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高校體育如何貫徹終身體育的教育思想分析
□吳俊(武漢音樂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21世紀以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空前提高的同時,生產方式也在不斷改變,競爭愈發激烈的今天使得愈來愈多的腦力勞動取代了體力勞動,自然而然的人們的身體活動大大減少,這導致人們在社會中的身體壓力和心理壓力無處發泄。各式各樣職業病的困擾給我們敲響了重視身體的警鐘。終身體育就其自身的特點來說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當代健康教育帶來的不足。高校體育連接著學校以及社會體育,三者共同組成了終身體育。本文從終身體育的具體內容、必然原因著手,探討了當代體育教育的不足,從教師以及學生的角度討論高校體育如何貫徹終身教育。
高校教育終身教育體育教學
古人云:“活到老學到老。”人這一生,總是在不斷學習。我國歷來對于高校體育非常重視,不管是建國初期高校體育沿襲前蘇聯的模式,還是七十年代對高校體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抑或是改革開放后提倡的終身教育。如今,高校體育融合了終身體育成為提高素質的有效途徑。
1.1、終身體育的淵源
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及中國古書《周易》中一致認為身體是保證一切的源頭,他們同樣認為人的身體健康與否并非上天決定,而是取決于運動。七六年聯合國在有關青少年體育的會議上就體育運動進行了專題討論,兩年后聯合國指出終身教育制度需要貫徹每個人的一生。
1.2、終身體育的具體內容
終身體育就人的成長過程來看,可以分為學前體育、校園體育、社區體育這三個階段。學前體育是孩提時期在父母教幫助下的簡單活動;校園體育是在學校校長、老師、各類教職工的教育下,旨在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的全面教育方式;社會體育是在社會這個大熔爐下運用科學方法進行個人運動,旨在強身健體。
1.3、必須終身體育的原因
一個人若想健康、長壽,每天堅持運動必不可少。然而,影響人們終身體育的原因是源于家庭方面、社會教育、個人目標等多方面。就家庭這一分支來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和一個支離破碎的單親家庭對人們的影響南轅北轍,家庭關系是否和睦是終身教育的必要保障。從社會教育來說,工作環境、人際關系這些都對終身體育有著深遠影響。就個人層面而言,終身體育有關個人前途。
2.1、高校體育和終身體育的聯系
隨著人們生活的富裕,更多的人開始了對養生的關注,電視節目上也頻頻出現一些養生專家傳遞的健康的生活小知識。既然要養生,飲食固然是一方面,但是體育運動卻是必不可少的。每個人在生命的不同階段都該選擇適合自身的體育活動。而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能力的養成,都受到人們教育能力的影響。大學時代是一個人一生最珍貴的階段,意味著成熟與責任。此時學生的思想、智力、想法、身體等各個方面已然成人化。若是此時對大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引導,向他們灌輸終身體育的重要性以及闡明對未來之路的影響,必然事半功倍。
2.2、高校體育與學校體育以及終身體育的關系
高校體育既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也是社會體育的開始。我國高校體育的本質是強身健體,為培養社會新人奠定基礎,為將來大學生事業成功埋下伏筆。而終身體育最重要之處在于貫穿教育精神,以此保持體育教育完整統一。這三者相輔相成,互相影響。
2.3、高校教育對終身體育的奠基作用
學生階段是人一生最重要的階段,我們從幼兒園到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大概花了有三分之一來學習,而我們國家的學生人數所占比例也達到了三成以上。所以說抓住了學校教育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大學與社會體育緊密聯系,不僅關系學生的在校情況,而且對于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也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在高校體育的培養下,學生的課外活動以及競賽使得大學生可以充分享受體育的樂趣。同時通過對大學生的體育考核,對大學生進行系統評價,促進大學生了解終身體育的基礎知識,達到受益終身的目的。
2.4、高校教育是終身教育的最好時期
在大學讀書的學生年齡階段大概是19歲到23歲。此時,學生的心理、生理都趨向成人化,完全可以獨當一面的認識問題、分析問題,此時也是培養終身體育的最好時期。此外大學階段學生的身體各方面機能處于最佳時期,更有利于掌握運動技能和發展身體素質,從而為實踐終身體育提供有效保證。
3.1、重智輕體
