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荷花
微信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研究
張荷花
作為互聯網時代的新型社交媒體,微信以其自由、平等、隨性和開放的傳播特點,極大地改變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和生活方式,給大學生群體帶來很多的便利。但是,作為微時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圈子文化,微信所創造的“朋友圈”,也不可避免地給大學生群體帶來一系列的負面影響。本文以大學生使用微信的現狀作為研究重心,探討微信對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并就如何趨利避害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議。
微信;大學生;負面影響
[作 者]張荷花,碩士,周口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助教。
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款可以快速發送文字、圖片和語音的手機聊天軟件,自產生以來迅速崛起,且使用者數量一直在持續攀升,已超越微博成為最受歡迎的社交方式。據騰訊網2015年微信用戶數據的報告統計,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躍用戶已達到5.49億,其中,86.2%的用戶年齡在18—36歲之間,從人員構成上來看,大學生群體無疑是微信的重要用戶群體。微信已經對大學生的社交和生活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如何正確認識微信對大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在大學的校園里隨處可見沉浸在微信世界里的同學,教室、宿舍、餐廳滿眼盡是“低頭族”,“你看今天的朋友圈了嗎?”已經成為大學校園里的流行語。微信帶來的極大便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它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
(一)沉迷微信,降低有效學習效率
微信能夠對信息進行及時接收和反饋,用戶在離線情況下也可以接收到信息。一些學生時刻想著微信消息,不斷地掏出手機查看更新的消息,過度沉迷于微信無法自拔,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學習。據《指尖上的網民》在2014年的最新統計,中國網民中,20%的人每天查看100次手機;23%的人生活必需品中沒有手機會心慌;34%的人起床第一件事看微信。①《〈指尖上的網民〉——2014移動互聯網用戶行為分析》,http://www.iydnews.com/2323.html。尤其對部分“微信控”而言,假設一天當中沒有微信,甚至會有一種嚴重的心理恐慌。在校大學生有一句網絡流行語,“早上不起床,起床就微信;微信到天黑,天黑又微信”,很貼切地反映了當下微信熱的真實狀況。騰訊網2015年微信用戶數據的報告統計顯示,在微信公眾號用途方面,有41.1%的用戶關注公眾號是為了獲取資訊,36.9%的用戶是為了方便生活的,只有13.7%的用戶是為了學習知識。據筆者調查統計,“微信控”每天使用微信的時長高達4個小時以上。作為在校大學生,最初使用微信都是將微信當作一種新興的社交工具,希望接受新潮的社會知識,滿足娛樂、通訊等各方面的需求。由于沒有較好的自控力,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表示在上課時間經常使用微信打發時間,在圖書館的同學也會經常掏出手機使用微信,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有效學習效率。
(二)輕信微信,危害大學生人身安全
據筆者調查統計,在使用微信過程中,90%以上的大學生會在微信中填寫自己的真實信息;只有7%的大學生認為微信不能完全保護自己的隱私安全。如果隱私在微信上被泄露,91.2%的大學生會很在乎;依然有8.8%的大學生完全不在乎隱私被泄露。大學生尚未完全接觸社會,心理較單純,對于微信中的安全問題,還是存在誤區的。
在校大學生通過微信即時了解同學朋友間的相關資訊,加強彼此溝通,自然是好事。然而,不少“微信控”將穿衣、吃飯、交友、聊天、應酬等一些比較私密的內容也上傳到微信圈,從而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給自己和朋友添了很多麻煩。例如,微信的頭像顯示,為了便于被朋友們認出,不少大學生用自己的真實照片當作頭像,這些真實的照片被不法分子拿來行騙早已不是個案了。
更有甚者,竟然打起了微信的歪主意,利用微信來進行犯罪。微信有“搖一搖”和“漂流瓶”兩個功能,這兩個功能可謂是微信的殺手锏,可以讓大學生快速與陌生人聊天。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表示曾在深夜使用“搖一搖”“漂流瓶”等方式消遣寂寞,有不少同學的個人隱私權因此遭到侵犯?!安楦浇閬淼牟灰欢ㄊ呛萌耍粨u一搖,搖來的可能是厄運”這句話就是形容目前利用這兩個功能進行的盜竊、詐騙等一些違法犯罪的行為。除此之外,微信還能夠通過GPS或移動網絡定位查找周圍的用戶,很多大學生由于好奇心理,接受對方的見面邀請,也極易被不法分子侵害。
(三)依賴微信,過度沉湎于封閉的自我空間
