吉寧同時也強調,中國解決好自身的環境污染問題,就是對世界解決全球環境問題的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