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沛然
是救贖還是虛妄
——圍繞《哈欽斯報告》展開的爭論
陳沛然
社會責任論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是西方新聞事業發展歷程中十分重要的一次思潮。本文以提出這一理論的最初文本《哈欽斯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為切入點,力圖呈現當時的新聞界以及學者對這一思潮的質疑、批判、支持與贊同,在激烈的論爭中展現這一新聞思潮剛剛提出時所面臨的各方輿論。
社會責任論;思潮;《哈欽斯報告》
[作 者]陳沛然,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新聞思潮是一定歷史條件下,新聞界在觀念中普遍形成的一種新的思想認同,并以此具體影響新聞實踐。①白昌中:《社會責任新聞思潮論》,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的社會責任新聞思潮并不是憑空出現的,這一理論的提出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總的來說,思想界對自由、理性的重新認識、經濟界對國家干預主義的推崇、新聞界追求利潤最大化以及傳媒壟斷加劇的現實使得人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新聞自由,社會責任新聞思潮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而其起點則是新聞自由委員會撰寫和發表的《哈欽斯報告》(《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
20世紀初葉,西方傳媒壟斷程度不斷加劇,許多秉持新聞自由的媒體從業者對此憂心忡忡。為了了解美國新聞界的自由現狀和發展前景,美國時代公司的管理者亨利·盧斯建議芝加哥大學校長羅伯特·哈欽斯對美國新聞界展開調查并愿意資助這一調查。哈欽斯接受了這一建議,開始物色對美國新聞界進行調查的人選。到1944年,新聞自由委員會正式成立,其成員共有十余名,這些學者們來自新聞界之外的各個領域,他們以獨立于傳媒的身份探討大眾傳播界的許多問題。哈欽斯表示,“委員會任務的重要性是如此彰顯,以至于報紙發行人和主編們樂于出現在它面前,就他們運作一個自由新聞界的經驗作證。我們不僅會傾聽象牙塔中的主編們的心聲,還將聽取記者、編輯、研究助手、廣告和發行主觀以及讀者的意見”。②Hutchins.(1944).Freedom in Our Time.Time,March 6,1944,p.47.在新聞自由委員會宣布成立的聲明中,哈欽斯表示“委員會計劃考察美國新聞界正在取得成功或失敗的領域和所處的環境;發現表達自由在何處受限或不受限,以及這種限制是來自政府的檢查制度、來自讀者和廣告商的壓力、來自業主的不明智,還是來自其管理上的畏首畏尾”。③Hutchins.(1944).Commission to Make 2-Year Study of All Phases of Press Freedom.New York Times,February 29,1944,p.11.在經過3年多的深入研究以及9次認真修改之后,委員會最終于1947年發表了題為《一個自由而負責的新聞界》的總報告。
總報告以自由、責任、自我保護的名義號召媒體進行自我改革,報告主體由六大部分和一個結語組成,這七個部分分別是“問題與原則”“對媒體的要求”“傳播革命”“當前媒體的表現”“自律”“應對方法”“新聞自由的原則概述”。在總報告中,責任的概念被初步設定為“新聞界要能夠滿足社會的需要”,而不能一味要求獲得毫無限制的新聞自由。
(一)反對、抨擊聲音
在這份報告還未發表之前,哈欽斯本人就已預料到了它將受到來自各方的抨擊。事實也正如他所料,當這份報告出來的時候,它對于自由主義理論的新思考招致了諸如美國報紙協會等工業組織的強烈抨擊,以及那些反對政府控制媒介的組織的抨擊。④Nerone,J.C.(2002).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Na.STEPHEN BATES,supra note 2,at24.
就連委員會的資助者盧斯本人也對這份報告充滿了失望之情,他認為報告的寫作語言“如哲學般無趣”,如果想讀下去,不得不忍受“其中甚至缺乏學院派的語言邏輯”。盧斯還寫信給哈欽斯說:“作為對于實際問題進行的哲學的探討,我很紳士地給你們這個非比尋常的委員會一個成績,那就是‘C’。”他沒有想到自己資助成立的研究會居然會做出對自己不利的結論。
《芝加哥論壇報》的發行人羅伯特·麥考密克指責該報告會導致政府對新聞界的控制。供職于該報的記者休茲于1950年出版《偏見與報業》—書,批評哈欽斯委員會的成員里竟然沒有新聞業者,其報告也隱含著集權主義味道:“這本書明顯是一群頑固的極權主義思想家的一大努力,他們想要詆毀美國的自由新聞界,或將其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以停止新聞界對新政社會主義、世界一家學說和國際主義的批評。”①Hughes,F.(1950).Prejudice and the Press.New York: Devin-Adair Co.《主編與發行人》在抗議新聞自由委員會及其報告時說道,委員會認為一個自由的新聞界是必要的,但是報告的內容卻試圖破壞對一個自由的新聞界的信任,并證明它不負責任。在我們看來,委員會或許可以做一些調查,看看自己是否在努力寫一份客觀的報告,還是天真地認可某個想讓新聞界難堪的人帶偏見的作品。②布蘭查德.哈欽斯委員會,新聞界與責任概念[G].//新聞學論集,1977:49,159.
