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蘭一
(中國計量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浙江杭州310018)
美國高等教育具有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模式,其大學校園文化亦獨具特色,是西方大學校園文化的典型。美國大學校園文化孕育于距今四百多年前的殖民時期,經過歐洲化孕育、本土化探索和多元化發展,在人本主義、“三A”原則①、實用主義、多元主義理念指導下,形成以完美現代的物質文化、多元共存的精神文化、民主法治的制度文化、獨特新穎的行為文化及其呈現出來的物質載體、制度載體、組織載體、活動載體等內容構成的獨特完善的校園文化。可以說,美國大學校園文化根植于歐洲大學,但不盲目照搬外國模式,而是根據自身環境和條件進行必要的改良和創新,形成了重視實用主義,重視學生個性培養,鼓勵學生個性張揚,培養學生自信、自主、自立。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研究起步較晚,現有成果遠不能適應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深入研究美國大學校園文化,借鑒其成功經驗,對于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綜合實力、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充分發揮大學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引領與示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大學普遍重視大學校園物質文化,許多大學都擁有美麗的校園、宏偉的建筑、龐大的組織和豐富的活動,但存在大樓缺大師、有校園缺精神、有活動缺內涵等現象。美國大學在致力于塑造物質文化的同時,重視將主流價值觀和主流文化融入校園物質景觀。這種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協調發展的理念正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所急需的。因此,要促進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的快速發展,單純依靠營造校園物質文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從大學的文化本質屬性出發,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求得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和諧共存。這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關鍵。
大學校園文化應重視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有效結合,使青年學生在科學健康的文化氛圍中全面發展。美國擁有備受全球矚目的高等教育,擁有諸如哈佛、耶魯、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學。這些大學始終堅持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相互依存與相互包容,是世界大學校園文化創新發展的榜樣。在大學國際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也要堅持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統一,既要在人文精神中加強科學精神的培養,也要在科學精神中注重人文精神的滲透。這樣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實現大學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20世紀初,美國強調自己是一個偉大的“熔爐”,新移民不斷地熔入爐中,并熔鑄出獨特的文化精神和民族個性,進而形成美國化的新型文化模式。WASP文化②逐漸成為美國的主流文化,其實用主義哲學成為美國文化精神中最核心的東西。“中國的教育雖然有很長的歷史傳統,但現代意義上的大學,是在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產生的,然而她是深深根植于中國民族文化、教育傳統的土壤中發展起來的。”[1]這種發展歷史和現實決定了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具有民族化和國際化雙重走向的實踐邏輯。因此,堅持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融合是大學校園文化的根本,國際化和民族化相結合是我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必須堅持的科學原則。
美國大學重視校園環境與大自然的融合與協調,重視體現學校辦學風格、精神風貌、審美情趣和人文精神的校園建筑。如哈佛大學瀕臨查爾斯河,其建筑被稱為“一部三維空間的歐美建筑史”[2];耶魯大學采用哥特式的建筑風格,其鐘樓和高塔亦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美國大學還重視設施文化建設和圖書館建設,威廉姆斯學院等學校學生宿舍達到三星級飯店的標準;美國大學成立由學生代表和教師代表組成的圖書管理委員會,共同參與圖書館建設[3]。借鑒美國經驗,我國大學校園物質文化應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和諧的環境陶冶人。如重視校園文化景觀建設,寓情、寓教于校園景觀,使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4]營造優美的校園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同時,加強圖書館建設,構建合理的館藏體系。
