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麗媛 陳文俊
突發性事件新聞報道中的倫理問題審視
杜麗媛 陳文俊
突發性事件具有危害性、社會性、負面性等特點,使媒體對突發性災難事件的報道格外慎重。突發性事件所產生的新聞倫理問題相較于其他倫理問題,有其特殊性。縱觀近幾年我國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存在很多違背新聞倫理的現象。剖析突發性事件新聞報道陷入倫理困境的原因,并尋求解決方法,才能有助于新聞實踐中倫理問題的解決。
突發性事件;新聞報道;新聞倫理
[作 者]杜麗媛、陳文俊,廣西大學碩士研究生。
突發性事件,常定義為突然發生出乎意料的事或災難,無法人為地控制其發生與結束。因其具有“災難性”與“突發性”,在一段時期內會成為社會輿論關注的熱點與焦點。當前,在國內突發性事件的新聞報道當中,經常存在著報道倫理失范的問題,而由于社會監督機制的匱乏,這種現象在突發性事件不斷的近幾年當中更是屢見不鮮。目前,國內許多報道理念還在摸索階段,也有些報道方式在我國特殊的傳媒環境下不斷成熟與完善,形成了屬于中國風格和中國實際的新聞報道方式。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推動了國內新聞業和傳媒產業的發展,也推動了國內學者對于新聞報道當中關于倫理問題的研究。
(一)報道失實,缺乏客觀性,出現“假”新聞
近年來,由于傳媒市場的競爭日益激烈,媒體的炒作之風盛行,一些媒體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不惜采取違反新聞法規及違背新聞從業者職業道德的行為。在2014年發生的“馬航MH370失聯”事件當初,救援的前幾天,幾乎每天都有不同的假新聞橫空出世,影響了政府和人民群眾對事實真相的了解,造成了負面輿論的泛濫。此時,群眾處于一種焦灼狀態,而某些記者在突發性事件發生時不認真地核實真相,甚至還添油加醋、捕風捉影,夸大事實,制造了博眼球的假新聞,喪失了作為新聞從業者最基本的求真求實態度和倫理道德要求。
(二)現場報道影響救援
在近幾年的突發性事件如地震、火災、火車站暴徒事件等,很多記者都是在發生災難時臨時被派往事件發生地,但其并不了解相關救護常識。在汶川地震中,有發生過記者在災區一線采訪、報道過程中,看到受難群眾被壓著,以為可以救人便給其喝礦泉水,但殊不知這樣會造成電解質不平衡,反而造成傷者心臟驟停引發無窮后患。因此,如果記者在災難現場貿然行事,缺乏基本的自我保護和救護知識,不僅會影響現場救援,還有可能造成再次危險發生或引發事故。
(三)忽略采訪對象心理感,對弱勢群體冷漠和歧視
突發性事件報道的中一些媒體和記者,有時為了更全面、生動、具體地報道現場所發生的事件,強行采訪他們的悲痛經歷和感受,有意無意地忽視受災群眾的心理創傷,加重了采訪對象的心理陰影,甚至侵犯了采訪對象的隱私。媒體和記者在采訪和報道中過度提及并要求采訪對象回憶親人和自己遭受災難時的細節和心情,不斷地刺激著采訪對象此時脆弱、敏感的心理,造成其心理上可能更為嚴重的“二次傷害”。此時媒體所重點關注的應是災難中如婦女、兒童、老人和傷殘人士等弱勢群體,客觀展示災難中的這些弱勢群體的不幸遭遇,而不是以冷漠相待。如2012年發生在河南砍傷小學生的突發事件當中,一位報紙記者采訪一名砍傷嚴重的小學生的母親時,不顧其正處于極度悲痛之中,不斷地進行提問并要求回答。但在整個采訪過程中,這位母親一直是泣不成聲的。還有,在一些突發性事件的報道當中,出現在記者鏡頭中的往往是送溫暖、看現場的各級領導,領導的關懷、黨和政府對受災群眾的關心成為報道的重點。作為一名具有神圣職責的新聞記者,受災群眾的情況才是應該主要報道的事實。
(一)新聞專業倫理的缺失
“倫理信念”是指人們對倫理道德文化的信守與堅持,認為倫理習俗與道德規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積極的約束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倫理信念的缺失已經給各方面帶來了消極影響。從個人層面來說,缺失倫理信念體現為個人過度地追求物質財富、為實現自我利益而無視倫理道德約束和社會法律制約,甚至不惜損害他人與公眾的利益。我國新聞媒體和新聞從業者很多沒有擺正新聞倫理的位置,才會在災難性事件報道中給人以冷漠無情、傲慢無禮的印象。一些新聞記者在進行突發性事件報道時,出現干擾救援工作、侵犯報道對象的隱私、夸大事實等問題,他們認為及時全面的報道新聞屬于新聞倫理,但其實是漠視生命的道德缺失。
(二)經濟利益驅動,功利主義心態滋生
突發性事件的發生,往往能迅速受到大眾的關注,一些記者編輯為賺取收視(聽)率、點擊率或者提高報紙購買率,吸引受眾眼球,播報新聞時,忽視新聞的真實性與社會意義,只進行片面的博關注的報道。經濟利益的驅使還往往使得媒體從業者開始滋長功利主義的心態,突發事件作為社會輿論的集中點在很多時候顯然成為某些媒體創造眼球經濟的關鍵。媒體作為一種信息傳播就夠,作為社會秩序構架的關鍵環節,如果總是屈服于經濟利益,對于社會責任望而卻步,那么其也失去存在的意義了。而如幾年前出現的“山西檢察官進京抓記者”事件中的女記者、新快報記者陳永洲事件等,都是新聞媒體或記者由于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受功利主義的驅使而引發的新聞媒體倫理和法律問題。
