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真怡 楊新吉勒圖
是可行的,但在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如何保證內蒙古經濟可持續發展是關鍵。
2014年9月,習近平提出建立“中蒙俄經濟走廊”,將俄羅斯跨歐亞大鐵路、蒙古國倡議的“草原絲綢之路”進行對接。內蒙古自治區處于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核心區域,對于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具有重大的影響。在地理位置上,內蒙古內部毗鄰八省區、外接蒙古俄羅斯,處于我國向北開放的戰略前沿,具有對外開放的獨特優勢;在區域資源特色上,內蒙古自治區的傳統特色產業如能源、電力、化工等極具發展潛力。
經濟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的發展由注重“量”的增加轉換到“質”的增長,其表象特征是經濟增長速度由超高速向中高速轉變。中蒙俄經濟走廊的建設為內蒙古的經濟發展創造極大的發展機遇,但是如何選擇一種方式來把握這種機遇是關鍵。在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情況下,將“互聯網+”與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結合
目前,中俄蒙經濟走廊中的經貿合作主要以貨物貿易為主,相互投資仍處于較低水平。首先,由于內蒙古發展落后,邊境小額貿易、邊境互市貿易、旅游倒貨等比較原始的邊境貿易方式還普遍存在,而雙邊科技合作、電子商務貿易、直接投資等新形式的合作還比較少,因此創新高效的貿易框架體系尚未形成;其次,在邊境貿易中,貿易的商品檔次較低,多為中低檔消費品,而高檔產品、創新商品以及附加值高的產品比較少,由于激烈競爭以及惡性價格戰,以及進口無序導致貿易條件的惡化,阻礙了三國貿易的穩定發展。
在中俄的邊境貿易中,只以人民幣現金作為結算貨幣,降低了貨幣的流通層次,增大了流動性風險,加大了貨幣管理的難度。企業作為攜帶現金的主體攜帶大額現金出入境缺乏明確的政策規范。盧布現鈔在邊境地區銀行外市場交易和在省際頻繁流動,帶來一系列風險和隱患,影響我國人民幣的主權貨幣地位,不利于兩國貿易快速平穩發展。中蒙雖建立了人民幣跨境流動,但是具體工作中還存在著不少問題,邊境口岸能夠用人民幣結算業務的范圍還比較小、業務品種單一、金融服務力量薄弱,無法滿足三國貿易快速發展的需求。
雖然近年來內蒙古的道路交通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內蒙古地廣人稀的地理因素,還是存在交通運輸設施建設不完備、運輸能力低等狀況,影響口岸貿易的順利進行,例如口岸鐵路運力不足,制約了口岸貿易的發展。除此之外,國際物流的高成本低時效也是制約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的一個重要因素。國際物流專業化程度不高且信息不完善等缺點引起消費者的不滿,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中俄蒙三國貿易合作的可持續發展。
內蒙古輕重工業發展不均衡,輕紡工業和能源、原材料等基礎產業發展落后。這一狀況對加工工業的影響是巨大的,也給出口產品的優化造成了障礙。長期以來,內蒙古自治區輸出區外產品中主要以初級產品為主,并且多集中于原木、煤炭、原毛、毛線、輕革等少數商品上,局限于資源開發——輸出的低層次狀態,影響出口收入的穩定性。而且由于內蒙古地區企業主體少、實力弱,導致邊境貿易中多以內地產品為主。因此,中俄蒙經濟走廊對帶動內蒙古經濟發展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過去十幾年來,中國互聯網發展迅速,如“互聯網+政務”、“互聯網+民生”、“互聯網+交通”、“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規模上都在迅速增大。從用戶的角度看,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我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已經走到了世界前列,在經濟“量”的層面對我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從經濟“質”的層面來看,“互聯網+”模式促進了產業結構轉型,促使市場經濟機制充分發揮作用,運用在國際貿易中,可以改善單一的貿易方式,完善支付結算體系、增強交通物流能力。
