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體育學院河南鄭州451150)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構成與優化策略
□王俊龍(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體育學院河南鄭州451150)
環境作為個體實踐活動的綜合體,良好的環境能夠對人們的行為、習慣等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作為大學生體育學習、身心健康發展的基礎條件,體育環境的構成與優化研究是提升環境質量的重要途徑。基于此,本文結合高校體育教學實踐,從體育教學環境視角出發,就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構成與優化策略展開了分析。
高等院校體育課堂教學環境構成優化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的體育健康意識與體育技能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表現為體育環境影響的長期性、群體性、競技性與終身性。因此,加大對高校體育教學環境構成與優化策略的研究,對于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實現體育教學與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促進,有著重要的意義。體育教學環境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影響是一個潛移默化與不斷滲透的過程。在健康、積極、和諧的體育環境中,能夠對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鍛煉積極性產生耳濡目染的感化效果。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作為校園體育文化與生活方式的多年沉淀,體育活動環境對大學生的行為方式有著積極的影響。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認同性表現為群體活動影響的廣泛性,例如:某高校是全國CUBA大學生籃球聯賽的主賽場,每年的CUBA聯賽為該校園注入了不斷的籃球運動活力,該校的大學生浸潤在這樣的籃球環境中,校園內大學生的籃球參與熱情、群眾籃球的水平明顯高于普通高校。同樣,對于具備傳統體育項目的高校,其體育環境氛圍的濃厚與獨特性,成為該學校體育鍛煉氛圍構建與大學生體育情感的一種寄托。
1.1、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內涵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作為一種學習與生活的環境,是根據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的要求,組織與構建的體育活動空間與多維的延伸。體育教學環境是開展體育教學、體育競賽、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培養的基礎。體育教學環境包括體育教學的制度環境、物質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高校體育教學環境是保證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基礎,這一基礎表現為構成主體的多樣性、環境變化的動態性、環境塑造的長期性等。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包括兩個層面的內容,第一個是物質環境因素,包括高校體育場館、體育器材等,物質環境作為高校體育環境的基礎,在日常構建的過程中,要加大對體育場館、體育設施等內容的建設與更新,保證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安全性與健康性。高校體育社會環境,是一種能夠對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氛圍。包括體育社團的日常活動開展、體育競賽環境氛圍的影響、學院(班級)體育學風等等。第三種自然環境指的是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空氣質量、水質量、溫度等等,自然環境質量高低,對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產生重要的影響。第四種是高校體育的制度環境,制度環境包括高校大學生的體育考核制度、體育教學評價制度等等,有效的體育教學等制度,是激發大學生體育鍛煉熱情,創新高校體育教學的基礎。
1.2、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主體構成因素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物理因素包括體育教學場地、體育教學器材,其中體育教學器材的造型、布置方式、體育場館的通風、光照、空氣質量等都會對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質量產生直接的影響。高校體育場地器材設施的合理性與完善性,對高校體育教學目標、體育活動開展的質量有著一定的制約作用。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人際關系因素,是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社會性的表現方式,在大學生日常交往的過程中,存在著很多教育的潛力,體育教學與大學生的其他實踐活動參與一樣,人際關系是由師生關系、同學關系構成的,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構建體育環境的基礎。
高校體育教學的語言環境因素是體育教師與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的基本方式。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語言會對大學生的體育興趣、體育參與次數、體育鍛煉的效果等產生直接的影響。因此,體育教學的語言環境構建與優化,需要體育教師以學生為主體,結合大學生的體育鍛煉需求,以啟發性、指導性、民主化的語言來幫助大學生習得體育鍛煉知識、技能,從而促進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構建與優化,是為了實現對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控制與優化,讓大學生在一個更為健康、綠色、民主、和諧的環境中進行學習與鍛煉。體育教學環境的綜合性需要從教育學、心理學、建筑學、運動科學等角度出發,系統的構建起一個能夠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教育環境。
2.1、加強對高校大學生身體活動環境的優化