目前,我國學校普遍存在校領導只看中學生的文化成績,而忽視體育基礎的問題。許多學校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體育方面的活動器材以及鍛煉場所較少,體育課程開設的范圍比較局限,學校體育教育頻繁出現斷層,而且體育老師數量少,授課量過多使得體育老師無心鉆研高質量的教學。
3.2、當今體育教學無法滿足終身體育
我們國家的高校體育教學模式形成較晚。在規范動作以及技術的傳授下,學生可以自主的掌握一些簡單的運動知識、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高校教育模式的弊端日漸凸顯,重技術輕能力的教學思想導致原本運動基礎就差的大學生,更加缺乏鍛煉意識。呆板的、一成不變的高校體育無法滿足見多識廣、求知欲比較強的大學生,反而降低了學生的興趣,嚴重束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對體育不再感興趣。同時這也讓當前階段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方面止步不前。
3.3、體育課程不合理設置
在教育體制大環境的影響下,學校體育教育也在穩步進行,只是大多時候滯留在表面,缺少實質性的進展。高校體育課程的設置不合理,完全沒有創新,幾乎都是些老生常談的課程,沒有針對大學生心理、生理的課程。我國高校體育理論教育方面不夠充分,它要求教師按教材選擇教學方法,形式單一,缺乏多樣性。多數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完全是照本宣科,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在里面,所以更不用提指導作用了。
高校的體育往往多數時候單純的強調體育的知識性理論性,老師也只負責授課,對于學生的掌握程度以及后續的問題關心甚少,這從而造成學生體育意識淡薄,暴露出相當的惰性,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和重視。
3.4、課外活動組織管理單調
高校課外群體活動的內涵和外延已經得到了極大的豐富和擴展,課外群體活動不僅是體育課的簡單延伸和補充,在一定程度上它比體育課內容更豐富。所謂的課外體育活動強調的是多數人集中起來一起去做某件事,講究協調性、互動性。
4.1、構建合適的終身教育形式
終身體育教學是由教師以及學生共同形成的,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對教學方式有著充分的發言權。這種情況之中,學生可以大大的調動在體育活動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教師在這樣的過程中,也由原來的傳輸者,變為現在的指導者和服務者。
4.2、高校體育老師地位舉足輕重
在高校體育中貫徹終身體育的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理解以及掌握體育的原理,鍛煉所需的技術、技能之外,建立合理的體育意識對終身體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體育教師需要改變過去傳統的傳授體育知識以及體育技術的教書匠形象,在體育教學中發揮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
4.3、改變傳統的體育評價與考核方式
傳統的體育考核忽視了學生思想品德以及個性方面的評價,他們只注重達標與否。而在進行教育評價與學生考核時,學生的體育技能縱然是考察的重點,但是學生的努力與否也是考察的關鍵。首先應強調學習成績的重要性,強調教育的評價中學生的練習態度,將這些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其次,灌輸堅持體育、堅持鍛煉的思想對健康來說十分重要。
4.4、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的最大區別在于體育教學承擔的生理負荷。向學生灌輸科學的理論知識,使他們能夠自主的學習以及利用。課外活動中,對學生的體育活動進行有力的補充,促進學生隨教育內容的吸收以及理解。
現如今,中國已然邁向知識經濟的新時代。物質生活雖然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但是有關自身健康的運動卻得不到相應的重視。在人們的忽視下,各種腦力勞動者患的職業病,雖然并無生命危險,但是卻向我們敲響了警鐘。終身體育在這樣的背景下,必然會發揚光大,為全民健身事業作出更大的貢獻。
(注:該論文是屬于武漢音樂學院校級課題《武漢音樂學院體育公共課中“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指標評價體系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
[1]鄭國榮.從“終身體育”視角分析我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設置的現狀及應對策略[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12).
[2]盧虎.在高校體育中構建終身體育的教學模式研究[J].價值工程,2011,30(16).
[3]趙海.淺析高校體育對終身體育的影響[J].新校園(上旬刊), 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