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濤 許之屏(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淺談運動焦慮的研究進展
□李濤 許之屏(湖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湖南株洲412000)
焦慮是心理學上極為重要的一個問題,伴隨著競技體育的發展,運動焦慮逐漸成為國內外運動心理學家研究的熱點。本文以“運動焦慮”為主題檢索出的相關文章作為研究對象,重點分析2004-2015年的文章,有100多篇,在國內,關于運動焦慮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是較多的,不過從研究內容中來看,研究方向的維度還是不夠廣泛,層次比較單一,這成為了多年以來都沒有得以突破的難題。
焦慮運動焦慮研究進展
1.1、焦慮
焦慮,指的是一種瞬間情緒狀態,是“個體由于不能達到目標或不能克服障礙的威脅,致使自尊心與自信心受挫,或使失敗感和內疚感增加,形成一種緊張不安,帶有恐懼的情緒狀態”。
焦慮狀態在生理當中會伴隨著喚醒水平的增高,從它的內容結構上看,焦慮狀態可以分為:情緒體驗、威脅、不確定性和擔心的認知表征。根據具體的穩定性程度可以把焦慮劃分為狀態焦慮和特質焦慮。其中狀態焦慮是一種在表征程度上有變化以及隨時間而被動的短暫的不良情緒反應,可見焦慮其實是具有消極性特點的。例如緊張、憂慮神經質,伴隨植物性系統的亢進功能,在一般的情況下體現出來的時間段比較短。而特質焦慮是指在焦慮傾向中的某些個相對穩定的個性特征,它的特點是由緊張和擔憂所造成的一些可以表現出某種意識的主觀感覺,屬于高度自主的神經系統活動,它有著強度不同和在時間中推移而發生不斷變化的特性。
1.2、運動焦慮
運動焦慮是學生在訓練比賽中,對當前的或預計到對自尊心有潛在威脅的情境具有的擔憂傾向。同時有學術文獻對“運動焦慮”的解釋是指在日常的體育教學活動、體育訓練或者體育比賽中,個體會因自身水平有限而產生消極或者焦躁不安及恐懼等情緒,我們把這種在運動過程中產生的這類情緒稱之為運動焦慮。
運動焦慮通常表現為三種基本的反應形式,其中包括情感-自主的形式、軀體-行為的形式和認知的形式。因此,對于同一個體而言,其運動焦慮反應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出現,而且可可能支配某種形式卻不能支配另一種形式。
2.1、運動焦慮產生的原因
運動焦慮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對失敗的恐懼、對成功的恐懼,換句話說,就是對于成功后必須承擔更大的責任,必須滿足不斷提高的社會要求和期望、對傷病的恐懼以及社會反映的恐懼,社會反映中包括著父母、同伴、觀眾、領導、新聞媒介等的反應。
影響運動焦慮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從這些因素與運動參與者的關系上,我們建議將運動焦慮源分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大類。內在因素,就是來自于個體內部并能對其運動焦慮水平產生影響的因素,例如個性特征,自信心等。外在因素,指的是來自于個體的外部環境卻能對其運動焦慮水平產生影響的因素,例如場地器材、天氣情況等。
韓政(2014年)在《運動焦慮心理訓練概述》中提出:對運動比賽影響最大的心理現象是焦慮,運動焦慮心理主要表現有認知狀態焦慮、狀態自信心、個性和其他因素。而體質因素、運動員個性和前期準備不足是運動員焦慮產生的主要原因。
2.2、運動焦慮的調節
隨著比賽過程的跌宕起伏,運動員會產生豐富的情緒、情感體驗。他們會因為自己發揮失常、比賽順利、比分領先、取的好成績而興奮、高興,甚至于自我陶醉;也會因暫時的實力、落后而感到不滿、沮喪、急躁。這些情緒反應,有的有利于學生的成績發揮,有的不利于學生發揮正常狀態,這就需要加以調節。
運動焦慮的調節就是用一些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采取一定的手段來提高運動者的運動水平。趙蒙(2008年)在《運動焦慮的產生的原因與如何調節》一文中概括出調節運動焦慮的主要方法有:參加競賽法、放松訓練法、沉思法、表象訓練法、呼吸調節法、緊張情緒轉移訓練法、念動訓練法等方法。
左海燕(2010年)在《運動焦慮的心理分析與調節》中提到運動焦慮的調節方法有:認知訓練、放松訓練、表象訓練、呼吸調節、念動訓練、表象重現、自我宣泄等方法,同時還有注意調節法、暗示調節法、音樂調節法、表情調節法等。但是在運用各種調節方法的同時,必須結合到每一位運動員的比賽經驗、訓練水平、氣質類型、年齡特征以及動機性質等條件,因人而異來選擇符合運動員特點的調節方法,如此反復,就會起到臨場調節運動焦慮的良好效果。
