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雨
食品安全新聞報道的中外比較研究
雷 雨
本文以中外代表性食品安全事件為例,在分析各事件報道視角的基礎上,探析國內外媒體食品安全報道方式、理念、新聞價值觀的差異,以期更好地推動各媒體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發揮輿論監督、信息傳遞等作用。
食品安全;視角差異;價值觀
[作 者]雷雨,陜西師范大學。
食品安全報道一直是全民和政府高度關注的熱點新聞,近年來,隨著商家欲望的日益膨脹,許多企業不惜以次充好,食品安全問題已然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事件,如2011年3月發生的河南瘦肉精事件,盡管有報道稱雙匯重慶區域經理在賣場大吃火腿腸,卻只能引來民眾冷眼旁觀;2012年11月,中國經濟網曝光肯德基、麥當勞以及諸多大型超市的原料雞竟為山西粟海集團的“速成雞”,輿論一片嘩然;2013年1月,有媒體爆出新西蘭恒天然牛奶檢測出仍存在有“極微量”雙氰胺殘留,再次激起民眾的憤慨。
在各類食品安全事件面前,由于受所在國家的經濟制度、社會結構、歷史文化等的影響,新聞執筆人和媒體機關往往會挖掘出不同的新聞點和傾向點,中外媒體報道由于不同的認識與需求,會表現出不同的報道方式方法、傾向和角度。
(一)報道議題方面
中外媒體關于食品安全的報道選題分布廣泛,關注的社會層面也在不斷拓展;同時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媒體有關食品安全的新聞報道都涉及更深層次的內容挖掘,比如社會問題、假冒偽劣、群眾生活甚至政治問題,并沒有僅僅流于食品質量問題這一表面。
在此基礎上,西方媒體在報道內容上則傾向于以微觀透視宏觀,以個體表現整體,即同時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對于個體和群體的雙重影響,甚至更著重觀察和披露事件對于群體、社會、生活和經濟等其他延伸方面的影響。
中國媒體食品安全報道通常著眼點較為宏觀,集中在事件溯源、政府監管、法制建設等方面,并傾向于從整體的視角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有些媒體的報道在涉及事件真相當中,缺乏細致的分析和探討。如在《揚子晚報》發布的“一包方便面含25種添加劑 央視微博提醒慎吃”一文中,就有這樣一段文字,“價格1.2元一袋的方便面是南京本地的品牌,其添加劑數量高達二十多種”。對此,類似的報道應該盡可能增加深度報道、系列報道、人物專訪等,食品安全問題絕不是個人或者個別地區的事情,是影響國計民生的大事,必須切實報道和解釋說明,給予受眾想要的全方位信息,起到更好地傳播效果和輿論引導結果。也會引起相關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重視,從而解決這一問題。
(二)報道立場方面
報道立場即媒體在新聞事件報道中體現出來的褒貶趨向,其主要分為正面、中性、負面三大類。中西方媒體一般傾向于采用中性立場來進行新聞報道,其次較多地站在負面立場報道食品安全問題,而正面立場一般采用較少。
對此,外國媒體一般會客觀評價批判政府的行為,有時甚至不惜站在一些責事機構或企業的敵視方,對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沒有履行職責的企業責任方,監管不力的政府方和人員進行監督和督促,這也是西方媒體的“第四權力”。2013年12月,日本發生超標150萬倍“毒食品”事件重創日本飲食業整體形象,各媒體就消費者健康狀況、退貨退款、追責問罰等方面進行多方位的報道。
相比較而言,我國媒體在食品安全事件當中的報道多呈現出中性的立場。整體看來,報道的面比較廣泛,涉及的利益方比較多元。這些相關的新聞報道可以起到較好的輿論引導作用,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惡性事件;恢復政府形象,幫助公眾重塑食品市場的信任。
(三)輿論導向方面
大眾傳播具有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1]外國媒體在輿論引導方面力求體現客觀性,但也不可避免地從維護政府的利益出發,但是對深層的新聞挖掘較多,角度選擇也較多,例如事件責任人的界定、政府哪些監管部門甚至哪些人員應當承擔責任、造成的系列影響國際影響等。