肯尼斯·斯圖亞特最早預測了這份報告將會受到怎樣的攻擊,他認為這份報告是由一群不切實際的理論家起草的,他們不知道報業的首要實際問題在哪里。③Stewart,K.(1947).Press Rx: Faith Healing?”.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30,14.還有學者甚至譏諷道:“當我閱讀這本耗費20萬美元的書時,我開始懷疑,這本書雖然包含了一些合理的、非原創的內容,但是這些內容甚至不值得刊登在《婦女家庭雜志》上。”④Liebling,A.J.(1947).Some Reflections on the American Press.”.Nation,164,427.委員會的教授們將廣播、報紙、雜志和書都歸于“新聞界”之下,有學者認為當他們在研究新聞界而把廣播置于報紙之前時,這表明這群教授是多么愚蠢。另一些學者雖然沒有如此激烈地抨擊委員會和報告,卻也對報告的內容和形式提出了質疑。新聞史學家皮特森認為總報告是在暗示新聞媒介正在犯某些錯誤,而哈欽斯則正在要求他們改正,但是大多數人都認為媒介自身本就已對這些問題有了答案。同時,新聞界也不愿意卷入現下有關新聞自由的嚴肅討論。⑤施拉姆、賽伯特、彼得森:《報刊的四種理論》,新華出版社,1980年。
(二)贊同、支持聲音
盡管一時之間對新聞自由委員會和其總報告的批評反對之聲不絕于耳,還是有許多新聞從業人員以及新聞學者表示贊同報告的內容。
美國最負盛名的專欄作者李普曼也對此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關于責任的問題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質疑形式:誰來監督警察?委員會并不像他們本應該做到的那樣對這個問題有清楚的認識。他們說道‘我們建議新聞界的同仁進行有活力的互相批評’,然而他們所真正需要卻又忽略掉的是媒體工作人員的建議。互相批評就像夫妻間的批評一樣,一般人很難接受。真正好的批評者應該是局外人,就像哈欽斯先生本人并非媒體人一樣。自我分離對中肯的批評來說是十分必要的。盡管有活力的批評對新聞界的福祉來說是必要的,但是這些批評必須來自新聞界之外的人。那些致力于媒介批評的人將會發現這份報告是對這一問題的有力闡釋。”⑥Nieman Reports.Winter99/Spring2000,Vol.53/54 Issue 4/1,p12.1p.還有一位學者也認為利用非新聞專業人士來調查新聞界的狀況似乎是一個合理的想法,因為這一研究的目的不是對報紙報道方法進行技術性研究,而是對報紙如何服務美國人民的廣泛思考。從最好的方面來說,這種對調查人員的選擇對一個基本的美國式難題產生了嚴肅和具有挑戰性的觀點。
廣告、管理和銷售雜志《油墨》評論道:“雖然報告出自一群學院派人士之手,但是它仍然值得嚴肅思考,因為報告中的許多批評并不新奇,而只是針對新聞界的持續和累積的批評發展到如今的一個階段。”一位主編說,關于新聞界的問題,他從未見過比這更好的概括,報告太重要了,不應被斷章取義,發現的新聞界的毛病以前就曾受到過指責,我們中的大部分人將歡迎這份重要補充物進入專業書柜,而無論我們是否承認它的所有前提,或是否接受它的任何解決方法。
到了1949年,之前最激烈的批評者《主編與發行人》發起一場專家小組討論,成員多為報業人員,呼吁“通過研究具體問題來共同評估美國報紙自我改進的可能性”,召集人說:“我相信,在過去的10年里,特別是在戰爭結束以后,報紙發行人越來越意識到了他們對公眾的責任。”同年年底,美國報紙主編協會成立了一個委員會,探討各報進行自我審視和批評的必要性,并在第二年發布的報告中稱:“將我們的持續性自我審視進行得更為有效和更負責任,以適應目前和未來的情況。”到了這個時候,至少美國報紙主編協會看來是采納了委員會報告,成為一個監督新聞界責任的永久性機構。
對于哈欽斯委員會及其報告的討論至今仍在進行,正是這些持續不斷的討論在推動著社會責任理論的發展。委員會在報告開篇提出的論題——新聞自由處于危險之中——至今仍是一個未解的難題,盡管社會責任論無法從根本上挽救新聞自由,但它至少為新聞界提供了一種反思和自律的框架,它仍然是西方新聞事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