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眼下的房地產市場跟十年前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看待今天的樓市發展了。
“聽說2015年國家政策利好房地產市場,樓市會迎來牛市,最近是不是應該出手買房了。”這幾天,眾多的朋友打來問詢電話,以上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耳邊。我該如何回答呢?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2013年年末,我和妻子東拼西湊,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終于實現了從租房到買房的過渡。雖然一屁股債,每月還要給銀行還貸,但還是很欣慰,因為,兩年的時間過去了,盡管整個樓市的大環境不好,“跌”聲此起彼伏,但幸運的是,我們所購的樓盤房價卻一直在上漲。而這恰恰是朋友們咨詢意見的動機。說實話,我真沒想到結果會是這樣。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48元買了中石油。”股民的自白告訴我們投資是有風險的。那樓市又何嘗不是呢?只是差別在于,相較于股市而言,同樣有吸納貨幣作用的房地產作為不動產,顯得更靠譜一點。特別是經歷了幾年的調控之后,房地產市場中投資投機需求也漸漸被擠出樓市,房地產泡沫有縮小的跡象。更何況,作為不動產的房子還有居住的功能。
事實上,眼下支撐房地產市場發展的是大量的剛性需求購房者,買房為自住。而對于剛需階層而言,一個房子可能消化掉他們大部分甚至全部積蓄。價格的變化自然牽動其敏感的神經。那么,眼下該不該出手買房呢?“牛”要回來了嗎?
回到樓市。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的確釋放出了一些樓市利好消息。無論是穩定住房消費,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還是推進住房公積金改革都被業內人士解讀為樓市的“重大利好”。一時間,人們似乎依稀聽見牛叫的聲音。
但是,眼下的房地產市場跟十年前的情況已經完全不一樣。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看待今天的樓市發展了。隨著近年來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住房大量短缺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根據中國官方此前發布的數據,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就已經達到32.9平方米,盡管存在住房資源分配嚴重不均的問題。但這個2012年的底數已經足夠驚人了。正如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所分析的那樣,現在房地產市場每年的樓市供應達到12億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要知道,城鎮人口不是13億,它占總人口的半數以上,那么,照此來算的話,便意味著,每一年城鎮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積都會增加2平方米左右。換言之,截至目前,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早已經達到甚至超過35平方米。
回看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報告2013》,其中明確指出,預計2020年中國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積將達到35平方米,實現“一戶一房”。
如此看來,房地產還有多大的市場空間?答案不言而喻。更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樓市仍將籠罩在庫存高壓下,也就是說,市場上不缺少供給。眾所周知,供求關系決定著商品的價格。那么,今年的市場會如何發展相信你心中已經有了答案。
“牛”回來了?其實,這只是一個傳說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