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桂蓉,李春超,王小芳
(長春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吉林長春130032)
啟發教學由孔子提出,指的是在學生心里明白卻表達不出來或者根本想不通的情況下再對其進行點撥,以學生的全面發展和主動發展為目標,以承認并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前提,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和學生的積極探究,實現學生知、情、意、行和諧發展的一種先進的教學理念。偽啟發式教學則指教師不斷地提出沒有水平的問題、創設不合理的情境,最后只能是緣木求魚,達不到活躍課堂的目的。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課堂上不斷提問,造成問題過于泛濫、無啟發意義,使學生陷入沒有價值的思考,浪費時間。一語文老師在分析課文時問道:“這篇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一學生回答:“三部分”。老師又問“誰有不同的觀點?”有學生答“四部分”,也有學生回答“五部分”。老師欣然一笑,稱“非常對”。這位老師以為這就是啟發教學帶來的效果。在真正的啟發教學課上,問題的設計是有技巧的,不能過于簡單而沒有思考價值,也不能過難而無人敢答。
中小學教師為了增加講課內容的吸引力,很重視課堂導入。但是,有些教師的方法往往會收到南轅北轍的效果。一位數學老師為了讓學生學習時間、速度、路程之間的關系而采用了啟發教學,進行課堂導入時放了幾分鐘動畫片《貓和老鼠》,然后提出問題:杰瑞跑的速度是4m/s,那么6s能跑多少米?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的心思完全放在動畫片上了,并沒有思考問題。這樣的情境設計有何意義?
偽啟發教學與啟發教學在情境設計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有效性上,即能否注意到所要創設的情境與教學內容、目標的關系,是否能達到想要的目的。在《桂林山水甲天下》這節課中,某些語文教師沒有選擇在教室用多媒體授課,而是選擇讓學生置身于桂林美景中,在游覽的同時講解課文。這種設計既符合教學目標,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部分教師認為學生的智力發展水平是穩定的,有些稟賦平平的學生的智力很難有較大提高,所以在啟發教學過程中更多關注成績優良的孩子。有的教師抱怨部分學生太笨,不明白為什么自己把啟發法使用得那么好、講解得那么清楚而有些學生仍不明白。此時,教師應該認識到這是啟而不發的現象。
啟發式教學需要教師不斷豐富理論知識,創設相應情境,以學生實際情況、教學任務、學習規律為依據,輔以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所以,把啟發教學當作簡單的模式來運用是缺乏科學性的。很多教師只把啟發教學當作師生之間的活動,忽略了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學生是發展中的完整的、獨特的、具有主體性的、以學習為主要任務的群體。目前,我國教育仍將把學生當作知識的容器,教師的主導性超過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課堂上產生壓抑、敬畏和依賴心理。對他們全面健康發展以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產生消極影響。
傳統教育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師,至今仍有許多教師秉持教師至上、課堂課本至上的理念,遏制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使他們不愿進行思考和創新。
啟發式教學要求教師改變陳舊的學生觀,將學生視為有潛能之群體,公正地看每一位學生,尊重其個性與差異,以發展的眼光看待他們。教師要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讓他們嘗到成功帶來的快樂,以便順利、有效地實施啟發式教學。
真正的啟發教學必須在寬松、融洽的環境下進行,主要表現在教師不再用高高在上的姿態對學生,而是以平易的態度進行教學,使學生在課堂上不會過于緊張,樂意想象、思考和回答,使師生間的對話得以順利進行。
使用恰當的導入、結束語對啟發教學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中小學生總是被那些生動、真實、有趣的東西吸引,并產生極深的印象。為此,中小學教師可以從設懸念、設情境、復習導入、展示相關內容的課件等方面著手,增強這方面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導入的內容一定要符合教學的安排,結語的總結也必須緊扣內容主題,否則再精美絕倫的設計也無濟于事。
中小學教師要用平常心看待啟發式教學,不要將其看成難以攻破的堡壘,要相信通過努力是可以做得很好的。教師要豐富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只有進行全方位的準備,才能在課堂上將啟發教學運用得游刃有余、得心應手。
中小學教師在具備“啟”的能力后,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不斷開動腦筋去思考問題。教會學生知識,不如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在啟發教學的課堂上,還要注重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其單獨思考的能力。
[1]王燕榮,韓龍淑,屈俊.基于啟發式教學的數學思想教學設計——以“化歸思想”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5(1).
[2]李雅婷.啟發式教學的發生現象學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4(22).
[3]黃曉磊,黃偉.經驗視域下的啟發式教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26).
[4]李建軍.葉圣陶啟發教學思想解讀[J].教學與管理,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