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朝 李朝成 郭榮翠 馬佳澤 李曉通(.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昆明650000;.文山學院云南文山663000)
云南省獨立學院休閑體育文化體系構建探索
□王建朝1李朝成1郭榮翠1馬佳澤1李曉通2(1.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昆明650000;2.文山學院云南文山663000)
云南省獨立學院陸續搬至楊林職教園區,新校區主要是新生入住,新校區的體育設施建設比較完善,但校園的體育文化建設基本處于初建階段。本研究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結合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探討獨立學院體育文化的構建,使校園文化更加和諧,構成了獨立學院高校校園文化的新時尚。積極培養師生的休閑體育觀念和認知水平,對體育工作的開展及休閑文化的傳播乃至師生終身體育觀念的培養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重點就大學體育文化的三個層面,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構建進行了積極探索。
獨立學院休閑體育構建
獨立學院是指依附于云南省公立高校,社會力量投資辦學的,具有一定的的文化特色和經營管理思路的一些高校,這些院校是云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云南已經取得了快速發展。高等學校作為文化教育單位,它的一切物質的,精神的文化活動都包含于高校校園文化中。高校校園體育文化作為現代高等教育與現代體育兩大文化體系的交匯點,既是社會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形式,在培養身心健康和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合格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強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對于搶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打開大學校園的窗口,拓展體育教育的功能,推進高校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以及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具有積極的作用。
我們所說的“休閑”或“余暇”英語中多用leisure或recreation表示。在此基礎上,一般從定量和定性兩種角度和時間、活動、心理三個層面去認識休閑體育。我們在研究時基本擯棄“余暇體育”這一說法,根據自己的語言習慣直接翻譯成“休閑體育”。休閑體育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密切的聯系。休閑體育是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社會經濟發達和文明進步的標志。休閑體育在一些發達國家的研究和開展十分活躍。
休閑體育在體育共性的基礎上有其鮮明的個性特征,在很大范圍內顯出很強的生命力和被認同感。在高校校園,休閑體育已悄然登場,雖然還穿著社區體育的“外衣”和學校體育的“鞋子”,但還是構成了一道特殊的校園文化景觀,無形中被賦予特定文化的內涵。校園是社會的一個窗口,休閑也悄悄引領校園生活的時尚,承載著更多體育功能的休閑體育是這種思想的具體體現。因此,毋庸置疑休閑體育已構成師生生活方式的一部分,間接肩負著強健身心,促進自身和諧,提升“個人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的任務,促進終生體育思想理念的落實和走向優雅生存這一人類最高生活目標的實現。當然,高校校園畢竟也是校園,它既是產生知識的熱土,也孕育了休閑文化的時尚,在校園環境中休閑的另一面是緊張的學習,是大量體能和心力的消耗。在高校校園環境中的休閑體育必須找到自己的落腳點,真正發揮應有的作用。本課題從云南民族地區高校校園這一特殊環境闡述休閑體育在高校校園中的下休閑體育文化體系的構建,尋求這一文化融入和諧校園體系的切入點,以促進休閑體育在高校更和諧地發展,為建設和諧校園服務。
大學體育文化,就是大學的師生在大學的環境中,通過體育教學、體育活動等過程,按照一定的秩序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大學體育文化是一種具有深刻內涵和豐富外延的獨特的社會文化現象,它和校園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構成了大學文化群,又與競技運動文化、大眾體育文化組成了廣義的體育文化群。高校體育的休閑文化使命的本身遠不止于促進高校休閑體育的發展,培養生的體育休閑能力,繼而為自身的終身體育及全民健身運動服務,更重要的是作為教育的內容和手段讓學生明白休閑文化的社會價值,自覺弘揚我國優秀的民族文化,促進休閑文化的創造和傳播,并通過體育休閑的方式使學生獲得身心的健康和諧。
2.1、大學體育物質文化建設
大學體育物質文化主要包括了體育運動場地,體育場館等物質資源。大學體育活動主要通過體育場地器材得以開展,但是受到經費和其他的問題,體育場地和場館的建設力度一直也得不到加強。
地域的差異性以及辦學規模等原因制約了各地的大學物質文化建設。目前云南省整體經濟實力在逐步增強,云南省有九所高校在楊林建立新校區,體育物質資源以及建筑都是整體進行規劃,體育場館建設規模大型,氣勢磅礴,從而在大學的建筑物里面獨樹一幟,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然而在建設的初期就將體育場館定義為競技體育服務,忽視絕大多數學生需要的是能夠進行體育學習,體育鍛煉,體育娛樂的場館和器材,特別是在新校區,周邊配套設施不完善,學生無處可去的情況下,對體育活動參與的熱情必然高漲,對體育場地設施資源的需求比較大。幾所獨立學院院校搬遷到楊林職教園區,基礎設施還在建設當中,體育場地設施嚴重不足,不能滿足學生的運動需求。場地設施的不足這是目前大學體育物質文化建設的一個弊端。應該從廣大學生的根本需求出發,建設符合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體育場館,從而促使大學體育物質文化的整體發展。
2.2、大學體育制度文化建設
作為一種行為準則,制度在文化的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大學體育制度文化屬于中層部分,是指“體育制度、章程和組織機構體系,是規范參與體育活動的師生和體育組織、設施等的行為方式部分,反映學校體育價值、體育精神、體育文化,是一種制約文件。