美國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呈現重視學生個性發展和培養良好學風、堅持主流文化基礎上的多元交叉融合、崇尚與鼓勵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等特征。美國大學以學生為中心,開設許多擴充知識面、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課程,并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結合起來,逐漸形成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5]。借鑒美國大學經驗,加強我國大學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主要途徑有:一是加強學風、校風建設,形成積極創新的優良校風;二是加強創新性教學改革,通過設置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涵養的課程,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三是豐富校園文化活動內容,提升校園文化活動的層次,為學生的成長和能力拓展搭建平臺。
美國重視教育立法,美國大學的教學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學生管理制度、科研管理制度等都貫穿著競爭機制[6]。分權管理是美國大學內部管理的特色之一,由大學董事會、校長、教授會組成的權力機構各司其職,履行自己的職責。總之,大學校園制度文化要體現以人為本,做到既約束人又激勵人,既依法治校又以德治校,實施人性化管理制度,促進大學校園文化蓬勃健康發展。借鑒美國經驗,我國大學制度文化建設應做到:第一,制度的制定要堅持民主化和科學化的結合;第二,制度的落實要堅持人性化和原則性的結合;第三,在各類活動文化建設中滲透人文關懷,為師生發展創設平臺。
豐富多彩的校園行為文化是美國大學校園文化的顯著特征。教師通過綜合運用提問式、討論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過程以提高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參與科研活動、校園文化活動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建設富有我國特色的大學校園行為文化,應做到:第一,加強學術科技文化建設,建設融實踐性、趣味性一體的校園學術文化,提升學生的科研能力,激勵學生崇尚科學,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第二,加強藝術文化建設,將素質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提高校園文化品位;第三,加強陣地文化建設,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
美國大學重視學生社團的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學生在校園文化中的主體作用。美國大學社團有學術性、娛樂性、服務性、體育性、聯誼性、綜合性等各種類型,其活動方式有定期性交誼活動,也有不定期舉辦演講、放映電影、舉行音樂演奏會等對外公開的全校性活動,造就和培養出諸如尼克松、肯尼迪等各界精英人物。借鑒美國經驗,我國大學學生社團在“以學生為本”理念指導下,形成一套完善的社團工作模式:一是學校為學生社團活動提供組織管理和學術理論方面的指導;二是學校為學生社團工作提供各種便利條件,如保證活動時間,提供活動項目、活動場所等;三是學校為學生社團活動提供經費支持,如學校設學生社團專項資金等;四是嚴格把握學生社團活動的合法性,凡是違法或者具有消極傾向的活動一律取締。
大學宿舍文化具有教育功能、創造功能、雙向互動功能和凝聚功能。良好的宿舍文化對提高大學生文化修養,培養健康、高雅的情趣有積極的作用[7]。美國大學憑借政府的財政支持和自身的經濟實力,宿舍類型多樣、設施齊全、服務完備。加強宿舍文化建設是美國校園文化成功開展的基礎。為加強我國大學宿舍文化建設,應做到:第一,重視宿舍環境建設,倡導自我管理。學校調動學生積極性,開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將學校的教育管理與學生的自我教育結合起來;第二,健全學生公寓管理規章制度,實施規范管理,建立由學生代表組成的學生民主監督機構,參與公寓的服務和管理,監督各項制度的執行,反映學生的建議和需求,協助做好宿舍文化建設的各項工作[8];第三,開展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動,將學生在宿舍的行為表現與學生的德育綜合評定、評優評先等掛鉤,開展文明宿舍、優秀宿舍的評比,增強宿舍的凝聚力,陶冶大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宿舍的精神文化建設。
面對席卷全球的互聯網浪潮,美國大學紛紛加快了校園信息化進程,逐步實現融教學、科研、行政于一體的校園信息網絡工程,網絡文化在校園文化中的地位愈發重要。借鑒美國經驗,加強我國大學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的具體措施有:第一,建立健全大學校園網絡管理工作機制,實行學校黨委領導下各部門密切配合的管理網絡;第二,創建特色站,加強網絡管理工作隊伍建設,創建融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服務性寓一體的特色校園網站,并建設一支既有較高專業素質、政治理論水平,又能有效掌握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的網絡管理隊伍;第三,實施綠色校園網絡計劃,加強網絡管理,引導師生樹立網絡法制意識、樹立正確的網絡倫理道德觀念,建立和健全校園網絡安全防護、信息過濾等機制,構建網絡技術防控體系,提高大學校園網絡信息預防和應急處置能力,對有害信息實施有效審查、監控,調動各方面積極性,共同抵御網上有害信息[9]。
美國大學以滲透教育方式將道德教育寓于各種教育教學,尤其重視在大學校園文化活動實踐中引導、啟發學生對做人、做事、處理各種關系等問題的思考,將外在的各種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內化為自己的做人準則,建立自己的道德信仰體系,從而奠定實現自我價值的基礎[10]。我國大學校園文化研究建設可以對之加以借鑒。
