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淑玲
(佳木斯大學人文學院,黑龍江佳木斯154007)
判定漢語高頻副詞“都”是否觸發預設、何種情況觸發預設、何種情況又不觸發預設及觸發怎樣的預設等問題,必須明確預設及其觸發語的定義,同時依據預設觸發語的特征加以斷定。
1892年,德國邏輯學家弗雷格(Friedrich L.G.Frege)最早提出預設(presupposition)這一概念。他認為,預設與“意義和所指”理論密切相關。任何命題若有意義,其中的名詞性成分必定有所指,而名詞性成分的所指意義不是命題本身的意義,是根據命題推導得出的,這一所指意義稱為預設。例如:開普勒死于貧困之中。這個命題能成立的預設是:存在開普勒這個人。[1]103從語言學較度看,若要語句成立,那么其中的名詞性成分必定有所指,而且名詞性成分的所指意義是從句子中推導得出的,并非句子本身的意義,這種意義稱為預設。而后,不斷有學者致力于預設的研究。迄今,學界仍未達成共識,總體可歸納為語義預設、語用預設[2]134-144、語義語用預設三種觀點。但有關定義仍面臨一定問題,如從預設真值關系角度定義預設,將預設的真假與命題的真值有無對應起來,事實上,很多實例證明,即使預設為假,命題的真值依然存在。同樣尷尬的還有:否定檢驗法的行之無效等;語用預設的“共知性”提法不很準確,“適宜性條件”概括過于寬泛等;語義語用預設堪稱面面俱到,卻又讓我們對預設難以有明確的認識。①我們贊同預設是語義的,但反對以往定義預設的角度,主張重新定義預設:預設是可以從句子本身推出的、隱藏于句中的意義,是言者支撐自己話語得以表達的一種主觀設定。②
關于預設觸發語的定義,有“產生”[3]37和“引導”預設兩種看法[4]22-23,我們同意后者。所謂的預設觸發語,是指能夠引導受話人推出句子預設的詞語??渴裁匆龑?靠的是“詞語自身的意義或功能”,這也是預設觸發語的特征之一,而“游離性”是預設觸發語的另一特征。以下我們根據預設、預設觸發語的定義及預設觸發語的特征來考察漢語副詞“都”在“都XP了”及比字句中是否觸發預設、觸發怎樣的預設等問題。
結構式“都XP了”中的“都”輕讀,XP可以是NP、VP或AP。例如:
(1)都冬天了,春天還會遠嗎?
(2)都倒塌了,沒法再救了。
(3)飯都涼了,快吃吧!
這類表達式,李文浩認為有“已然、對已然性的強調、對已然事態極端性的強調”等多重意義[5]96。我們認為“已然”性是“XP了”表達的,如:
(4)冬天了,但是冬天還沒到。
例(4)不能說,原因在于這里的“了”表示新事態、新變化,“冬天了”自然能表達“已然”意義。另須說明的是,有的“都XP了”并非表達“對已然事態的強調”,如:
(5)都咸了,還放鹽。
(6)都大了一號了,怎么還夾腳。
根據物盡其用原則[6]388,(5)(6)兩例的“了”是其擴展功能,并非完整體。需要強調的是,“對已然性的強調”也好,“對已然事態極端性的強調”也罷,都可以概括為“對某事物達到某種程度的強調”。值得指出的是,這種“程度”涵蓋多個領域,內部有不同的層級,而且這種程度的級別帶有主觀性。如此,其預設為“言者主觀上認定某事物達到一定的程度。”
依據預設及其觸發語理論,可以斷定“都”在“都NP了”中觸發預設,例如:
(7)——你多大了?
——都三十歲了。
(8)——他現在是什么職稱?