傳統的體育管理體制在很難適應新時期大學體育的需要。目前的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的組織在很大程度上都停留于形式,沒有從根本上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和熱情,少數人難以帶動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受傳統思想和文化的影響,考試依然是評價學生學業成績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制約了大學體育文化的建設。
大學體育文化活動的形式是豐富多樣的,應該讓大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體育資源的不足讓體育活動的多樣性和選擇性體現得不夠充分。體育活動能否順利開展還受到了學校領導的支持度、學校制度、經費等因素的影響,這些都成為大學體育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部分學校的主管部門不重視體育活動給大學文化帶來的變化,影響了大學體育文化觀念在大學師生之間的轉變。導致缺失塑造大學體育文化的整體氛圍。
學校還應該加強大學社團建設,利用相應的規定來有效的管理的社團建設。學生體育社團日益成為大學中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凝聚力的群體。大學學生體育社團作為學生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重要陣地,是體育課堂的重要補充形式,為學生發展體育技能提供了適宜的空間,為大學體育精神文化建設提供了合理的條件。己經呈現生機和存在價值。學生體社團在大學生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營造了濃厚的大學體育氛圍。團隊精神、創新精神和社交能力都在提升,促進了體育文化建設的發展。
2.3、大學體育精神文化構建
大學體育文化中的精神文化是大學體育文化當中的隱形層次,處于核心地位,一個大學的體育文化建設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其精神文化建設。目前的大學體育精神文化雖然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其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體育意識的培養和體育精神在大學體育精神文化建設仍然是最薄弱的環節。
體育教學中的教育的目的應該更加注重體育精神的培養,提高了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的熱情,在參與的過程中對大生體育意識,體育觀念的培養。滿足大學生對體育課堂學習的熱情課外體育活動參與的程度,提高了大學體育文化整體氛圍,從而到豐富大學文化的目的。在體育教學中欠缺對體育道德,體育精神的傳授。提煉精神文化,加強大學體育文化的深層建設。
休閑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恢復在工作和學習中消耗的精力和體力,所以休閑也要注重效益的,而且休閑已經成為一種體育文化的新時尚。所以,高校體育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教學生品味休閑,教學生參照自己的性別、年齡、身體條件等自身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繼而培養濃厚的休閑意識,為終身體育和全民健身服務。這是高校體育工作堅定不移的任務,也是高校體育重視休閑屬性的直接表達。
當代校園體育文化在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體育教育方向的同時,既要發展中華民族傳統的體育文化,又要引進國際先進的體育文化。高校體育要以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立足學生終身發展的宏觀視野,以體育為載體對學生進行休閑教育,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導思想,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全面要求,使他們學會健康、合理、科學、積極地支配自己的閑暇時光,在運動休閑中激揚青春、勃發豪情、擺脫空虛,培養高尚道德情操,并明確要求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對社會的責任感,培養堅忍不拔的意志和艱苦奮斗的精神。創造體育休閑的科學模式,培養學生認真積極健康快樂的體育休閑觀念和良好的健身習慣,繼而通過各種體育活動和資源共享向社會傳輸正確的體育休閑方式,宣傳健康的體育休閑觀念和體育養生保健知識,為學生健康成長乃至全民健身運動的深入開展服務。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課教研基金項目)
[1]趙敏,劉圣廣.論校園體育文化對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作用中國網,2004.9.
[2]馬惠娣.休閑與體育文化的淵源及現代意義[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0.34(1).
[3]游俊等.休閑體育的哲學思考[J].體育文化導刊,2010,6.
[4]謝光輝,盧峰,張玥.休閑體育文化解析[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 2011.37(2).
[5]金川江.從游戲到休閑:對休閑體育發展歷程的多重解讀[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1,27(2).
[6]韓丁.高等體育院校的“休閑與健康”公共服務供給[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3).
[7]劉娜.多維視角下的高校休閑體育價值審視[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9,24(2).
[8]桑全喜.當代中國休閑體育文化發展之惑——一種文化社會學的分析視角[J].體育文化導刊,2007,12.
[9]李勤友.休閑體育之價值解讀[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9,23 (4).
[10]劉海清,劉海喚.我國休閑體育發展若干問題淺議[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9,29(6).
[11]陳紅星.論休閑體育的和諧功能[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2008,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