大學生使用微信的動機多半是因為好奇或者從眾心理,滿足社交娛樂需求,排解無聊空虛情緒。據筆者調查數據顯示,使用微信的大學生中有一些人缺乏對微信的自制能力,每天在線超過6個小時甚至更多。受訪群體中,有4.3%的學生總是想打開微信,看看新消息和朋友圈有沒有更新;另外有3.9%的學生總是持續不斷地查看微信是否有新消息,朋友圈是否有新動態。他們已經將微信圈視為自我展示的舞臺,頻繁地轉發各種消息,旅行、日常各種見聞都要發張圖片,甚至吃飯也要先拍張照片放到朋友圈,引起朋友們的評論和贊美,拼命展示自己的生活世界,以此獲得大家的關注。
尤其是目前“90后”的在校大學生,他們是伴隨著網絡長大的一代人,大多數現實交往能力不強,過度依賴微信讓他們深陷于微信所營造的虛擬的社交圈中。明明住在一個宿舍,卻各自拿著手機在微信上聊天,用人們常常調侃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在玩手機”這句話來形容最合適不過了。而另一方面,過度使用微信一味地陷在虛擬的社交圈,不僅沒有擴大他們的現實交往圈,反而使社交圈越來越小甚至被淡化。沉溺于微信交往的同學擁有了一個看似龐大的朋友圈,一旦下線,卻不如在微信上聊得痛快了,甚至有一個班級的同學微信上經常聊天,在線下卻幾乎不交流,“越微信,越疏遠”似乎已經是當下大學生社交的寫照。
微信雖然對大學生帶來了諸多的負面影響,但是也對大學生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合理利用微信,抵擋微信的負面影響,充分發揮這項新興技術給大學生帶來更多的便利,是需要大家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
(一)樹立并加強大學生的自控意識,不沉溺于社交娛樂
作為一種新興的社交軟件,微信能夠滿足大學生對社交娛樂和通訊等各方面的需求,受到大學生的青睞無可厚非。然而面對微信,當代大學生應該有較好的自控意識,不能一味沉湎于微信帶來的社交娛樂,從而影響了自己的正常學習。學校方面應該注冊官方公眾微信平臺,多投放一些正面、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宣揚正確的微信使用方式,從而加強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自控能力。讓大學生明白應該對微信這一類新興媒介樹立一個客觀理性的認識,正確利用其社交娛樂功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但也不能讓其來主導我們的生活。另外,上課時間教室里應該設置手機存放處,讓手機遠離課堂;教室、圖書館等學習場地也應該適時關閉無線網絡,為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迫使大學生嚴格控制微信的使用時間,既不沉溺于社交娛樂,又能時時刻刻進行自我提醒和約束。
(二)增強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自我保護意識
在新媒體環境中,一些負面消息的傳播速度甚至會超越正面消息,在這些負面信息面前,大學生群體由于閱歷不深、辨別能力差等特點,容易受不良信息的誤導。學生管理工作者就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學校應針對網絡信息的辨別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對于網絡上經常出現的一些安全隱患話題做出正確的評論,從而提升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甄別能力,引導大學生在獲取信息的時候要自覺遠離不良信息,以避免其對大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敖忖忂€須系鈴人”,只有大學生樹立了正確的自我保護意識,才能把正確的思想觀念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從而行之有效地保障自身的安全問題。
(三)建立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交認知
微信已經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抒發個人情感的平臺,教師及管理人員要善于利用這個平臺,課余時間要深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經常參與學生的討論中去,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社交認知。目前大多數高校和院系都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公眾平臺,應該切實應用到學生工作管理中去,將有關信息發布到平臺中,有計劃地引導學生的人際交流。同時,對于微信平臺中學生自發形成的各種討論話題,學生工作管理人員要善于把握時機,正確引導。通過微信這個平臺與學生隨時隨地地進行溝通交流,了解學生個體的差異,采取網上線下聯合關注,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的社交問題。
[本文系周口師范學院2015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項目(編號:zknuB315121)“大學生手機媒體使用現狀及影響研究——以周口師范學院為例”階段性成果]
[1]匡文波.手機媒體——新媒體中的新革命[M].南京:華夏出版社,2010.
[2]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13(2)
[3]蔣建國.微信成癮:社交幻化與自我迷失[J].南京社會科學,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