我國媒體將原因歸咎于目前國內食品安全監管體系的不健全及標準的不統一。如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的出現,多方媒體報道均歸咎于“國家免檢”體系的庇護,盡管國務院辦公廳緊接著下發了《關于廢止食品質量免檢制度的通知》,但是后續仍頻發的各類食品安全事件,這也說明了,若能逐漸增強報道的輿論監督功能,重視從受眾角度對國家事務和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監督,將會更有效地營造食品安全領域的負責任正面形象,并減少為消費者帶來的負面效應。
(四)情感色彩方面
西方報紙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產物,媒體作為經濟社會的主體之一,以營利為最終目標,以銷量為直接目標,以迎合受眾為報道的基本原則。[2]因此,西方報道一般能帶給讀者豐富的情感,容易喚起強烈的共鳴,如2013年1月的“歐洲馬肉風波”使愛爾蘭、波蘭、法國等陷入輿論嘩然之時,英國天空電視臺和YouGov聯合就受眾消費意見進行了調查,等等。
中國媒體食品安全報道一般是關于呼吁重視健康與營養的文章,雖盡量做到了客觀報道、事實還原,但比較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受害當事人采訪報道,忽略了受眾的情感需求,如在荊楚網上,關于“央視曝光人造魚翅背后的酸甜苦辣”一文中,最終也只能做出呼吁,“領導干部要做到少辦場面事,把錢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但總體看來,中國媒體可以加強人文情懷方面的報道。
(一)國情因素
國外進入資本市場較早,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發展已經趨于成熟,食品安全出現問題并引發較大影響的概率較低,而且在報道類似問題事件的時候,媒體已經有了一套駕輕就熟的報道方式。從整體來看,西方食品安全監管的透明度較高,社會中的各類新聞媒體已經熟悉群眾的接受能力和程度,并和一切機關和社會個體、群體形成一套良性的互動模式,可以自如應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做好相關報道。
中國的市場經濟并不成熟的時期,在計劃經濟時代,企業將社會責任和道德自律放在重要位置,但在市場經濟時代,企業信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導致各類“造假食品”泛濫,因此媒體報道食品安全議題的頻率也在逐年上升。政府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也稍晚,近幾年食品安全監管越來越成為政府執政的焦點,但相較而言,監管模式等等需要完善,因此,媒體信息不通暢導致某些深度報道不夠。
(二)文化因素
西方媒體則是重視利益的企業,其基本職能是傳播信息。一方面,美國傳媒以市場為導向,具有高度的商業化與娛樂化的傾向,為了獲取利潤他們更多考慮受眾的需要。西方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個人主義,他們強調個體獨立。
我國媒體是引導輿論的“喉舌”,媒體的運作要以有利于社會主義事業和社會穩定為參照,加之中國受“和”文化的影響,希望和氣解決問題,這與西方文化差異較大;而且有研究現實,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不樂于在矛盾中爭執,傾向于和諧發展,而西方人更擅長和樂于批判。
以上特征表現在食品安全新聞報道方面,即西方媒體會從多角度出發,在盡可能激烈的批判和沖突中自我反省,進而解決問題,而中國報道更側重于采納政府信息,多以國家、社會視角進行報道,盡量避免明顯的沖突和對抗,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出發,多進行正面報道,呈現問題解決的過程。這也體現了中外在食品安全問題中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
(三)媒體因素
國外媒體更多融入市場競爭,為了在競爭中獲勝營利,他們往往更注重新聞價值,看中消費者的選擇,這一點體現在新聞的報道和編輯上,就是傳播信息的同時,要力求新穎、獨到、犀利,從而達到吸引受眾的目的。但有時候,也會因為對相關利益方的保護,反而削弱了對食品安全領域監管的報道。
反觀中國,雖然在食品安全報道起步較晚,在總體的視角和情感層面比較中立客觀。中國媒體在對于事實深層次的挖掘方面稍加欠缺,在對具體的報道手法上也不盡完善,但我國食品安全報道與以前相比已有明顯的進步,反應更加迅速,信源日趨多元,關注力量日益凸顯。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214.
[2]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