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廷虎
(復旦大學,上海 200433)
2013年11月上旬,剛收到震球先生新著《毛澤東詩詞講義》不久,又收到了他的《彥兮詩文叢稿》的編纂細目和相關資料一大包,要求我為之作序。我粗覽其細目,不得不為之驚訝:這《講義》使他耗時四十七年,三易其稿,十校成書。書剛出,又立馬著手編輯這么一部計為五編、四十六卷的集自身已發和未發之全部詩文的《叢稿》,況且他身體一直欠佳,前幾年他夫人的身體又違和了,他怎能承受得住!那他真是一位勇士,一位勇于挑戰,敢于圓夢的勇士!
“巖邊磽地敢棲身”, “自許棟梁暗長成”。震球常以這杉樹自勵。因而他這個只讀了五年半書的人,終于在他夫人彭金桃的全力支持下,不僅自己獲得了大專文憑,而且還擔任了一年半的高師《古代文選》函授課,成了具有高職稱的高中語文教師,成了多個學術社團的常務理事和多家報刊的特約編輯,成了真正的強人。然而他沒故步自封,仍在自我挑戰,仍在“健步書山峰亙延,一峰攀越一峰前。回頭峰在吾之下,敢信前峰我作巔”。
在與震球交往的二十多年中,我真切地見證了他勇于挑戰,敢于圓夢的艱辛。作為一個山區中學教師,一個山區中學負責人,在繁重的行政工作和教學之余,能將詩文一篇接一篇發表,書稿一本連一本出版,這需要克服多少令人難以想象的困難,這要有多大的膽氣、多足的底氣和多旺的活氣啊。
首都師大教授李燕杰先生于一九九二年三月在讀了震球所寄《一首小詩一滴露》論文后,回贈一幅墨寶說:“云橫怒翼摶千里,氣霽剛風御九秋。”這十四個字形象地說出了他對震球膽氣的認可。震球先后就教育教學、教材教法、語言文字、文體寫作、閱讀欣賞以及家庭教育于《中學語文教學》等三十多家報刊發表了二百多篇論文,其中有不少篇章是挑戰時賢的。岳陽縣教研室語文教研員李忠仁先生一九九五年于《岳陽教育》上撰文贊揚震球說:“他不懼人微,不憚言輕。他敢信‘人微’未必‘言輕’。他對新編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順序,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文體系統都提出了系統的看法,寫出了《新編高中語文教材編排順序指瑕》和《中學語文應當建立自己的文體教學系統》……得到了張壽康、張志公等老前輩的肯定,后刊發在《教學與管理》和《湖南教育研究》上,前者還被人大復印刊轉載。”
他確實是不懼人微,不憚言輕,在學術研究上一直敢說實話,敢說真話,從不顧慮到對方的位尊言重。對于挑戰教材、教輔這種“權威”而所寫文章權且不說,僅就我見識到的他對多位大家的文章所提出的不同看法說幾個例。新加坡華籍著名修辭學家鄭子瑜先生曾就古漢語中“猩猩能言,不離禽獸”這種語言現象于一九六○年四月六日寫出了《論照應》一文,說是“偏義復辭”,“用的是復辭 (如‘禽獸’)卻偏取一義 (如‘獸’)”。對鄭先生的觀點,震球經過反復鉆研,旁征博引地寫出了《“連及”是一種病辭——兼議連及與偏義復辭的區別》一文,指出“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一類現象,是“連及”,即兩個或兩個以上意義相關的詞連在一起出現在文句中,但只用其中一個詞表達意思,而不是“偏義復辭”,并就“連及”與“偏義復辭”的不同處作了詳細的辨析。文章發表在《安順師專學報》一九九六年第一期上。又如對著名作家孫犁先生《好的語言與壞的語言》一文,高中《語文》第四冊于該文《自讀提示》中美稱為“樸素自然,新鮮活潑,通俗易懂,而又富于表現力”,“是作者對于什么是好的語言的一次示范”;震球卻認為“但不盡然。其中確有不少語言欠‘明朗’,流露出‘似是而非的豐富’。”并就其修辭方面獻上了“四疑”:從全篇看,疑其文不對題;從行文看,疑其“分”未承“總”;從造句看,疑其句難貫氣;從遣詞看,疑其辭不達意。再如他的《應當處理掉詞語中的“異體字”——關于漢字改革的一項任務》這篇文章,二○○一年于《畢節師專學報》第三期刊發并被《漢字教育》轉載后,國家語委“異形詞”課題組組長李行健教授寄與了該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打印件,并約他上京交換意見;他出于工作壓力而未能成行,但就自己反復學習后的感受寫下了《廢除異體,規范漢字——學習〈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后再論處理掉詞語中的‘異體’字》,針對《表》中不敢茍同處提出了自己的建議:按學理去選留合適的,廢除多余的;從眾從俗去篩取合度的,剔除冷癖的;用法規去規范媒體的,抑制生造的——讓該《表》更趨完善。該文后發表于《中華基礎教育》二○○二年第十二期。
