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勝 楊 敏
體育類圖書編輯策略芻議
——以中職教材《體育》為例
王 勝 楊 敏
體育類圖書在編輯思想、加工潤飾等方面具有其顯著特點。基于中職教材《體育》的實例,對體育類圖書的編輯過程進行歸納總結,提出應對策略和實際操作方法。
體育類圖書;教材;編輯策略
[作 者]王勝,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楊敏,武漢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部。
隨著生活富裕程度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體育休閑類活動的需求日益增大,與其相伴的體育類圖書的出版也呈穩步增長的趨勢。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一份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底,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登記在冊的500余家出版社中,超過九成參與了體育類圖書的出版。如何在體育類圖書出版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已成為各家出版社關注的問題。在體育類圖書的整個出版過程中,圖書的編輯加工是保證圖書內在質量的關鍵環節。
圖書編輯一般分為策劃組稿編輯和文字編輯,書稿編輯的基本工作是對作者提供的稿件,以國家出版物規范標準為指導,從整體到局部進行梳理、修改、刪減、補充和潤色,提升稿件文字、內容的質量。同時,編輯也是設計師,因為選題的構思、內容的安排、版式的創新都需要精心設計,只有具備豐富的想象力才能使作品有深度、有新意。書稿編輯在對書稿的處理中應針對不同類別的書稿嚴格把關。在此過程中,編輯經常會遇到哪些應改、哪些不應改、哪些可改可不改的困惑。著名編輯家林穗芳先生(1929—2009)以其編輯實踐為基礎,就此問題提出了相應應對策略。本文擬對此問題,并針對體育類書稿加工編輯的特點,結合實例,談談個人的一些體會,供同仁參考。
(一)科學性、學術性方面的錯誤
這類錯誤包括:(1)專業術語的使用,概念、定義前后表述不一致等。對此類問題,可在第一次遇見時,在原稿上做上相應記號,提醒自己加以注意;(2)計量單位錯誤,如在此本《體育》教材中出現的長度單位“公里”應改為“千米”;徑賽項目(如100米)應以時間(如秒)作為成績記錄單位,田賽項目(如跳高)應以長度(如米)作為成績記錄單位,兩者不能混淆;(3)字母的大小寫、正斜體、上下角標的使用是否合乎規范。如在體育類書稿中經常會出現“m”“kg”正斜體交替出現,不合規范的情況,復合單位“次/人·分”的使用不統一等。
(二)引文錯誤
對引文應高度重視,應做到對引文對照原版本進行核對,以避免常識性錯誤的出現,尤其應注意人物、地點、事件、時間方面的錯誤,如重大體育賽事的相關信息。如在此本《體育》教材中,就發現引文中將羽毛球“湯姆斯”杯錯寫成“湯姆基”杯。
(三)書稿結構凌亂,缺乏統一性
書稿的結構應保持前后一致,否則會顯得雜亂無章,不符合基本出版要求。一般地,書稿在進入文字編輯加工階段前策劃編輯會向作者提出明確要求,可杜絕書稿由幾人分別完成、寫作思路不統一、行文結構大相徑庭情況的出現。這種書稿是最勞神費力的。筆者所接手的中職教材《體育》即出現這種情況。在進行文字編輯加工前,一定要先結合前言、目錄等,對正文瀏覽一番,發現此類情況,先期處理。這本《體育》教材是由八人合寫的,涉及球類、田徑、武術、體操、羽毛球、乒乓球、傳統民族體育項目等,各章節以及各級標題所寫內容各異,格式更是五花八門。在與作者和策劃編輯充分溝通后,重新確定目錄、各層級標題名稱和格式。
(四)圖文不一致,原圖質量不高
體育類書稿內容大多涵蓋對技術動作要領的闡述,圖表較多,正文和圖表對應問題相對突出,如此本《體育》教材有對最新公布廣播體操的圖解,經常出現正文內容和圖解不一致的情況。有的是節拍數出錯,有的是動作方向標示錯誤。如在“恰恰舞步法”說明中,更是出現了男方左腳踩踏女方右腳的文字描述錯誤。針對此類錯誤,要在了解一般運動規律的基礎上,輔以現場演練,即可從根本上解決。
(五)圖表不規范
有的圖表是直接采用復制的方法,質量差,該是圓形的不圓(如將籃球畫成橢圓形),該是方形的不方(如將羽毛球場地畫成木桶形)。對此類問題,能手工修復的手工修復,不能手工修復的重新繪制。體育類書稿用圖案表示左右腳移動時,通常采用一白一黑的兩種腳型圖案,常會出現黑白圖案不成對出現的情況,應仔細甄別。一般情況下,人讀書時的順序是從左到右,可有的圖是按照從右到左的運動軌跡方向繪制的,遇到這種情況在原圖上加上箭頭提示即可。有的圖解是鏡像圖,方向與文字內容描述的正好相反,應做翻轉處理。
體育類書稿,圖表繁多,順列號應從小到大,依次排列,不能有重復、遺漏,此類問題也要予以重視。
圖文并茂是體育類書稿的一大特色。對入門級體育類書稿應抓住簡明二字,專注于讓讀者有信心讀下去,掌握基本動作要領,能通過圖表即可描述清楚的內容提要,如又以文字形式出現,可直接刪除。
