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雯,朱金龍
(滁州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安徽滁州239000)
近些年,大學畢業生數量逐年遞增,就業壓力持續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課題。在此背景下,國家倡導、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力度不斷加大。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多次強調大學生創業對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重大,政府也相繼出臺一系列政策以保障和促進大學生創業。可以說,創新創業是現如今高校校園中最時尚的“熱詞”之一。當前,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國高等教育系統中占有重要地位,地方高校大學生占我國全日制本科在校生的很大比重。很多地方高校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擴大辦學規模、如何做強學科專業等,而忽略了對學生就業、創業、職業發展等方面的培養,導致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沒有取得明顯的實踐成果,進而影響其人才培養質量及畢業生就業質量。因此,如何更好地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正確教育和引導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激發學生創業熱情,提高創業成功率,成為當前地方本科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創新創業教育源于發達國家,目前在發達國家也最為活躍。其中,美國的創新創業教育最為典型,至今已有60余年歷史。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實施始于20世紀末。1998年,清華大學舉辦首屆清華大學創業計劃大賽,成為第一所將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引入亞洲的高校。2002年,高校創業教育在我國正式啟動,教育部確定9所院校為開展創業教育的試點院校。[1]十多年來,很多高校在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積極引導下,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總體來說,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還處于起步和發展階段,也存在著兩極分化的局面。很多重點院校和處于一、二線城市高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開展得較為順利,而絕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止步不前。當前,地方本科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面臨的現狀及困境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缺乏專門的師資隊伍與指導機構。地方本科院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工作的師資隊伍多為專職輔導員及學校專門從事就業工作的相關人員,這些人員大多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同時缺乏創新創業教育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不能起到應有的教育和引導作用。同時,大部分地方高校缺乏專門的創新創業教育機構,相關職能人員也只是起到上傳下達的作用,這非常影響工作的深入開展。其次,缺乏完整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目前,南開大學“創業管理”“大學生KAB創業基礎”課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實習、實踐創業、就業”綜合基地、浙江大學“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創業管理精英班”、清華大學“創業教育創新實驗區”等能夠很好地詮釋創業教育的內涵。[2]而地方本科院校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主要通過就業指導課程、講座以及一些創新創業類比賽來進行。課程、講座方面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實踐;相關創新創業類的比賽大部分也是由輔導員和少數非專業教師進行階段性、零散的指導,很難在校園內形成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氛圍。
高校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主體是大學生,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較為淡薄:一方面,大部分學生對創新創業的相關政策及條件缺乏了解;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生源大部分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一般,使得學生開展創業活動缺乏一定的基礎。即使有個別進行創新創業活動的學生,也往往缺乏相應的資源扶持及經驗指導,創新創業成功案例比較稀缺,不能在學生中間形成較大影響。相關調查顯示,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學生對創業活動有距離感和陌生感,約有超過60%的學生對創業活動不感興趣。
目前,國內部分重點高校充分依托辦學資源及自身優勢,在探索建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及模式方面已初見成效。很多高校建立了創新創業項目孵化園,配套相應的扶持基金,并加強與校外實習基地的合作,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給予全方位的指導和支持。而地方本科院校由于軟硬件設施不是很完善,能夠為學生提供的實際支持非常有限。有調查顯示,約有50%的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認為資金及資源支持是制約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最重要因素。
做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不僅對學生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有益,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校園創新、學術氛圍、畢業生就業工作等都會得到相應的改善。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必須提高認識水平,建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管理機制,并將此項工作納入常規的教育管理體系,設立專門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機構,指派專人開展工作;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定期選派教師外出接受專業培訓,定期邀請校外杰出企業家到校指導交流;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強化創業類課程的實踐教育。以各級各類創業比賽、社會實踐活動為載體,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激發學生敢于嘗試、勇于創新的熱情,為具有潛在創業動力的學生創造機會、提供條件、給予幫扶。
由于各種主客觀因素,地方本科院校學生的科研能力、開創性、主動性較為一般,而這些能力正是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基礎。因此,高校可以建立學生參與導師科研制度。一方面選派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優秀教師,并選拔學生加入教師科研項目,學校將此納入教師工作量以及獎勵考核體系中去。通過專業教師指導,培養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向學生傳授學習和科學研究方法,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和思考能力,也能增強學生的自主鉆研意識和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專業知識應用能力,為后期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從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培育出一部分創業項目,以各級各類創新創業比賽為抓手,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團隊,開展項目孵化,以點帶面,多點開花。
對于任何創業者而言,資金問題都是最大的“攔路虎”。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專項經費投入力度,努力爭取杰出校友、知名企業等社會資源的贊助,設立大學生創業扶持基金。挖掘有潛力的創業團隊,嚴格把關資金申請程序,幫助學生緩解一部分經濟壓力,促進大學生創業團隊更快達到創業初始階段的目標。對于后期創業成功的團隊,也可以通過捐助一部分資金,為創業扶持基金注入新的力量。在地方本科院校中,國家及各級政府出臺的一系列大學生創業優惠政策很少有人能夠完全了解,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創業教育和實踐產生了消極影響,不利于高校營造創新創業的氛圍。因此,高校應當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減免賦稅、大學生創業貸款等信息的收集,及時向大學生傳達并積極落實,使學生能夠及時了解當下的創業優惠政策,激發學生的創業動力。
在地方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學校與社會企事業單位的聯系往往不夠密切和深入。因此,高校應當加強與當地企事業單位的交流合作,邀請企事業單位加入到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中來,為大學生提供最前沿的創業實踐教育和經驗。有調查顯示,約40.2%的有創業意愿的大學生非常想獲得來自企業經營管理者的經驗指導和幫扶。高校可以聘任校外知名企業家、職業經理人作為創業孵化基地的校外指導教師,給予學生創業團隊最全面的指導以及經驗傳授,幫助學生解決創業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企事業單位可以為大學生提供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場地以及短期實踐工作崗位。企事業單位和高校的產、學、研工作相結合成為近些年來的一個趨勢和潮流[3],因此企事業單位可以利用自身優勢,通過校企合作,充分參與到大學生創業項目孵化、指導過程中來。
[1]鮑桂蓮等.對國內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狀況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11(35).
[2]張鳴.略論地方高校創業教育中的誤區[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2012(4).
[3]古桂琴.基于“全方位”視角下的高校大學生創業教育體系構建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