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召方(貴州醫科大學運動與健康學院貴陽貴州550025)
HiLo研究進展:理論與實踐
□彭召方(貴州醫科大學運動與健康學院貴陽貴州550025)
對國外HiLo相關研究前沿進行整理,進而對HiLo的起源、研究現狀、生理學機制、對運動員運動能力的影響等進行全面分析。用文獻的元分析法對HiLo的訓練學效應進行驗證。為后期HiLo相關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HiLo起源與現狀訓練效應
HiLo由高原訓練演變而來,是模擬低氧訓練的一種新型的耐力訓練方法。國內外關于HiLo訓練效應還存在不一致的結論。基以此,本文用文獻的元分析法對HiLo的訓練學效應進行論證,對HiLo訓練法取得突破的關鍵點進行探討。在此基礎上,對今后HiLo的應用和研究重難點進行探討,以期充分挖掘HiLo的精華,為后期HiLo相關研究提供理論指導。
1.1、HiLo的提出
HiLo(HiLo)最初是由美國學者Levine在1911年提出來的,即指讓運動員居住在高原或人工低氧環境,訓練在平原或較低高度的地方。HiLo是高原訓練的創新,與高原訓練相比,HiLo的訓練學機制更為簡單,HiLo高度的可調性,可以根據不同運動員特點選擇最理想的高度。此外,HiLo能夠穩定提高機體的有氧代謝能力。
1.2、HiLo的研究現狀
通過對1997-2011年國內HiLo相關論文被收錄情況及在國內HiLo相關論文被下載情況的統計,發現國內對HiLo的研究最多的兩年是2006年和2007年,此外,從2012年9月以來HiLo相關論文被下載呈上升趨勢。
在HiLo主要研究內容方面,國內圍繞HiLo的相關研究主要是HiLo中的血象指標(如EPO、RBC、HB等)、生理生化指標(如VO2max、血乳酸等)和運動能力等方面,而對HiLo的訓練最佳模式和發展趨勢等研究較少,對于HiLo中運動員機體的免疫機能和營養方面研究最少。目前,HiLo主要運用于運動員訓練。
2.1、對HiLo的認同
目前國外多數研究認為HiLo能夠提高運動員的運動能力,特別是有氧耐力。如:Wehrlin J P在2006年的研究得出:10名國家隊賽跑運動員在24天的HiLo后,與對照組相比運動員的5000m跑成績平均提高約18s。國內外體育教練員和體育科研工作者不斷加大對HiLo訓練法的研究和利用,且取得了顯著效果,如:前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Alberto Salazar,新西蘭橄欖球職業聯賽的冠軍隊都利用HiLo訓練方法取得了優異成績。
2.2、對HiLo的質疑
部分研究者對HiLo訓練法表示質疑。如:國外研究者Allan先后完成了4次優秀女子運動員HiLo訓練的相關實驗研究,其研究結論為:HiLo訓練法對運動員Hb含量影響不顯著,且運動員的Vo2max呈現下降趨勢,運動員運動能力提高但不顯著(實驗組比對照組:1.0+/-0.4%vs 0.1+/-0.4%)。Dehnert在2002年的HiLo研究中得出:21名鐵人三項運動員在完成14天的HiLo訓練后,運動能力提高但不顯著。
2.3、HiLo訓練效果的元分析
基于學者們對HiLo訓練法作用效果的意見不一致,本研究對HiLo訓練法的作用效果進行了森林圖元分析,以達到清晰地認識這一訓練方法的效度。由于考慮到不同研究中效應量為連續性變量,所以,本研究以標準化均數差(SMD)為統計量,通過對14項這一問題的研究合并估計來看,其合并效應量落在了無效區左側區域,表示該方法能夠顯著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
有研究者認為HiLo中高住的持續時間與高住的高度有關,那么HiLo訓練的運動項目、居住高度、居住時間、每天低氧暴露持續時間4者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呢?為了弄清楚4者之間的關系,筆者對34位HiLo研究者的實驗設計(居住高度和居住時間等)做了整理,并對4者做了相關分析(spss20),結果得知:運動項目與HiLo每天低氧暴露時間呈較高線性相關關系(r=0.495, P=0.003<0.01)。而HiLo的居住高度、居住時間、每天低氧暴露時間三者之間卻沒有線性相關關系。
HiLo可以彌補高原訓練強度上不去等問題,備受教練員親睞。通過元分析,表明HiLo在提高運動員運動能力效果顯著。運動項目與HiLo每天低氧暴露時間呈較高線性相關關系。教練員要針對項目差異和運動員個差異選擇HiLo的最佳模式。
(通訊作者:國偉)
[1]胡揚.模擬高原訓練的新發展——從HiLo到HiHiLo[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5,24(1).
[2]LevineBD,Stray-Gundersen J,Duhaime G,etal.“Living high training low”:the effect of altitude acclimatization/normoxic training in trained runners[J].Med.Sci.Sports Exerc,1991,23.
[3]趙可偉.模擬“HiLo”對小鼠心肌、骨骼肌線粒體抗氧化能力和游離鈣濃度的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6.
[4]朱榮.HiLo對運動員紅細胞CD58、CD59和T淋巴細胞CD2表達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5]WehrlinJP,etal.Livehigh-trainlowassociatedwith haemoglobin mass as preparation for the 2003 World Championships in two native European world class runners[J].Br J Sports Med.2006,40(2).
[6]高頎.HiLo對優秀青年女子跆拳道運動員運動能力和紅細胞功能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2005.
[7]Allan G.Hahna,Christopher J.Gorea,David T.Mrtina,et al.An evaluation of the concept of living at moderate altitude and training at sea level[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physiology,2001.
[8]Dehnert C,Hutler M,Liu Y,Menold E,Netzer C,Schick R, Kubanek B,Lehmann M,Boning D,Steinacker JM.Erythropoiesis and performance after two weeks of living high andtraining low in well trained triathletes[J].Int J Sports Med,2002,23(8).
[9]趙寧,俞順章.Meta—analysis(元分析)[J].山西醫學院學報, 1995,26(3).
[10]董德龍.我國男子自由式摔跤運動員體能訓練取得突破的關鍵點研究[J].體育科學,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