編輯文字功底主要表現在:選稿要可靠,改稿有特色,組稿要協調。這方面也最能體現編輯思想。針對中職學生特點,教材應注重實際,緊扣國家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大綱》,按照“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本著“以就業為導向”原則,對較深奧的理論闡述內容予以剔除,以突出重點,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學內容的組織與編排上既注重傳統理論知識的傳承,又結合體育課堂實踐作了一些創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力求內容全面,闡述清晰,從方法和思維邏輯上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和幫助。這樣不僅符合課堂教學的要求,而且有利于學生課后鞏固及至日后的體育活動。如在這本《體育》教材中,針對幼教專業女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在原有的內容基礎上充實排球和體操內容。
(六)文字、標點方面的差錯
對一本書稿此類問題的排查和修改是基礎性的工作。如體育類書稿經常會出現“步法”與“步伐”、“反映”與“反應”、“體形”與“體型”、“腳踝”與“腳踵”等相混淆的情況,另外,“脈搏”錯寫成“脈博”、“肌腱”錯寫成“肌鍵”、“毽球”錯寫成“健球”、“踺子(體操運動中的一種動作)”錯寫成“毽子”等也是層出不窮。
從運用上分析,詞語有適用對象、搭配習慣和詞性、句法功能的不同。如此本書稿中出現的“關節痙攣”,就應改為“關節腫脹”。除此之外,標點符號的使用,也要按照國家統一的要求進行認真加工。
體育類書稿的作者大多是常年從事體育教學或科研的專家學者,各人有各人的寫作風格,在對圖書編校質量無影響的情況下,應盡量保持原樣,這也是對作者知識產權的尊重。
中文詞語從色彩方面分析,有感情色彩的不同,具體分褒義、貶義和中性三種,因而存在大量的同義(近義)詞。林穗芳先生曾舉過一個例子,如將“希特勒大發雷霆”改為“希特勒暴跳如雷”,屬于可改可不改之列,不改為好。
在體育類書稿編輯加工中,將“根據運動規律”改為“按照運動的規律”,把“提高肺活量”改為“增加肺活量”等均屬于無效勞動,是把自己的行文習慣強加給作者。自己拿不準的問題,要和作者、策劃編輯充分流通,查閱相關資料,做到有理有據,切不可盲目改動,養成“文責共負”的職業品格。
這方面的內容包括作者的學術觀點、尚無定論的提法、不違背語法規則的作者行文風格等。
林穗芳先生曾說:“編輯加工的高手不僅善于識別書稿中哪些材料是自己已知的,不用核對,哪些是值得懷疑的,需要核對,而且知道什么問題到什么地方查什么書。”編輯應在這方面下功夫,培養敏銳的職業眼光,工作起來才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一本書稿少則十幾萬字,多則幾十萬字,會出現許多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人名、地名、腳注和參考文獻中的書名、統計數據、同一內容前后表述內容等,需要作前后比較。對書稿細節記得越清楚,發現問題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此本中職體育教材,在介紹羽毛球運動的發祥地時,出現“伯明頓”和“柏明頓”兩種提法,經查對相關資料,并經作者確認,應為“伯明頓”。
中文詞語從詞義方面分析,有涵蓋范圍、側重點和輕重的不同。如“違反”詞義較輕,一般用在“紀律、規章制度”等方面,“違犯”詞義較重,一般用在“法律”方面。在體育類書稿中,將“違反體育道德”改為“違犯體育道德”就屬于不應改的范疇。對書稿已確定的體例,如課程名不加書名號、文中注中“(1990)”后不加“年”字等,均無須作改動。
編輯加工完成后,可就以上三方面的問題,總結歸納后,編制編校注意事項表,以便于后面的排版、校對環節統一參照。
體育教材應多從學生角度考慮版式,應體現版面風格,力求做到三點:第一,對版面的理性設計;第二,編輯獨特個性的發揮;第三,對版面語言的靈活運用。如在《體育》教材中增加了“你知道嗎”“趣味活動”“歷史回放”等小板塊,配以學生感興趣的插圖;設計上可用些題花,在書眉、頁碼上做些修飾,增加動感;選用雙色或四色印刷。這些加工均可提高教材的觀賞性,使學生樂于使用。
另外,對讀者來說,看大段的文字也許收效甚微,但對演示性示范卻很樂于接受,所以體育類圖書應盡可能地附有演示性光盤。不要求拍攝和制作多么專業,重在準確表達動作的要領,讀者觀看后可模仿練習。圖書配備光盤相當于給圖書增添了附加值,比單一的圖書更利于讀者接受。
[1]王玉珍,姜曉紅,林芳,等.創新型體育新聞專業編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6(10).
[2]宋薇.大眾體育圖書市場觀察[J].科技與出版,2011(3).
[3]蔡姍.林穗芳的編輯加工見解和實踐[J].中國編輯,2012(6).
[4]林穗芳.中外編輯出版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5]段樂川.論蔡學儉的編輯質量觀[J].出版科學,2012(6).
[6]劉杲.出版筆記[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7]百度文庫[EB/OL].[2011-11-25].http://wenku.baidu. 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