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春
淺談社會新聞采編方法和技巧
王建春
在傳媒發展的今天,如何將新聞事件做出新的視角,對于媒體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課題。而受眾關注率較高的社會新聞的采編直接影響著新聞的質量。在社會新聞采寫過程中,應該如何掌握方法和技巧,如何發揮地方臺記者的提問藝術,事關新聞采編質量。本文就記者如何在采訪對象面前展現第一印象、提高采編方法和技巧進行探討,以期為地方臺記者提供幫助。
社會新聞;新聞采編;原則;技巧
[作 者]王建春,延邊電視臺經濟文化頻道。
社會新聞的采編工作具有一定的求實性、獨立性,采訪對象廣泛、公開。記者在進行社會新聞的采編過程中,要掌握一定的采訪方法和技巧。采寫社會新聞要求記者要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和一絲不茍的敬業精神,采寫內容要經得住推敲,如果新聞采訪做得不踏實,記者的采訪技巧不足,很可能造成新聞報道與事實的偏差。社會新聞的寫作,既要有原則性的制度,又要有操作規范的要求。就事件而言,社會新聞的報道最關鍵的就是如何發現選題,并就這一選題進行深入挖掘,這就需要記者具有責任心和敏銳的洞察力。
(一)把握采訪的主動權
記者在采訪中要有技巧地提出問題,在采訪中要把握話語的主動權,對被采訪對象進行引導,使采訪對象能夠放輕松地接受采訪,并打開心扉回答問題。不能生硬地提出問題,讓采訪者一時無法回答,導致采訪陷入尷尬境地。
(二)學會傾聽
學會傾聽可以說是衡量記者的基本功之一。學會在采訪中傾聽的技巧,可以從被采訪者的話語中抓住重要信息,要讓被采訪者說出心里話,這樣采寫的新聞才能更真實、更貼近受眾,讓受眾能夠融入新聞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與采訪者進行積極的溝通
如何與被采訪者進行心靈上的溝通,達到采訪的最終目的,是一次成功采訪的關鍵因素。筆者曾經在與一位被采訪者(延邊朝鮮族藝術家)進行溝通時搜集了被采訪者大量的生活故事,在采訪中動之以情,使采訪者最終向記者敞開心扉,達到了較好的采訪目的,觀眾在觀看節目時也流下了激動的淚水。所以,在采訪之前一定要做好被采訪者的功課,對被采訪者進行翔實的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被采訪者的激情。
(四)采訪要具有一定的針對性
在采訪中最忌諱的是被采訪者由于緊張出現中斷的情況,這就是由于采訪者沒有合理提出針對性的問題,讓被采訪者一時無從說起,陷入了采訪者與被采訪者尷尬的窘境。因此,在采訪之前應該對基本的采訪問題進行設定,對被采訪者進行一定的引導,防止出現采訪中斷的狀況。
(五)采訪中要廣泛搜集有價值的新聞素材
在社會新聞采訪中,記者不僅可以在第一時間從當事人口中了解事實的真相,還可以直觀地看到當事人的情緒、表情、言行舉止的變化,這樣的電視新聞才更具有吸引力。因此,記者在采訪中,主要是通過受訪者與采編者之間的對話來獲取新聞內容,進行報道。在社會新聞制作的最初階段,采編僅僅是單純的作為搜集素材的手段。但是隨著電視傳媒的不斷發展,電視觀眾更希望自己在新聞事件中掌握主動權,社會新聞采編作為新聞報道的方式已經非常普遍,這也對社會新聞采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編者除了要具備專業的技能和相應的采編技巧之外,還要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寬闊的知識面,只有這樣,在社會新聞事件采編中才能掌握大局,以最快的速度搜索到有價值的新聞線索。
(一)準確簡潔
顧名思義,新聞是用事實說話的,只有掌握了事件的真實性,才能保證新聞的真實性。社會新聞在采訪和后期編輯過程中要做到簡潔明了,要針對事件的本身進行提問,不要過度引導被采訪者;記者提出的問題要讓被采訪者回答時能夠做到脫口而出,不需要太多的修飾。比如采訪一種社會現象,只要將問題拋出來,講明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被采訪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即可,不必要讓受采訪者發泄情緒,要在一定程度上克制被采訪者的情緒,待其平靜之后再進行采訪。