受傳統德育理念影響,我國大學德育教育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針對性不強、實效性不高。可以借鑒美國大學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為學生提供內容豐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激勵學生自主活動和自我教育,不斷提升自身的行為準則和道德情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第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相對穩定的道德原則和價值觀,提出當前社會面臨的倫理、社會和政治問題,讓學生通過討論、辯論、模擬決策或談判等參與方式作出自己的道德判斷,并了解這種判斷可能造成的后果,進而通過整個教學過程將道德原則內化為個人的道德行為規范,從而激勵學生自我教育;第二,加強學生組織建設,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與各種形式的組織活動,培養其社會參與和政治參與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在自我管理和規范中實現自我教育,達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第三,優良的校風、濃厚的學術氛圍和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助于營造學生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圍,增強學生對學校的感情和責任感,有效地提升自我教育能力。
我國傳統德育教育將思政課作為主渠道,僵化呆板的理論灌輸方式導致德育教育“兩張皮”現象嚴重。可以借鑒美國滲透式教育方式,堅持思政課主渠道作用,對思政課進行教學方法改革,將德育融入大學生學習生活中,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輻射與導向功能。第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課堂教學中除了正面理論灌輸,還將德育融入專業教學,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獲得專業倫理、職業道德、學術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結合實踐活動及社會服務滲透教育,實現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結合。第二,道德教育與道德實踐相結合。大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活實踐,將認知與行為相結合,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認知與踐行的相互轉化,增強其道德責任感,提高其道德推理能力、選擇能力,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第三,通過校園環境和校園媒體進行滲透。通過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環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引導,加強環境育人系統建設,激發學生內心的潛在認同,注重利用校園媒體、校刊、校報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引導。
德育師資力量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也是發揮導向功能的基本保障。美國大學重視德育師資隊伍建設,要求教師具備教育學、心理學、倫理學和社會學等專業的碩士或博士學位。這支隊伍使美國大學的德育工作非常貼近學生生活,能將德育目標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各項具體活動當中。[11]隨著大學德育內容的不斷更新,我國現有德育師資隊伍急需優化和改善。第一,嚴格選拔和篩選具有相應專長的教師,重組校園德育師資力量。第二,加強職前教師德育素質和專業技能訓練,通過培訓使教師明確德育目標,明確自己的使命,提高自身業務素質、道德素質和組織能力,擔負起學校德育重任。第三,成立咨詢指導機構,發揮指導性道德教育作用,成立專門的生活指導和心理咨詢機構,設立專職教師為大學生提供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指導服務,使學生在情感體驗中完成道德觀念的內化。
[注 釋]
①“三A”原則,即學術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學術自由(Academic Freedom)和學術獨立(Academic Autocephaly),是美國乃至西方大學最基本的精神基石,也是美國大學校園文化最重要的特色。
② WASP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縮寫。從白種人、盎格魯-撒克遜和清教徒三個關鍵詞入手,表明WASP文化代表了西方文化的精髓。
[1]李嵐清.北京大學百年校慶開幕詞[C]∥21世紀的大學:北京大學百年校慶召開的高等教育論壇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姜文閔.哈佛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82.
[3]Christopher J Lucas.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History[M].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4:89.
[4]王英杰.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
[5]董小川.美國文化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10.
[6]陳惠.中西方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個案考察和啟示[J].中國地質教育,2006(1).
[7]李俊.校園文化建設初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1).
[8]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135.
[9]金瑾如.中美高校若干特點比較研究[J].思想教育人大復印資料,2011(5).
[10]藍勁松.大學辦學理念東西方文化的比較[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
[11]且國山.美國高校德育實踐及啟示[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