——都講師了。
上兩例中,“都”表達主觀程度意義[7]504-505。據此意義,可推知答句的預設分別是:言者主觀上認定“三十歲已經達到很大的年齡”“講師已經達到較高的職稱”。試比較不會用“都”的答句:
(7')——三十歲了。
(8')——講師了。
而“三十歲了”“講師了”已經不再有上述預設。其預設為“之前沒到三十歲”“之前不是講師”。這一預設是依據“了2”“新事態”的表義,推導得出,顯然此時“了2”為觸發語,用上“都”后,則“都”成為觸發預設角色。通過有無“都”的答句對比,我們可以打消“都NP了”中“了2”觸發預設的疑慮。以下依據預設觸發語的特征檢驗“都”觸發預設的資格。
預設觸發語的特征之一是據其“詞語自身的意義或功能”能推導出預設,前述預設的推導過程證實“都”是符合的?!坝坞x性”是預設觸發語的另一特征。所謂游離性,是指預設觸發語必須獨立于預設命題之外。據前述例句的預設不難看出,“都”也符合預設觸發語的游離性特征。
還需說明的是,“都三十歲了,還不結婚。”預設三十歲一般應該結婚。從語篇角度講,此時的預設是整個復句結構框架觸發的,參見李慧姝、吳為善的論證。[8]452而“都三十歲了”的預設“三十歲已經達到了很大的年齡”是“都”觸發的。該句式內部分為兩個層次,里層為“NP了”,外層為“都NP了”;里層預設為“了2”觸發,外層或整個句式的預設則為“都”觸發??傊?,“都NP了”句式中“都”具備觸發預設的語義條件,且符合預設觸發語的特征。我們據此斷定,“都NP了”中的“都”作預設觸發語。
根據上述驗證“都”觸發預設的思路,同樣可證得“都”在“都VP了”“都AP了”中觸發預設。例(2)(3)中,“都”觸發的預設分別是“倒塌達到一定的程度”“飯涼達到一定的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探討的是“都”在“都XP了”中觸發預設,這就需要我們注意兩點:其一,有時候形式上的“都XP了”鑲嵌在“連字句”中,整體上看屬于連字句范疇,不在我們討論范圍。如:
(9)我都三十歲了。
(9)例中,若重音在“我”上,則我為強調焦點,處在一個等級序列的低端,可以看作是省略了“連”的連字句。
其二,我們討論的是“都”在“都XP了”中觸發預設,而“都XP了”往往不能自足,需要后續句或先行句與之配合運用。整個復句的預設有兩種可能:一種,先行句或后續句是肯定形式,符合正預期的語用心理,整個復句沒有預設。如例(10);一種,先行句或后續句是否定形式,符合反預期的語用心理,整個復句預設“NP了該VP或具備AP的屬性”,如例(11)。但這不影響“都XP了”分句的預設,也不影響“都”對其預設的觸發,因為“都”的語義為其提供了觸發預設的條件,同時“都”又符合“游離性特征”。
(10)都大姑娘了,該懂規矩了。
該懂規矩了,都大姑娘了!
我心里說,嫖客和妓女還還價呢,我憑什么裝紳士?把腳邊的行李扔上車,在后座坐好。女孩把廠牌還給我,車子動了。
(11)都大姑娘了,還這么不懂規矩。
還這么不懂規矩,都大姑娘了。
當比字句中有“都”出現時,可以碼化為X比Y都A,或者X都比YA,其中A為形容詞或形容詞性短語。我們稱為“比都句”。例如:
(12)我比你都高
(13)我都比你高
例(12),句子的斷言意義為我很高,“都”在這里表達“強調語氣”,整個句式表達對“我比你高”的強調,其預設為“我一般不會比你高”,而事實上是“我比你高”,所以值得強調,其表義為“我高到一定的程度”,即“X”“A”到一定的程度。“X比Y都A”的預設,通過例(14)(15)能得到更清楚的說明。
(14)穿上高跟鞋比你都高了,你要怎樣?走在路上挽著你手的是一個高你一個頭的PLMM的話,100個人99個都會覺得極不協調的。
(15)A:你兒子多大?
B:12歲。
例(14)中“比你都高了”是省略了“X”的“X比Y都A”句式。通過對帖中全文的閱讀,我們獲知“你(男方)”并不高,才1.62米(參見:wo愛我jia對“我是個矮子,可我確嫌女友矮”的回帖2009-05-21)。很顯然這里的“比你都高”并不預設“你很高”,而是預設“女方一般不會比男方高”。而事實超乎一般,這與主觀預期形成反差,故而用“都”加以強調。例(15),根據常識,12歲的孩子一般不會比大人高,而事實上比大人高,所以“比都句”預設“你兒子本應不會比我高”。
例(13),當重音在“我”上時,“我”處在一個等級序列的低端,可以看作是省略了“連”的連字句,不在我們的討論范圍。當重音在“你”上時,其預設同例(12),“我一般不會比你高”,即“X一般不會比YA”。
綜上所述,“比都句”句式意義為:言者主觀認定“X”“A”到一定的程度,其預設為“X一般不會比YA”。
1.比都句中比字結構不觸發預設
季安鋒從比字結構的有無角度,證明了比字結構不觸發預設。其實,也可以根據觸發語的“游離性”特征加以證明。預設觸發語的“游離性”特征要求預設觸發語不能包含在預設命題中[3]38-39。通過前面論述得知,“比都句”的預設為“X一般不會比YA”,含有比字結構,顯然,“比都句”中比字結構不符合預設觸發語的游離性特征,故而不觸發預設。
2.“都”在“比都句”中觸發預設