(二)記者要“細心”
都說治理大氣環境污染要從汽車尾氣排放抓起,可市民們會發現市公交公司新進的一批公交車在車輛起步時有大量黑色的濃煙冒出,還夾雜著令人作嘔的難聞氣味。對此,記者先是利用手中的攝像機,在公交車站點和十字路口公交車起步停車的地點集中拍攝尾氣排放情況,得到足夠的公交車尾氣排放污染的第一手材料后,記者開始走訪公交公司,在與公交公司負責人溝通后得知,公交公司新進的這一批公交車的尾氣排放都是通過相關機構檢測的,達到了國家允許排放的標準。記者又帶著疑問采訪了駕車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從他們口中得知,其實這批新引進的公交車尾氣排放出現大量黑煙現象與駕駛員的操作有著直接的關系。公交車司機習慣性的高檔位,大油門時便會出現車輛冒黑煙的現象。記者將采訪的結論與公交公司負責人進行溝通后,該公司召集公交車司機現場演示車輛冒黑煙的具體原因,最終得出的結論證明了記者的采訪屬實,是由于駕駛員操作不當造成的。對此,公交公司對個別司機進行了再培訓,公交車起步時冒黑煙的現象不見了。
其實,在平時工作生活中可供采寫的社會新聞很多,其中經過“深挖細問”就可以獲得一些難得的“重量級”題材,但這需要記者對每天遇到、看到、聽到的事件進行換位思考,多從百姓、民生的角度看待事件,往往會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社會新聞寫作要多“動心”
說到新聞稿件的報道角度,除了要結合所在媒體和欄目的定位基礎外,還要多從民生、百姓喜聞樂見的角度進行采寫報道。記者要多了解百姓的疾苦,了解所在身邊弱勢群體的需求,新聞稿件要在掌握政治、經濟、社會等指導思想的前提下,盡量尋找與群眾生活和需求相關聯的問題,急群眾之所急,解決百姓生活中的疾苦,盡一名記者的社會責任,才能采寫到有價值的新聞。2014年,記者在采訪“雷鋒班”創始人之一韓武吉老人的生活點滴時,無意之間閑聊到老人遇到的一件棘手的事件:老人通過廣告購買了一批聲稱治療白內障的保健品,老人使用后出現了眼睛干澀的不良狀況。老人找到商家理論時,商家以保健品不予退貨為由,對老人的訴求不予理會。記者跟隨老人先后找到商家和保健品代理商,最后又通過消費者協會的協商,商家最終退回了老人用于購買保健品的五千多元錢,為老人挽回了經濟損失。
(四)在具體寫作中要講究詳略得當
該詳細描寫的要具體刻畫,不要漏掉一絲的細節;該省略的要一筆帶過,不要拖泥帶水。比如在采寫公安題材的新聞時,犯罪嫌疑人對作案動機的交代和這起案件對社會造成的危害等則要翔實的敘述;而色情、血腥的場景、作案過程、破案經過等描述則要一筆帶過,不可過多渲染,以便對社會帶來負面影響。例如記者在采寫《直播110》的稿件時,盡量不分析民警的破案過程,鏡頭記錄的只是民警在抓捕犯罪嫌疑人過程中的艱辛和英勇的一面,從而達到警醒和震懾犯罪嫌疑人,普及法律常識的作用。
作為一名社會新聞記者,每天接觸民生,在采訪過程中應掌握一定的采編方法和技巧,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采訪,既要傳達黨的聲音,也要表達民情民意,通過責任心、愛心、細心的觀察,做好群眾與政府的“橋梁紐帶”,保證采訪工作順利完成,挖掘到更多有用的新聞線索。所以,做好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為社會發展提供思想、智力和精神上的支持。在競爭激烈的今天,廣電系統需要不斷加快轉型,適應數字化、網絡化的新形勢。廣播電視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工作成效的高低不僅與機器設備的好壞有關,也與新聞工作者有著深深的聯系。作為廣播電視新聞采編人員,更需要通過努力學習,不斷創新,熟練掌握和運用新聞采編的方法技巧,并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質,從而獲得在行業內的一席之地。
[1]陳臻.淺談廣播電視新聞采編技巧及策略[J].新聞研究導刊,2014(13).
[2]許晶晶.淺談電視新聞采編如何“接地氣”[J].新聞研究導刊,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