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家家
淺析佛教新媒體的傳播現狀
吳家家
佛教傳播因新媒體跟以往有所不同,新媒體有利于傳播佛教基礎知識,破解封建迷信,加強佛教文化交流;而歪門邪道、坑蒙拐騙等不良行為也利用新媒體阻撓佛教文化的健康傳播。本文從兩個角度分析佛教新媒體傳播的現狀,并針對當下佛教新媒體傳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建議。
佛教;新媒體;傳播
[作 者]吳家家,西南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們的生活、生產和思維方式都發生了改變,新媒體信息的迅速、及時、海量都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新媒體也讓我們深陷危機,虛假新聞、網絡暴力、夸張廣告等垃圾信息在綁架受眾的眼球。佛教的新媒體傳播也遭遇了同樣的問題,一方面,在新媒體的作用下,佛教文化得到大面積、多頻率、高效率的傳播,佛教文化傳播范圍擴大從而發展了更多的佛教信徒;另一方面,為獲取私人利益而利用新媒體傳播佛教的行為也不斷滋生,所以如何正確利用新媒體傳播佛教文化是需重視的議題。
(一)佛教網站勢如破竹
佛教傳播抓住了互聯網技術提供的機遇,目前國內的佛教網站呈現出數量繁多、內容豐富、受眾廣泛等特點。技術支持、資金保障和信眾的需要讓國內的佛教網站勢如破竹,雨后春筍般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使用科學的方法傳播佛教文化,有利于破除封建迷信。除了不斷發展的科學技術之外,信眾的媒介期待也不斷提高,讓眾多網站管理者不得不花更多心思全力打造佛教網站以吸引更多的佛教信徒和潛在的佛教信徒。
(二)促進傳統寺廟的改革
新媒體促進了傳統寺廟的改革,在政府、企業、協會、慈善機構的大力支持下,寺院將佛教文化固有的傳播方式與新媒體進行了有機結合,形成佛教文化傳播新途徑。在相關政府部門的倡導下,許多佛教寺廟都設立自己的門戶網站對外宣傳佛教教義,學習優秀門戶網站的方法,設置相應的版塊專門用于展示宣導各個層面的佛教文化,包括專門的佛教新聞專區、專題聚焦區、慈善活動區、佛教故事區等。同時,寺院也積極使用新媒體平臺發布相關的佛教教義傳播給信眾,信眾再通過轉發、轉載、評論等行為將佛教文化傳播開來。另外,寺院還充分開發手機媒體的其他方式傳播佛教文化,比如制作佛教文化特色的彩鈴、音樂、手機屏保,發布在網絡上供人下載。新媒體促使傳統寺廟在保持佛教核心禪意的基礎上重塑自我,使傳統寺廟與現代文明的距離越來越近。
(三)加強交流互動
新媒體加強了佛教文化的交流互動,截至目前,佛教在百度上的網頁有八億五千萬左右,新浪有關佛教的博客主約有一千個,新浪有關佛教的微博有一億左右。騰訊微信上有關佛教的用戶也很多,包括許多微信認證的公眾號,比如佛教在線、中國佛教網、原始佛教等。另外,佛教的新媒體傳播也緊跟大數據潮流開發App應用軟件。以安卓市場為例,關于佛教的相關應用軟件就有108個。信眾可以關注佛教寺院的微博、微信,登錄寺院網站,獲取寺院最近法事活動的信息,閱讀各種佛教的經典著作,下載佛教音樂和講座隨時收聽,收看佛教授課視頻來理解佛教基礎知識和文化。還可以通過相關的佛教QQ群、微信群、論壇和教友交流學習經驗,結交佛友,在自己的微博、博客、微信上發布自己對佛教文化的理解,傾訴人生的困擾,洗滌心靈、升華思想,在自媒體社交圈發起相關話題的討論,還能夠直接在線請大師傳道解惑,學習佛教真諦、禪意和文化,新媒體讓佛教文化交流、互動和反饋這樣的良性循環得以實現。
(一)加劇佛教商業化
現代經濟社會,佛教難以與商業、經濟等領域完全脫離干系。佛門CEO、少林寺推出品牌商品、少林寺整體上市等話題一方面體現出社會對宗教問題的關注,一方面也成為現代社會佛教傳播的一種“另類”表現。①黃可、李波:《當代佛教傳播的新媒體景觀》,《現代傳播》,2011年第2期,第159-160頁。以意識形態為核心的佛教為了適應社會發生了改變,“無所不能”的新媒體使佛教的商業味道更濃。比如,許多祈福拜神的寺廟都被開發成為旅游景點,佛教的新媒體平臺開設了的渠道兜售佛教用品;佛教寺院的一些開光儀式、活動慶典還全面引進新媒體運營模式和播出平臺,聘請專業性主持人和專業的公關策劃團隊來組織活動,通過新媒體技術在網絡上播出,這些現象說明新媒體加重了佛教傳播的商業色彩。
(二)泛娛樂化