與此同時,在詩詞界他也敢于敞開思想,提出自己的見解。例如是押平水韻還是打破平水韻的桎梏?他先后寫出了《如今寫詩填詞何必拘泥“平水韻”》和《押大致相近的韻》等文章,以音韻發展史和古今諸多名家突破平水韻的樊籬為例,有力地證實了他自己觀點的正確;不僅如此,他還將此觀點用入了對毛澤東詩詞的研究,融入了他的《毛澤東詩詞講義》一書中。又如對詩人詞客聯家的修養,對編輯改詩,他先后寫出了《未學做詩先做人》、《請在提升意境上下功夫》、《編輯改詩,一定要設身處地》等文章,無不都得到了同人的稱道。
震球多次在全校乃至全縣中學教師會上提出:一個中學教師,應當就是一名學者。他自己也再三表示他的人生目標就是:德才兼備的學者。一九九四年,他憑著“教學、科研成果獲國家級獎勵的具有高等職稱”的條件,名字被載入了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一九九七年他的名字又被巴蜀書社出版的《中國百科學者傳略》輯入。
二○○六年九月五日,李旭林先生于《現代教育報》上發表了《育才為出追風馬,舍己甘當哺乳牛——記岳陽縣四中特級教師萬震球》的文章,指出:“四十多年來,他一直堅守山區講臺,先后自創并主研的‘詩教’、‘滲透教育’等四個課題皆獲得市級乃至市級以上一等獎”,“主編、參編《中學作文做人同位訓練教程》等教育、教學專著十八部”,“培養了近百名中青年教師,先后指導過近百名學生參加全國各類作文大賽并獲獎,有三十多名學生的習作被發表。”李先生此處用作標題的兩個句子,乃擷取震球處于人生低谷時所寫的《七律·自嘲》中的兩句詩。由于他自投身教育工作后,就以“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毛澤東為抗大題詞)為天職,以“教師增加本錢最為切要”為警枕,拼命自學,拼命探討,在教育、教學上形成了他足夠的底氣。因而他不管在鄉村學校擔任校長還是在縣屬高中主管教育、教學、教研,都能敢于擔當,敢于挑戰時代所賦予的使命。
在教育上,他始終堅持以“教書先教做人,成人方可成才”的原則來約束自己的教學,來規劃學校的工作。他尤其看重對學生學做人的思想素質教育,對學生道德品質的教育,對學生的安全、自保教育。他再三提醒同事:犯罪總是從不道德開始。這不僅可從他的多篇論文中看出,而且更能從他自創的課題中看出,還能從他所寫的有關報道中看出。他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在中學生中施行“詩教”,比“全國推進中華詩詞走進大中小學校園的一九九九年要早十八個年頭。”先后推出了《一首小詩一滴露》、《神追徐老行詩教》和《讓詩詞走入中學生的生活》等文章;并為學生的成人成才寫了幾百首詩詞和一百多副對聯;九十年代就在全校開展了在文化課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形成了“毛毛雨,經常下”、“融鹽于水”和“允許再錯”的“滲透教育”三原則,推出了《好雨隨時發,新苗逐日榮》、《利用語文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三步法》、《班主任應努力做好“德”字文章》等文章;九十年代初就開始了“作文與做人同位訓練”的探討,先后推出了《既教作文,又教做人》等文章,出版了《中學作文做人同位訓練教程》一書,并獲得了湖南省教育科研一等獎。
在教學上,他率先并要求大家不搞花架子,教要教到實處,更要落到實處,因而要堅持教學中的“死”與“活”的辯證統一,要求“先‘死’后‘活’,憑‘死’求‘活’”,在夯實知識底子的前提下再讓它“活”起來,形成能力。于是他先后探討過“整體教學”、“愉悅教學”、“趣味教學”。就他自身所教語文一科,就要求學生“死守”四關——文字關、誦讀關、詞匯關、概念關,把語文功底打扎實。同時又堅持“活其憶、促其用、誘其訪、導其通”,以真正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發展智力。為此他總結出了多種記憶法,推出了寫作上的“入格訓練”、“情境作文”,因而他不僅推出了《整體識記·強化運用·死中求活——中學語文教學的“冷思考”》、 《名言警句記憶方法例談》、《讓學生為應用的需要學寫應用文》、《我是這樣指導高三學生解決“怎么寫”這個問題的》、《作文教學要為學生創設“創新”的情境》等專業性文章,而且還推出了《抓住語文教學的特點,研究切實加強管理的辦法》、《從語文教學的特殊性,看中語實行循環教學的必要性》、《關于高考語文選擇題之效度驗證的設想》等有關語文教學管理的文章。