賀化峰(2011年)在《解析運動焦慮的成因及對策》中寫到,面對教學對象采用認知訓練、表象訓練、放松訓練和暗示調節等心理訓練方法的時候要有針對性,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復雜教材內容的教學,以此來有效降低學生對體育學習的狀態焦慮。
2.3、運動焦慮與運動成績的關系
焦慮與運動成績是聯系密切的,當運動焦慮處于適宜水平時,運動技能的發揮最有效,相反焦慮過高或過低都會導致技術水平的下降。不同程度的運動焦慮對運動成績的影響程度也不一樣,因此,運動焦慮與運動成績的關系也極為密切。
20世紀80年代以后相繼出現了眾多的關于焦慮與比賽成績關系的理論假設,其中突變模型和多維焦慮理論的特點是強調軀體焦慮和認知焦慮對操作成績的影響是不同的,認為三者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交互作用;個人最佳功能區理論強調個人差異對焦慮與運動成績關系的重要影響;強度方向觀點則強調個人對焦慮解釋的重要性以及焦慮對于運動成績可能產生的積極影響。這些假說表示了伴隨動機而產生的興奮水平高低與運動成績和競技力發揮的關系。
賀化峰(2011年)在《解析運動焦慮的成因及對策》中提到,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最為容易產生程度較高的狀態焦慮的學生就是平時在基本技能、體能表現較差的那一部分。在不同項目之間會因為危險性和復雜性以及對抗強度的不同,導致學生也會呈現出不一樣焦慮的水平;反過來就能說明,焦慮水平的高低對運動成績的影響與其技能復雜水平有關。
昝校(2004年)在《對運動焦慮的認知與評價》一文中闡明了運動焦慮研究的發展趨勢分別為認知范式與運動焦慮、運動控制與焦慮反應、應激與運動焦慮、運動焦慮研究的方法學。
在運動焦慮的研究中,體育活動的目標任務是一種穩定的外部因素,有效地區分與目標任務有關的認知和與目標任務無關的認知對于分析個體的焦慮狀況具有重要意義;要有效得降低焦慮水平,該如何來控制運動強度才能做到?如果運動強度的控制能夠使焦慮水平降低,那么這種強度降低是暫時反應還是持續反應?這類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未來關于運動焦慮的研究不僅僅要在方法學中進行有質有效的探索,還要加以創新,爭取制定出一些較為完善的焦慮狀態的測試測量工具;重視研究結果的同時也應該高度關注研究的過程;另外,在借助某種量表分析的同時,有效地利用生理生化諸門學科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也是對運動焦慮研究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途徑。
同時,對于運動焦慮這一問題,在國外已有著相當豐富的研究成果和經驗,不僅僅是研究質量很高,同時也創新行地提出了新的見解和先進的研究方法,這都值得國內大批學者學習和借鑒。
綜上得出,運動焦慮是運動心理學中一個熱門課題。在競技體育和體育考試以及體育教學中,都是教練員、運動員、體育教學從業者和體育考生極其關注的一個問題,運動水平的發揮、運動成績的高低都與之密切相關。
在查閱到的文獻資料發現大都是趨向于去發現運動焦慮產生的原因和提出的調節方法,這說明,在國內對于此課題的研究,以往的大多是圍繞運動焦慮本身而開展,這樣的研究角度比較小,現正處于瓶頸階段,內容已經滿足不了當今快速發展的體育運動事業的需求。因此,從中總結出規律,制定出較為完善的運動焦慮測試測量工具,探索出運動焦慮的發展方向,把對運動焦慮的研究帶向一個新的領域,是每一位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1]劉淑慧.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汪國慶.乒乓球運動員運動焦慮產生的原因及調節[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06.
[3]賀化峰,王淑麗.解析運動焦慮的成因及對策[J].學周刊, 2011,10.
[4]曲現飛,王勇,魯松濤.體育加試考生運動焦慮的分析及對策[J].體育世界(學術版),2008,10.
[5]章小蘭,胡志剛.運動焦慮的產生及其與運動成績的關系[J].福建體育科技,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