新媒體讓佛教傳播打破了常規,許多佛教名人在新媒體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走紅網絡的延參法師通過新媒體宣傳教義,將深奧晦澀的佛教精髓轉化成通俗易懂的語言,使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佛教,并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但是,過度娛樂容易導致低俗,惡搞佛教人物、過度消費佛教、丑化佛教形象就在網絡上蔚然成風。某視頻網站中的視頻集錦就多次惡搞佛教人物,將佛教人物庸俗化;某些網絡娛樂歌曲也有戲謔佛教人物的意味,引發了各界的爭議。娛樂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基礎建立在損害人倫道德、踐踏神圣之上,而完全忽視他人的信仰自由以及宗教神圣,實際上已經跌破了娛樂的“道義底線”。①北京大學禪學社:《抵制戲謔佛教 樹立文化自覺》,http://fo.ifeng.com/guanchajia/detail_2013_02/27/22547942_0.shtml。廣大社會群眾對佛教的了解并不深入,在這種情況下,佛教新媒體傳播泛娛樂化容易丑化佛教的社會形象,傷害佛教信眾的宗教情感,不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
(三)魚龍混雜,真假難辨
網絡是一個大染缸,新媒體更是擅長病毒式傳播,一篇跟佛教相關的文章被閱讀后很容易就分享到下一個朋友圈,一環扣一環的朋友圈讓佛教傳播的影響力巨大,但同時也增加了風險。一旦虛假的佛教新聞、錯誤的佛教觀點從源頭開始,這些信息就變成真正的思想病毒,以訛傳訛。而不良商家利用網絡向佛教信徒售賣虛假產品甚至詐騙的行為愈演愈烈,所以網絡的復雜性和匿名性會讓佛教的傳播陷入魚龍混雜的尷尬局面。
(一)政府應加強對佛教傳播的引導
佛教文化的傳播作為宗教問題相對比較敏感,需要強有力的政府出面引導。政府應該加強對佛教傳播的引導和監督,出臺相關的管理政策和宗教制度,加快宗教法律法規的建設步伐,適時制止佛教傳播過程中不合理的商業活動,取締封建迷信的陋習,嚴厲打擊披著佛教傳播外衣所進行的詐騙行為,嚴懲佛教腐敗,治理佛教慈善事業中的蛀蟲。另外,政府應該加強對網絡的監管,出臺相關的網絡宗教法律支持,對反宗教、反文化、反社會的信息予以屏蔽,調查處理售賣虛假佛教用品的網站,規范網絡秩序,給佛教文化在新媒體中的傳播提供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
(二)佛教傳播主體加強網絡建設
目前有關佛教的新媒體呈現出良莠不齊的水平,佛教文化的傳播主體應該引進專業性人才,既要有互聯網思維和技術,又要知道相關的佛教知識,在保持佛教原有精神的基礎上體現時代性。在互聯網時代,交流至關重要,目前國內比較缺乏外文佛教新媒體,不利于中國佛教文化與外國佛教文化的溝通交流,因此,加強佛教文化的多語種翻譯也很有必要。另外,在內容為王的時代,要高度重視網絡傳播內容本身,盡量避免枯燥乏味地說教,除了大力宣揚正確的佛法理念和知識,還要增加對人們生活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內容,比如素食食譜、佛醫知識等等,通過強化自身的吸引力,把大量的受眾吸引到佛法的領域中來,免受封建迷信的干擾。②肖堯中:《試論網絡視閾中的宗教傳播——以佛教網站為例》,《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4期,第207-209頁。
(三)提高信眾媒介素養
受眾的媒介素養是傳播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提高信眾的媒介素養能夠為政府對佛教傳播的引導、監督工作和佛教傳播主體的工作開展打好群眾基礎。在新媒體時代,傳播主體要向受眾傳授正確使用新媒體的知識,信眾自身也要有提高媒介素養的意識,既要學會使用新媒體來拓寬接觸佛教文化的渠道,又要具有辨別意識、批判思維,擦亮自己的雙眼,判斷新媒體傳播的佛教內容是真是假,從而避免上當受騙,心情愉悅地修身養性。
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對佛教文化的傳播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傳播主體在傳統的佛教傳播方式中加入新媒體的元素,注入新的血液,以信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佛教教義,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應加大對佛教新媒體傳播的扶持力度,佛教傳播主體要積極地及時處理傳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繼續充分利用新媒體建立佛教官網、QQ群、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佛法平臺,為佛教文化的傳播發展提供更為方便快捷的平臺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