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咪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58)
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配置研究
吳愛咪
(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 浙江省杭州市 310058)
隨著經濟文明的進步,在社會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們開始追求更為健康經濟的生活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發展居住區植物景觀配置成為了建筑設計的一大亮點。本文將立足于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配置的發展現狀,分析研究目前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相關的應對方案。
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配置研究
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評價一個居住區的優劣程度已經不單單從建筑造價、地理位置等角度進行分析,植物景觀配置作為影響居住區環境的關鍵因素,已經開始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植物景觀配置是指在進行居住區建造設計時將植物材料作為設計主體,與周圍地勢環境充分結合,運用藝術的手法與思想與生態環境結合設計,創造出具有美感與保護生態環境功能的居住場所。植物景觀配置在設計中需要嚴格遵守生態原則、藝術原則以及適宜原則。在居住區中應用植物景觀主要是為了美化社區的生活環境,利用優美的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社會群眾的生活壓力和焦躁感,其次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周所周知,在我國發展之初,主要依靠的是重工業,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沒有及時控制重工業發展造成的環境污染,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態環境的破壞,良好的植物景觀配置,不僅可以凈化吸收空氣中的污染物質,還能提供充足的氧氣,維持生態環境的穩定[1]。
2.1綠地布局不合理
在人們逐漸追求居住質量的同時某些開發商為了吸引客源,打著植物景觀配置的旗號設計建筑,但是在建筑設計過程中,開發商過于追求綠化面積,卻忽視了合理分配的重要性,導致綠地分布嚴重失衡,甚至會影響到居民的正常生活,將植物景觀設計應用到居民建筑中不僅是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更重要的是為居民營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滿足居民休閑活動的需要。
2.2生態意識薄弱
在居民社區中除了私人的居住空間,公共區間也在設計中占據很大比例,但是,就目前的植物景觀配置情況而言,開發商大多只按照個人的設計要求對土地資源進行規劃,對不符合需要的植物進行砍伐或者池塘填埋,從而使當地原有的植物景觀遭到破壞,但是大面積的草坪只能帶來視覺美感,不僅占據了大量的公共空間,也無法為居民的生活帶來實質性的改善。
2.3植物景觀配置單調
在居民區設計建造時,可能由于地理環境的限制造成居民區的植物景觀種類簡單,布局雷同,根據調查,居民區內的植物景觀大多就地取材,這種設計不僅沒有豐富居民區的居住環境,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居民的審美疲勞,此外,還有一些社區為了彰顯特色,會選擇一些珍稀的植物進行移栽,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居民區是否符合移栽植物生長環境和地質成分的需要,盲目就行植物配置,往往只會造成環境的不協調,大幅度降低了社區的經濟效益和植物的觀賞效益[2]。
3.1遵循“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
“以人為本”是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只有切合實際的從居民心理需要的角度出發,才可以設計出真正實用的居民建筑,對此,開發商應該采取措施進行民意調查,根據調查結果,制定合理的設計方針,只有這樣,植物景觀的應用才可以真正受到居民的喜愛和歡迎,為居民生活活動帶來實質上的改變,此外,植物景觀是需要進行養護的,因此在居民入住社區后,也要加強相關的綠化管理,保證居民區的植物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同時制定相應的管理措施,提高居民的植物防護意識[3]。
3.2植物配置設計應與施工現場緊密結合
在進行相關的圖紙設計前,設計人員應該先對施工場地進行考察,根據實際場地及時調整設計方向,最大限度的保證原有植物景觀可以不受到破壞,使其融入到居民區的建筑設計中,成為居民區植物景觀的一部分,這樣不僅可以達到更好的植物景觀配置效果也便于日后對綠化地帶的養護。
3.3切實做到改善生態環境
改善生態環境已經成為近幾年來的中心話題,在為居民區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充分考慮到設計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此,開發商可以再充分結合當地實情的前提下,引進外地植物,嚴格按照植物的生活特性進行劃分,使植物景觀在居民區中發揮最大的社會價值,這樣不僅可以豐富社區植物種類,也可以完善當地生態環境的構建,此外,居民還要提高個人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從根本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4]。
在我國豐富的物產中,園林植物有著其本身特有的改善自然環境的優勢,經過合理的研究設計,將植物景觀應用到居住區的設計中去,可以充分發揮其凈化環境、美化社區的作用,使人們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擁有舒適健康的生活環境。
[1]李艷霞.廣州市現代居住區植物景觀配置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
[2]李月穎.衡水市居住區景觀植物配置調查研究[D].河北農業大學,2013.
[3]蔡如,蔡鑫,譚祎.珠三角居住區植物景觀評價與配置研究[J].福建林業科技,2015,01:166~172.
[4]陳穎,張思尋.淺析現代城市居住區的植物景觀配置[J].科技致富向導,2011,35:248.
TU984.12
A
1005-7897(2015)09-0025-02
201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