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反腐”、“簡政放權”、“為碧水藍天”……細數過去幾日的“兩會時間”,不難發現,代表們、委員們關注的話題,無—不在顯示民生的細微落腳。
今年“兩會”,民生話題再次成為熱點、焦點。
“民之疾苦,國之要事,我們要竭盡全力,堅決把民生底線兜住兜牢。”在李克強總理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談的盡管都是國家大事,卻也隨處可見關乎民生的“小細節”: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加大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力度、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民生”一詞在報告中直接被提及了16次。
“反腐”、“簡政放權”、“為碧水藍天”……細數過去幾日的“兩會時間”,不難發現,代表們、委員們關注的話題,無一不在顯示民生的細微落腳。
2015年,不僅社會改革更深化,人民幸福也再提速。
就業、創業新福利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穩,其意義不僅在于就業本身,同時也是經濟運行總體穩定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與去年一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而城鎮失業登記率更是較去年降低了一個百分點。盡管經濟調擋減速,但絲毫沒有影響政府保就業的信心。同時,李克強總理將鼓勵創業放在突出的位置,以創業帶動就業。
2015年,無論你是應屆還是已經走向社會,不管你是要就業還是創業,都能享受到改革的紅利。
今年,749萬高校畢業生走出校門,創歷史最高。“高校擴招這些年,它的畢業生人數逐年增加,而它培養的專業,不完全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人力資源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說。“解決畢業生就業問題,需要通過調整我們的經濟結構和產業升級,創造更多的適合崗位,讓新興產業、第三產業提供更多的崗位,然后來逐步解決更多的就業。”
全國人大代表徐秋芳認為,“國家對大學生的創業政策已比較優惠,關鍵是要加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為此,她建議,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推動企業家進校園活動,通過企業家言傳身教,讓學生對創業有更深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她還建議就業政策特別是待遇應向基層傾斜,鼓勵就業者放平心態,到基層就業或鍛煉。
關于就業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湖州市公共自行車服務有限公司副經理王月英更多關注的是企業職工的技術技能培訓。她認為政府要引導企業樹立長遠的戰略眼光,“建議政府和企業加大培訓力度,對不適應發展的職工進行培訓,讓其勝任新崗位。”作為企業家,全國人大代表、天能集團董事長張天任也贊同這一觀點。他說,隨著企業轉型升級,有一批務工人員會重新回到農村。他專門提了有關政府加強對這些人員培訓,使其在家門口就業創業的建議。
此外,職工保障同樣也是關乎就業穩定的大事。在王月英代表看來,各地要像政府工作報告所說的那樣,全面治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健全勞動監察和爭議處理機制,讓法律成為勞動者權益的守護神。
社保釋放正能量
立國之道,惟在富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民生工作面廣量大,要有堅持不懈的韌勁,一件接著一件辦。務求扎實,開空頭支票不行,要同經濟發展階段相匹配,既要積極作為,又要量力而為。”
“事實上,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在維護社會穩定和保障民生的同時,還扮演著經濟發展助推器、經濟運行穩定器的重要角色。”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說,“進一步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將釋放強大正能量。”
一直以來 ,戶籍制度改革被稱為硬骨頭,尤其對于特大城市而言,更是難上加難。今年的戶籍制度改革,給予那些“漂在城市中的外鄉人”一個“政策大禮包”。居住證將取代暫住證,而且還不收費了,更重要的是沒戶口也能享城市公共服務,小孩上學方便了,醫療報銷比例也提高了。
當然,民生福祉絕不僅僅是一紙戶口。今年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目標,在去年基礎上新增40萬套,棚戶區和危房改造也新增100余萬套戶。這就意味著,不管是因為高房價望“樓”興嘆的年輕人,還是面對老房危房戰戰兢兢的低收入階層,有套自己房子的夢想,在2015年很可能實現。
你是否曾擔心退休養不起老?是否抱怨過企業養老金太低?這些問題在2015年同樣有可能得到改善。“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10%。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統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養老金的福利預計將覆蓋近8000萬退休人員,基礎養老金將惠及全國超過1.4億城鄉老年居民和數億城鄉家庭。同時,“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等繳費率”,企業的負擔輕了,而且百姓享受的社保依舊,每個月到手的票子卻更多了。
教育公平“新內涵”
回顧歷史,古希臘的柏拉圖最早提出了教育公平的理念,而我國的孔子也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追求教育公平,是人類教育發展史上的永恒理想。尤其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下,更加追求教育的公平,不僅僅指起點的公平,也包括過程和結果公平的新內涵。
“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不是技術性的問題,而是教育公平的問題,每一個學生都不應該因出生環境的不同而受到歧視。”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在一檔教育節目中說。當前,我們還有8000萬貧困人口,這個8000萬人口要脫貧不易,更不用說讓他們的孩子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總理的報告中提出,“為切實把教育事業辦好,要保證投入,花好每一分錢,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教育的天平將更多向寒門學子傾斜,無論是對進城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還是對農村和貧困地區孩子,寒門亦可出“貴子”。
其實,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上學并非難事,難就難在讓每個人接受好的教育。起點公平之外,教育公平其實就是接受高質量的教育。“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自不必說,“引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加強特殊教育、學前教育、繼續教育和民族地區各類教育”同樣刻不容緩。這些教育領域的改革部署,都明確地出現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
近年來,為了保障教育公平,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利好的舉措:從全面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的學雜費、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到文理不再分科、取消英語聽力等一系列高考改革,再到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面推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不斷深化教育改革,繼續發力并保障每個孩子都能擁有有夢、追夢、實現夢想的機會。
健康中國進行時
今年,政府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健康中國”的說法,從公立醫院的綜合改革到醫保補助標準的提高再到醫療糾紛的預防等,醫改指向更深層次的改革。
其中最顯眼的,就是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由每人每年320元提高到380元”,雖然只漲了60元,但是漲幅比例高達18.75%。政府補貼多了,老百姓的負擔自然減輕了。也許再過幾年,人們就能擺脫“小病扛著,大病忍痛去醫院”的窘境。
近年來,盡管我國城鄉居民總參保率維持在95%以上,接近“人人享有醫保”的目標,但“異地就醫報銷難”被認為是醫療改革的難點。今年,總理在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基本實現居民醫療費用省內直接結算,穩步推行退休人員醫療費用跨省直接結算。近日,國務院醫改辦更是對“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拿出時間表,2015年,要全面推開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即時報銷),同時選擇在部分省份試點,探索建立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機制,并重點針對退休職工、農民工等人群研究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辦法。
同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也在深化。在去年實現在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縣市1300多個的基礎上,今年將在100個地級以上城市進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首次明確提出鼓勵醫生到“基層”多點執業;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由35元提高到40元,增量全部用于支付農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這些對于強基層醫療的組合政策,更加方便幾億農民就地就近看病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