前述“比都句”預設的推導過程,說明“都”具備觸發預設的語義條件,同時“都”不在預設“X一般不會比YA”中,完全符合觸發語的特征,因而,“都”在“比都句”中觸發預設。值得一提的是,“X比Y都A”與“X比Y還A”“X比Y更A”等句式形式上的不同只在于“都”與“還”和“更”。事實上,形式上的不同、意義上的微姝,皆因三者同是句式的預設觸發語(“還”“更”觸發預設比較[3]75),但觸發的預設不同。以下通過對比“都”“還”“更”等在比字句中觸發預設的差異來進一步詮釋“都”在“比都句”中觸發預設的情況。
程度副詞“還”在比字句中作預設觸發語,其位置往往與“都”相同,如例(12)中的“都”可替換為“還”,即:
(16)我比你還高。
例(16)預設“你很高”,句子表意為“我更高”;而例(12)中“都”不表程度,而表達一種語氣,句子預設“我應該不會比你高”,表意為“我出乎意料的高”??梢姡瑑衫硪獾奈⑹庹恰岸肌迸c“還”表意功能以及觸發預設的不同所致。二者觸發不同的預設,還可以通過以下兩組實例對比獲得說明:
(17)A女兒比媽媽還年輕。 (18)A姐姐比妹妹還高。
B女兒比媽媽都年輕。 B姐姐比妹妹都高。
(17)(18)例中A一般可以說,而B不能說,因為“還”在例子中觸發的預設“媽媽很年輕”“妹妹很高”合常理;而“都”觸發的預設“女兒一般不會比媽媽年輕”“姐姐一般不會比妹妹高”不合常理。
比字句中,同樣能出現在“都”“還”位置的還有程度副詞“更”,如:
(19)我比你更高。
這里“更”觸發的預設有兩種情況:其一,重音在“更”上,則與“還”觸發預設相同,即“你很高”;其二,重音在“我”上,則觸發預設為“有人比你高”。而“我比你都高”如果考慮到重音,“都”其實也能觸發兩種不同的預設:其一,重音在“你”上,觸發預設為“我應該不會比你高”;其二,重音在“我”上,則句子變換為“我都比你高”。這種形式的“都”是不能與“更”互換的,而且其觸發的預設也與先前“更”觸發的預設完全不同,此時句子表達“我是最不可能比你高的人,都比你高”,故而“都”觸發“你不高”的預設。值得說明的是,這時句子可以看作是省略了“連”的“連都句”,“連都句”中“都”與“連”共同觸發預設。上述“都”與“更”觸發預設的不同,決定二者不可替換,這對對外漢語中“都”“更”等副詞的教學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本文主要從“都”的特定語義出發,揭示其在特定語境中觸發預設的幾種情況。事實上,一方面,即使語法形式有觸發預設的語義條件,在一定語法條件下,其又可能不觸發預設。例如:
(20)A他又來了。
B他來了又來。
(20)中A、B的“又”都表示“重復”,同樣具備觸發預設的語義條件。但是,前者能觸發預設,后者不能。原因在于,后者“又”處在一個緊縮復句中,單句中“又”觸發的預設,在這里已經成了句子表達的內容。而且,B本身是沒有預設的。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有預設也不是所有的預設都有預設觸發語。例如:
(21)老張是教師。
(21)可以有兩個預設。其一,存在老張這個人;其二,存在教師這種職業。但是句子不存在觸發預設的角色。
“都”作為預設觸發語的正負分布情況是我們繼續研究和進行實踐檢驗的目標。本文只是就“都”的某個語義,討論其是否觸發預設及觸發怎樣的預設等問題。對于“都”的復雜語義功能及其所處的復雜語境而言,談其觸發預設問題也只能是管中窺豹。
[注 釋]
①詳見季安鋒《預設觸發語研究》(南開大學2009年博士論文),許光燦《現代漢語中幾類預設觸發語研究》(南開大學2014博士論文)等論述。
②參見王宗炎《語言學:它的歷史、現狀和研究領域》(《外語教學與研究》1988年第4期),石安石《論語素的結合能力與一用語素》(《語文研究》1993年第1期),徐盛桓《“預設”新論》(《外語學刊》1993年第1期),馬寧《現代漢語預設觸發語研究》(吉林大學2004年碩士論文),丁愛群《預設的觸發語研究》(《長治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孫玩文《現代漢語預設的意義類型、觸發語及其關系研究》(暨南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等都認為預設應是語義概念。
[1]弗雷格.論意義和意謂[C]//弗雷格哲學論著選輯.商務印書館,1992.
[2]索振羽.語用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季安鋒.預設觸發語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09.
[4]許光燦.現代漢語中幾類預設觸發語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2014.
[5]李文浩.基于突顯觀的構式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1.
[6]劉丹青.論語言庫藏的物盡其用原則[J].中國語文2014(5).
[7]徐烈炯.都是全稱量詞嗎?[J].中國語文,2014(6).
[8]石慧敏、吳為善.隱性語義等級序列的激活機制及其語篇整合效應[J].世界漢語教學,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