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依帆
淺論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對社會進步的影響
劉依帆
根據電子信息技術在人類社會生活所產生的巨大影響,探究電子信息技術的特點及其發展過程,在論述其學科特點和研究范圍的基礎上,闡述電子信息技術主要分支學科在社會生活和各個行業的覆蓋和運用,指出電子信息技術對于優化產業結構以及激活國民經濟的重要作用。
電子信息技術;信息技術應用;社會進步
[作 者]劉依帆,北京交通大學。
當今世界是“信息時代”的世界,電子信息產業成為現今世界發展最為快速、競爭最為激烈的產業之一,也給當今世界帶來了利潤豐厚的回報。電子信息技術主要涵蓋計算機應用、通信技術、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幾大領域,其活躍度高、滲透性強,極具兼容性,易于與各行業技術領域融合以創造新的生產力,其發展水平和應用程度已經成為衡量國家經濟技術水平的重要標志。可以說,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與現代人息息相關,對人類社會的進步,乃至飛躍,產生了很大影響。
“電子信息是系統、高效地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的手段,是以現代信息技術對各類行業信息進行采集、識別、轉換、存儲、傳輸、顯示、模擬和再生的新興產業。”與電子信息技術相關的產業涵蓋制造業、計算機業、微電子業、元器件業、軟件業以及信息服務等行業,它具有智能化、集約化、網絡化、數字化、高效化、快捷化等幾大特點,展開來說,即科學地進行計算機智能化研究,在模擬人的大腦思維的基礎上,讓計算機能夠像人腦一樣處理信息,實現集約化分析。與此同時,計算機與網絡信息技術相結合,使得我們可以通過數字處理及網絡化技術等電子信息技術來共享和交流信息。除此之外,電子信息技術具有高效化、快捷化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對信息的存儲以及整合處理上。
世界經濟從工業化步入信息化,使得國家間的競爭主要在經濟技術領域和國際市場展開,其聚焦點就是電子信息領域。推進信息化建設是當今大多數國家的戰略需要,也是多元化世界格局下的必然選擇。綜觀其歷史,20世紀40年代誕生的第一臺重達30噸的電子管計算機到隨后的晶體管計算機,再到集成電路、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如今僅售2000美元一臺的電腦的運算速度遠超20世紀70年代售價1000萬美元的計算機。”在通信技術方面,GSM和CDMA數字移動通信已全面取代20世紀末使用的模擬移動通信。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極速發展開創了網絡多媒體的應用時代,同時更不斷更新著人們的認知形式。電子信息技術革命還必須提到近期飛速發展的物聯網領域。物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的延伸,其客戶端形式更加擴展,將實現物體與物體間的信息交換和通信。可以說,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之后又一次革命性的飛躍,涉及絕大多數產業,幾乎能覆蓋各個行業,它即將給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變化。
電子信息技術從學科定位來看是一門應用型的綜合性學科,其涵蓋范疇最為廣泛,融合性極強,可以說,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無法完全脫離電子信息技術。電子信息技術產生之初僅限于簡單研發,直至20世紀80年代末,人們逐步真實感受到電子信息技術發展給生活帶來的顛覆性改變。例如我們習以為常的家用電器、通信設備、互聯網、計算機、學校教學、科學研究等,無不依賴電子信息技術的進步。電子信息技術的極速發展使人類在短短一個世紀的成就超越了以前各個時代所累積的成果,成為社會經濟向前發展的重要因素,將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社會推進了一大步。
具體而言,電子信息技術囊括了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傳感技術、自動化技術等分支學科,這些學科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計算機技術進入智能化階段后,與其他學科形成交叉學科,例如神經網絡計算機、光計算機等新興學科;通信技術與人們的關系密切,簡而言之,從數字通信、衛星通信到光通信,他們要求與之相匹配的檢測儀器和手段,很多發達國家正致力于開發各類測量儀器;傳感技術相對于計算機技術和通訊技術而言,發展較滯后。簡單地說,傳感技術集中體現在觸摸屏的研發、生產及使用上,它具有堅固耐用,反應速度快,節省空間以及易于使用交流等特點,被廣泛地用于工業、金融、醫療、大眾信息產品乃至軍用產品等方面。自動化技術是應用型技術,是指電子信息技術在檢測和控制以及辦公自動化中的技術,它以微電子為基礎,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滲透著現代化的通信技術,這三者間相互交叉,相輔相成。
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不僅影響了人類思維,也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同時,它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不但改變了經濟增長方式,提升了資源利用效率,也提高了各個行業的效益和效率,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除此之外,從戰略的角度來看,電子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也成為國防的關鍵保障。
電子信息技術的時空有別于人類生存的物理時空,它極大地壓縮了時空距離,更具有互動性和全面性,將物理空間延伸到電子空間,可以讓人們在極短的時間和有限的空間內就可以認識自然、了解世界,便利生活。例如電子銀行、網上圖書館、網絡購物、網絡醫療等電子產品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各種目標。以美國為例,“截至20世紀90年代,美國足不出戶在家上班的雇員達到600萬人,減輕了公共交通的壓力以及減少了外出公差的資源浪費”。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還可以改變經濟增長方式,改善資源利用模式。從第一次工業革命浪潮開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越發依賴于新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應用,電子信息技術革命將這種聯系推向了頂峰,與此相應,電子產品對社會經濟的貢獻率更大。“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1993年公布的數據表明,在全世界GDP中,65%與電子技術有關。因此,許多國家不遺余力發展電子信息技術,加大對電子信息產業的投入,使其得到發展。美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日本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僅次于汽車工業的第二大產業。”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將有效降低資源能耗,提升資源利用。盡管我國電子信息技術發展勢頭強勁,但“中國的能源綜合利用率僅為32%,能源系統總效率為9.3%,只有發達國家的50%左右,成為世界上產值能耗最高的國家之一”,出口產品大多為低附加值產品。而將這種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加以改變的最佳途徑,就是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優化產業結構,擴大電子信息產品出口,激活國民經濟,在此基礎上,刺激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再到信息社會,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的革新中發生著巨大變革,電子信息技術搭建的網絡覆蓋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體現出高速化、智能化以及綜合化的趨勢。我們應該了解電子信息技術的特點和發展過程,最大化的發揮電子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作用,積極把握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態勢,讓其更好地服務于人們的生活需要和社會需要。
[1]崔屹.電子信息技術對社會有哪些影響[J].黨政干部學刊,2000(5).
[2]樊昊文.淺談電子信息技術與社會發展[J].企業經濟與管理,2013(7).
[3]高洪深,白麗華,楊峰.Internet時代[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
[4]胡天驕.關于現代社會電子信息應用的探討[J].經營管理者,2012(1).
[5]黃伯明.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特點與發展趨勢[J].消費電子,2013(4).
[6]孫志恒.電子信息技術對社會的推動及山東電子信息產業成就與展望[J].山東電子,1997(3).
[7]鄭敏政,袁桐.電子化工材料需求現狀及發展建議[J].化工科技市場,1999(1).
[8]周周.中國能源綜合利用率僅32%,比發達國家低18個百分點[EB/OL].http://www.zgqjmh.com/mation_ show_7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