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互聯網+”模式定位應以內蒙古為支點,緊抓經濟新常態機遇,利用內蒙古的地理優勢,結合內蒙古區域經濟特色,構建具有內蒙古特色的中俄蒙經濟走廊“互聯網+”模式。首先,政府應通過政令等措施引導內蒙古尋找其區域經濟特色,依據經濟特色鼓勵市場創建適宜的“互聯網+”模板,從而改善單一的貿易方式;其次,要通過協商中俄蒙金融合作框架來解決貿易結算問題,實現互聯網中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最后,在“互聯網+”模式發展的大環境中,引入專業化的跨境物流系統,為國內外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物流服務。

中俄蒙經濟走廊建設中“互聯網+”模式框架
如上圖所示,在明確互聯網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基礎上,應抓住經濟新常態機遇、利用內蒙古內部毗鄰八省區、外接蒙古俄羅斯的地理優勢并立足內蒙古區域特色資源,打造“市場引導、政府參與”,由跨境互聯網平臺、跨境物流系統、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構件組成的具有內蒙古特色的“互聯網+”模式。從短期看,這一模式有助于改善內蒙古單一的貿易方式,促進三國貿易平穩發展;從長期看,有助于推動人民幣區域化,增強內蒙古交通物流能力,從而促進三國貿易快速可持續發展。
中蒙俄經濟走廊集合了諸多優勢產業、產品、資源,但是內蒙古的區域經濟特色很難展示在現有互聯網運營平臺上。為開拓市場,必須建立能夠展示區域經濟特色的“互聯網+”運營平臺,依據內蒙古出口產品或服務的特色與俄蒙目標市場特點設計網絡模板。不同于化妝品、數碼類產品等,內蒙古特色產品需要詳盡的產品介紹模塊,包括品種特色、營養成分、國際比價等;需要合理的消費者評價模塊,包括消費者對產品、物流以及服務的滿意程度;需要多語種商品功能介紹模塊,應配套買賣雙方溝通的語言同步翻譯軟件,實現溝通無障礙。顯然,這些工作只有通過鼓勵內蒙古自建“互聯網+”運營平臺,才能全面而充分地展示內蒙古的特色資源。
“互聯網+”模式推動中俄蒙經貿的往來,但是國際結算方式方面的問題會制約“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政府方面應加強中俄蒙金融領域的合作,協商并簽署中俄蒙金融合作框架,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進一步加強三方的交流和合作,統一結算方式并解決國際結算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推進邊貿人民幣結算的步伐,深化國家間各類銀行的合作,鼓勵在內蒙古設跨國分支機構和代理行。加強人民幣的區域化,不僅可以促進“互聯網+”的發展和完善,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內蒙古的地理優勢,促進內蒙古對外貿易、金融和投資的發展。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交易方式,只有消費者才能決定交易的成功與否。因此,“互聯網+”模式應注重提高消費者滿意度,從用戶的角度設置消費者滿意度模塊,包括消費者對產品質量、服務、物流的滿意度。對于商品生產部門,應整合產業鏈上下游,借助跨境“互聯網+”運營平臺以及專業的跨境物流平臺,使消費者可以享受到更好的服務。專業化物流平臺應以產品種類劃分為依據,匯集產品信息及物流信息,借助專業人員及軟件來甄別信息真偽以及信息完善程度,針對消費者自己選定的物流方案,為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的物流配送方案,從而提高消費者對物流的滿意度。
在我國經濟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的新常態宏觀背景下,促進中俄蒙經濟走廊的建設并以“互聯網+”促進內蒙古產業產業結構轉型,對于內蒙古經濟新常態具有重大的作用。從總體上看,內蒙古產業層次較低,產業結構落后,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滯后、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的特征非常突出,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邊境貿易的發展。因此,鼓勵內蒙古建立“互聯網+”平臺,對于促進內蒙古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強第三產業的競爭力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