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教學不僅僅是向大學生傳授體育知識、體育技能,更多的是在師生、環境交往的過程中,讓大學生以正確的方式進行健康需求滿足、人際交往與情感的體驗表達過程。在傳統的體育課堂上,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這種單一的體育教學模式,不利于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也缺乏人際交往的民族性與主動性,從而不利于大學生體育鍛煉興趣的提升。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林格倫:“教學活動作為一種雙向溝通的過程中,其師生溝通、人與環境的溝通是多樣選擇的過程。”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給予大學生更多的體育學習內容、學習方式、評價方式的選擇,更有利于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2.2、做好高校體育課堂教學環境的優化
高校體育教學實施的過程中,體育教師的教與大學生的學,是在特定教學環境中表達的過程。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環境作為一種相對獨立的學習形態,能夠反作用與高校體育教學主體(教師、大學生)的行為。所以,加大對高校體育教學氛圍的優化,對于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每個大學生創造良好的體育鍛煉與學習機會,鼓勵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敢于展示與創新。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現代化的媒體為平臺,實現體育教學信息、體育教學評價、學生體育需求等信息的暢通,從而為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構建提供充足的保障措施。
2.3、提升高校班級體育心理環境的構建與優化
班級作為高校的基本構成單位,良好的班級體育鍛煉氛圍,對于提升高校大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與趣味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高校體育環境構建的過程中,以班級為單位來開展體育工作、培育體育特色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同時,為了更好的提升班集體的凝聚力,實現體育對大學生認同目標的統一,也需要借助體育競賽等來促進這種目標認同的一致性。再次,融洽的人際關系對于構建良好的班級體育氛圍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這是因為師生的體育鍛煉興趣等是一種社會性的體育實踐過程。
2.4、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的科學性
高校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是對體育教學目標的理性認知,指導思想對體育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價值。不同時代的體育教學指導思想有著不同的特點,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主導者與實施者,體育教師要加大對高校體育教學思想和課程標準的理解,從而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科學性與實用性。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要根據體育教學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大學生健康發展需求等,對體育教學方法、組織方式等進行動態的調整,保證高校體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
總之,高校體育教學在落實健康教育的前提下,注重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通過環境實現對大學生體育健康意識、鍛煉習慣潛移默化的影響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此,為了更好的提升高校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實現高校大學生積極、科學的參加體育鍛煉,需要加大對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優化,在遵循健康第一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以現有的體育物質環境為基礎,打造健康、綠色的體育環境氛圍。提升高校特色體育項目的普及與進一步打造,為高校大學生的體育鍛煉特色與影響更為持久。
[1]王雷.高校體育教學環境對體育教學影響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01.
[2]黃聰敏,鄒富,向召斌.體育教學環境的優化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06.
[3]王國亮.試論用生態學理論研究體育教學環境的必要性[J].搏擊.武術科學,2008,08.
[4]孫衛衛.優化體育教學環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04.
的現實基礎,設計足球游戲、開發新的校園足球教育方法,讓學生們更加容易接受,顯得格外重要。
3.4、得到家長的支持很重要
校園足球若要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家長的意識很重要。在新時期下,更多的學生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能夠專心學習文化理論知識與職業技能。對于足球而言,家長更多的是不理解與不支持,他們認為學生踢球就是不務正業。對此,校園足球領導與教練要積極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向他們詳細闡明校園足球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方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必要時,可以組織家長觀看、參與由學校組織的校園足球比賽,讓家長切身感受校園足球帶來的積極作用與教育功能。
在新時期下,伴隨著《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發布,我國校園足球的發展迎來了嶄新的歷史機遇,它的教育功能也越來越廣泛而豐富。但是,校園足球在發揮教育功能的過程中還面臨多重挑戰。為此,我們要保持與時俱進的的思想,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下,不斷深化改革,以最大程度的促進我國校園足球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紀霞,何志林,董眾鳴,徐仰才.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活動發展瓶頸及突破策略[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2(05).
[2]王格.我國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