在教研上,他十分舍得花氣力。他常說:“教育科研是教育質量的生產力”,“一個不從事科研的教師算不得一個完美的教師”。他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一方面他自己領先在語文教學領域進行深層次的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突破。另一方面,他組織各教研組圍繞“對適應山區學生素質之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這一軸心切實開展教研,做到有課題、有計劃、有總結、有論文發表。做到聯系實際,訂計劃保證一個“周”字。執行計劃,抓落實突出一個“力”字,落實課題,體現一個“新”字。從而做到有檔案可稽,有實驗可證,有文章可看。更有青年教師的成長可觀——從“德”字入手,從“能”字著眼,竭力培養青年教師由“生手”盡快變“熟手”, “熟手”盡快變“能手”, “能手”盡快顯“身手”。因而他先后在《教學與管理》等報刊上推出了《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要有一點“書呆”精神》、《管要管到“人心”上》、《關于“教師教育”的思考與建議》、《抓住六個環節,培養青年教師》、《抓教研也必須有創新意識》等文章。
因而,岳陽縣四中這所山區普高,不僅創造了自一九八一年迄今二十二 (到他“退線”時)年從未出現過重大安全事故和觸犯法規現象的好成績,而且創造了連續五年應屆生高考的上線率、優秀率、錄取率、提高率僅次于省屬重點中學縣一中的大奇跡。因而岳陽縣四中也就成了岳陽市教研教改示范校、湖南省詩教先進單位、湖南省楹聯實驗基地。而震球的名字于一九九九年,被中國人事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專家大辭典》第三卷收入,二○○二年被晉升為享受國務院津貼的高中語文特級教師。
《禮記·學記》上說:“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古人十分強調教和學、師和生的互相促進,共同提高。震球對此可謂心領神會。他在《師德·師德特征及師德內涵》的演講中就“嚴謹治學”一條提醒全縣教師:“只有努力與時俱進”,“使自己所學跟上時代”,“方可為師”;在《關于“教師教育”的思考與建議》中提示全縣教師要努力去完成三個“轉變”:一是形象的轉變,即由“教書匠”向學者型轉變,二是知識結構的轉變,即由單一的知識結構向整合的知識結構轉變,由陳舊的知識結構向新型的富有時代氣息的知識結構轉變,三是能力的轉變,即由一般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教育教學能力向科研能力轉變,由一般的教材駕馭能力向創造、發明能力轉變,向教學資源的配備能力轉變,“使自己的師德和師能的修養不斷趨向完美”。二○○六年,他在《旅行品味》一文中則提出了“一個有志之士,應當敢于挑戰自我,挑戰學生,挑戰時代賦予的使命”。他,的確一直在挑戰自我,挑戰使命,也一直在挑戰學生——給學生留下久遠的正能量,不管在校園內或課堂上,還是在社會上或邂逅中,不管面對任何一屆所教過的任何一個學生,都感到無愧“老師”二字,都有信心讓他甘心情愿叫自己一聲“老師”。
孔子說:“有教無類”。震球正是繼承了這一傳統。他在一九九四年九月的一次全校教師會上便提出了“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觀。其實他一向對他的每一個學生,無分男女,無分天賦高低,更無分成績優劣,都能以“手背手心都是肉”的心對待他們,盡力一碗水端平,即使犯有缺點,甚至“冒犯”過他的學生,他也從不放棄,總是細心開導,耐心啟發,真心激勵,讓他們懂得“太陽亦有蝕,荊璞不無瑕。知過悔而改,污濁不染花”, “咬緊牙關鼓足勁,崎嶇踏碎大功成”, “逆境磨人人磨志,東方不亮亮西方”,“爾曹能做摘星手,我做人梯聳入天”,使之各有所成。而對于步入社會的學生,無論其成功與否,他也一視同仁,保持聯系,策其前進,勵其超越,使他們懂得“道路只平無樂趣,人世多艱總正常”, “白紙一張堪畫畫,任君點染與裝璜”,“為富要仁,尋源要清,護住元神守住身”。
