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工業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江西 萍鄉 337000)
被譽為“江南煤都”江西省萍市是一座因煤而立、因煤而發展起來的典型的資源型城市。煤炭開采業一直都是萍鄉市的支柱產業,但其煤炭資源歷經100多年的大規模機械化開采后面臨枯竭,在2008年被國務院列為首批12座資源枯竭型城市之一。據統計,萍鄉已累計探明煤炭資源總量7.52億噸,可開采量為4.01億噸,現已開采原煤3億噸,占可開采儲量的74.8%。現礦區工業保有儲量約2.215億噸,占累計探明儲量的29.5%,剩余可開采儲量只有1.2億噸,且近40%為劣質煤,全市重點礦山均已進入資源枯竭或嚴重危機程度。并且目前基本處于深層采掘,開采難度大,開采過程中提升運輸、通風、抽水等方面的成本較高。若按現有生產能力,萍鄉在10年內就會因煤炭資源枯竭而造成大批礦井關停。登記注冊的煤炭采掘單位已由2012年的484家銳減至2013年的303家。目前煤炭資源對萍鄉市國民經濟發展的保證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煤炭采掘業對于萍鄉市國民經濟的貢獻也停滯不前 (表一)。

表一 2008-2013年江西省萍鄉市煤炭采掘業概況
從三次產業結構上看,第一產業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三產業略有增長,但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而第二產業嚴重依賴資源型產業,如鋼鐵、水泥、煤炭、陶瓷、煉焦、電力等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一半以上,產業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
由于煤炭資源枯竭,萍鄉市主要煤礦企業經營困難,效益下滑,造成大量工人下崗。據統計,萍鄉市煤炭行業共有在冊職工15.94萬人,其中下崗職工就有8.71萬人,占到了全市失業下崗人員的64.66%,由此帶來了巨大的社會負擔。同時由于多年來依賴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發展經濟,萍鄉市環境問題也較為嚴重:早在1998年就被國務院劃定為全國酸雨控制區;多年的煤炭開采產生了約近億噸的煤矸石堆存量,占用土地面積8000余畝;多年的采掘已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全市仍有近50萬人生活用水困難,約20萬畝農田灌溉受到影響。
資源枯竭型城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生態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性,三者分別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條件和目的[1]。萍鄉市可持續發展也應當充分考慮這三個方面。
以煤炭資源為主的采掘業及相關產業在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內仍將是萍鄉市產業結構中的主導產業。通過對現有煤炭生產企業進行技術改造,轉變粗放式的生產方式,科學有序利用好現有煤炭資源,必然可以延長煤炭產業對于萍鄉市國民經濟發展貢獻的時限。同時積極利用萍鄉市享受國家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三項政策”[2]爭取相關技術改造資金和稅收優惠,促進煤炭企業的兼并重組,并完善煤炭企業的市場退出機制,必然可以促進現有煤炭企業效益的提升,減輕社會負擔。
從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成功經驗看,其核心是接續替代產業的選擇與培育。近年來萍鄉已逐步形成了除煤炭以外的,以水泥、煙花鞭炮和工業陶瓷為主的工業體系。水泥、煙花鞭炮和工業陶瓷的產量產值穩步增長。但水泥仍然為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不宜作為替代接續產業發展。而隨著國家發展對電力需求的迅猛增長,萍鄉市的工業陶瓷將會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另外,根據PCDL模型對萍鄉市接續產業的分析結果,制造業中區位優勢明顯的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塑料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和增長率較快的工藝品及其制造業等可作為萍鄉市的接續產業[3]。
旅游業有“無煙產業”和“永遠的朝陽產業”之稱,在眾多資源型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4][5]。萍鄉市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民俗文化活動,以紅色安源為代表的紅色旅游資源、以武功山為代表的綠色旅游資源、以楊岐山禪宗為代表的古色旅游資源交相輝映。在城市轉型中,合理整合規劃各類旅游資源,必然能夠促進就業,改變萍鄉市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狀況,促進萍鄉市的可持續發展。
[1]袁占亭.資源型城市環境治理與生態重建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46,349,251-254.
[2]譚清萍.萍鄉市推進資源性城市轉型政策措施和成效淺析 [J].江西煤炭科技.2010,(1):61-62.
[3]劉春燕,謝萍,毛端謙.資源衰退型城市接續產業選擇研究——以江西省萍鄉市為例 [J].地理科學.2014, (2):192-196.
[4]郭競營,王琴梅.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中的旅游業發展探討——以陜西銅川為例 [J].理論與改革.2008, (2):141-143.
[5]張家友,胡劍波.資源枯竭型城市向低炭經濟轉型之路:旅游資源開發——以個舊市為例 [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9:5459-5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