(一)以真實性和客觀性為基本原則,保證突發性事件報道的真實性
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和專業主義精神始終應該貫穿于其的整個職業生涯當中。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來講,客觀真實報道、為公共服務、自律性等都是作為一名媒體從業者所必須具備的最基本的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雖然在激烈的市場經濟競爭之下,追求突發性事件的實效性與報道效果無可厚非,但是過度追求而將未經核實的消息或道聽途說的傳言當作新聞發表,對事件極力渲染、言辭過度都容易造成新聞失實,出現有違新聞倫理的“假”新聞,反而會對媒體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新聞媒體應當樹立良性競爭機制,在突發性事件當中,建立起迅速的應急反應機制和獎懲機制,確保前后聯系順暢,保證新聞來源的準確性;當出現為了吸引關注的“假”新聞時,明確獎懲責任制度。虛心接受群眾監督,保證報道客觀真實。
(二)新聞報道以人文關懷為重
在突發性事件的報道當中,由于媒體間存在的激勵競爭,為了追求高的受眾市場占有率,有些媒體工作人員常常忽視報道中應有的對人性的關懷。保護受害者的隱私、對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受害群眾的關心幫助、報道認真負責都是作為新聞記者應有的責任與擔當。利用大眾心理對于受難者的同情與關愛,密集的進行關于弱勢群體報道,反而造成了受眾的心理疲勞,對類似的新聞產生抵觸和非正面的態度。因此,突發性災難事件發生時,新聞報道應真正以人文關懷為重,不過分報道,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充分體現媒體人的責任感與新聞良知,滿足社會全面需求。現場新聞報道當中盡力克服人文關懷方面的不足,樹立媒體報道事實、尊重事實的社會形象,在突發事件現場做到真心關心受害群眾,以人為本。
(三)救助生命優先,兼顧社會效益
新聞記者處于突發性事件現場,首要任務不單單是對真實情況的盡快報道,更為重要的是要優先救助災難現場的受傷群眾。人命關天,現場救援高于一切,因此,災難現場的新聞從業者的采訪、報道工作首先不能妨礙到救援工作。在現場要聽從救援人員和專家的安排,以救助傷員為第一要務。突發性事件對于災難報道的基調應盡力做到“悲而不傷”,展現“災難無情人有情”“多難興邦”的悲憫情懷。災難性事件新聞的主要功能就是向救災群眾和廣大人民群眾現場真實情況、提供救災、防范信息和專家意見來協助救災。通過對災難性事件的翔實報道,媒體要正確地引導社會輿論,穩定廣大受眾的情緒,幫助受災群眾和全國人面建立起應對災難的勇氣與信心,科學地指導應對災難的方法策略,發揮正能量,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
解決我國突發性災難事件中存在的新聞倫理問題,作為政府首先要端正態度立場,對災難進行及時快速的反應,與新聞媒體竭誠合作,保證信息的公開與透明,保證新聞的真實性,讓災難性新聞產生積極的正面效應。其次,新聞媒體及其從業人員要提高自身素養和專業技能,重點學習并積累新聞倫理學、新聞心理學的專業知識,完善自我。在突發性事件報道中堅持新聞倫理原則,不被經濟利益所驅動,對自己、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突出人文關懷,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做好“耳目喉舌”,向人民群眾報道真實客觀地新聞。最后,社會和公眾的力量要對政府和新聞媒體進行監督。隨著對新聞倫理問題的不斷重視,新聞媒體的新聞倫理教育和意識會不斷增強,相關的新聞法制建設也會趨于發展并完善,相信我國的新聞倫理體系會逐漸走上科學化、人性化的正規。我國突發性事件新聞報道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早日擺脫新聞倫理的尷尬。
[1]陶濤.信念倫理與倫理信念[N].光明日報,2014-04-16.
[2]趙一瑋.論我國媒體在災難性事件報道中的新聞倫理問題[D].東北師范大學,2010.
[3]張海霞.新聞報導應多一些人文關懷[N].發展導報,2014-10-10.
[4]陳格洲.從汶川地震報道談媒體的人文關懷[J].視聽縱橫.2008(4).
[5]楊鋒.試論突發事件的新聞報道與記者的素養[D].華中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