古人說:“能為人則者,不為人下矣。”震球常以這話勉勵他的同事,更激勵自己:永遠做學生的榜樣,永遠為學生的老師。因而在激勵學生的同時,也就不斷勉勵自己:“歷史長河一回首,正人幾個不清貧”,“懶同花卉爭春色,偏向寒冬競后萎”,“天外青山山外岳,風光更在岳峰巔”,“巨人肩上休多我,為領風騷上太空”。因此,他終于堅持在民辦教師的崗位上站了一十五年,有如“苦行僧向苦中修,修去修來終到頭”;堅持在學校行政崗位上站了二十三年,“輸出滿腔真熱血”,“人前不識落差感”;堅持在“教學、教研、創作”三結合的崗位上站了三十七年,贏得了“三丘芳蕙,幾篇粗作”, “婦隨夫唱隨時進,立向人前尊永嚴”,“學子成材供檢閱,山河拱勝屬評章”;堅持在退歸后的“崗位”上仍舊“三田一洞 (該校招生范圍)懸心上,強打精神強逞強”,“有錢不賺行沽釣,釣得英才勝賺錢”,“為民眾,苦追求”,“桑梓養予恩,反哺方為樂”。
由此,他也終于贏得了學生和同仁的好評。不妨來看二○○二年幾位學生在座談會上的發言:“剛入校時,我父母就想讓我進入萬老師的班學習,因我爸是萬老師的高中學生,我爸接受了萬老師良好的教育,至今感受很深。” “我姐是萬爹的學生,那時我就崇拜他。” “萬老師的師德我是最佩服的”,“從不偏看差生。”“我們與他很接近,總愛稱他‘萬爹’”。“在我們的心目中,尊敬的萬老師不僅是一位可親的長者,更是嚴謹的學者、睿哲的智者、豁達的賢者”,“以德、才、仁、智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精英”; “我說,萬先生本人就是一本‘書’,一本公民道德規范的實踐叢書”,“至于他自身的著作堆積起來,也真的與他一點六八米的身高相差無豈”;“萬老師全心全意地帶領岳陽縣四中全體教工精心育人,精心教學,千方百計去提高辦學質量,使四中這所山區普高創造了連續五年應屆生的高考成績僅次于縣一中的輝煌”,“帶領全體教師拼命科研,拼搏著述,探索出了適應這所學校學生素質的教育教學方法,推出了數百萬字的專著和論文,使四中成了岳陽市的教研教改示范學校”。
實話實說,處在這么一所山區普通高中平臺上的一個教師,能得到這么好的評價,還真正不容易。他的名字,早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就被湖北辭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中教名師辭典》收入,這不正是他敢圓“老師”夢的明證嗎?
我在他的新著《毛澤東詩詞講義》的《作者簡介》中讀到了這么一段話: “他的人生信條:好了他人就是好了自己。學生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就。”由此,令我記起了震球舊年五月七日晨所撰《玉樓春·讀宗廷虎先生大札感言》:“先生華翰紅如火,破的一言深認可:人生世上幾十年,總要為它留什么?園丁與世留花朵,學者于時留碩果;長留最好是嘉行:不怕事前虧了我!”這大約是我在四月三十日給他的信中說了這樣的話: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幾十年,總要力爭為這個世界留下些什么?他作為離開了講臺的老教師,早給這個世界留下了桃李芬芳;他作為業余文學工作者,已經出版了中、長篇小說四本,發表了詩詞曲聯、辭賦及其他文學作品一千多篇;他作為一名學者和專家,已經出版了學術著作七本,發表和內用文章約三百篇,結業課題四個,此外,他還創立了山風文學社和鐵山詩聯社,主持創建了“公田鎮中華詩詞之鄉”;而在他即將步入隨心所欲的旅程之際,又決意編纂如此浩繁的《彥兮詩文叢稿》,這就不只是“與世留花朵”,“于時留碩果”,而是正在“長留”“嘉行”,因為他作為一個普通中學教師,在職時都未得到過社會一分一文的資助,何況如今已退休多年,就更無法象大學教師那樣能得到科研經費,得到出版經費,只能“不怕事前虧了我”,讓自己去掏腰包。這完全是一個老共產黨員的回報之心,奉獻之心。請聽他的《紀念偉人毛澤東誕生一百二十周年三部曲》第二部《沐澤者放歌》:“光輝思想是甘霖,滋養羸株秀出林。花小能將香艷獻,根深不懼暑寒侵。敢為藥草遮風雨,方便啼鶯鼓瑟琴。一葉一枝情寄處,愛生如子黨員心。”
這就難怪震球有如此硬氣和膽氣勇于去挑戰自己,挑戰時賢,挑戰使命,挑戰學生,有如此膽氣和底氣而長揚活氣去圓強人夢、學者夢、專家夢、“老師”夢。如此一個強人,我只能藉此機會,祝愿他倆夫婦如他所希望的“挽轉年輪,返青華發,再度花季”,祝愿震球在《彥兮詩文叢稿》早日圓滿付梓后,如他在《[黃鐘]晝夜樂·粗訂〈彥兮詩文叢稿〉走筆》中所說:“讓時光可倒流”,“承先鞭敢騁吾驥騮,不毛地敢奪豐收。得失心留,俯仰無羞。(待從頭)再把那征旗繡!”①文中所引用七律詩句皆出自萬震球先生自己創作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