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新, 邱利艷
(1.河 北 省 承 德 縣 醫(yī) 院, 河北 承德縣 067400 2.河北省承德縣計劃生育服務站, 河北 承德縣 067400)
作為人體中軸力學中心的脊柱,腰椎承載著較大的生物力學。腰椎在反復的屈伸及旋轉等過程中,會發(fā)生自然老化、退化等生理病理過程[1]。老年性腰椎退變經(jīng)過關節(jié)增生、椎間盤老化、椎板炎等退化,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和體征,嚴重的退行性病變可引起腰椎軸性疼痛和坐骨神經(jīng)受壓的表現(xiàn)。腰椎退變性疾病的已成為影響中老年人腰椎機械活動和日常工作、生活的重要疾病之一。腰椎退變行疾病的多樣性也促進了脊柱外科的發(fā)展。目前,腰椎融合術是腰椎退變性疾病最常用的術式之一,隨著手術技術的普及、內固定器材融合率的提高,脊柱外科醫(yī)生選擇腰椎融合的病例也逐漸增多,是目前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金標準[2]。經(jīng)典的PLIF手術和Harms等提出的的改良的椎間融合術式TLIF手術是目前應用最多的兩種術式[3]。回顧性研究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采用經(jīng)PLIF和TLIF手術方式治療的116例老年單節(jié)段腰椎退變性疾病住院手術病人,比較兩種手術方式的近期和遠期效果。
1.1 納入標準:① 臨床表現(xiàn):機械性下腰痛、機械性下腰痛并下肢放射痛、機械性下腰痛并間歇性跛行,嚴重影響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且經(jīng)規(guī)范非手術治療半年以上無效。②影像學資料:MRI診斷為椎間盤突出,椎管狹窄。按Meyerding分型在Ⅱ度以內的腰椎滑脫者;腰椎動力片矢狀移位≥3 mm和(或)角度變化≥l5度的椎體間不穩(wěn)者。③病變間隙均為單一間隙。④手術醫(yī)師為同一人。⑤符合PLIF和TLIF手術適應癥。
1.2 一般資料:回顧統(tǒng)計2011年10月至2013年4月筆者所在醫(yī)院腰腿痛住院治療的所有患者116例,篩選出其中經(jīng)過手術治療的腰椎退變疾病患者。年齡60~81歲,男52例,女64例。查閱手術記錄分為兩組,其中60例行標準PLIF手術,56例患者行標準TLIF手術。其中PLIF組,男25,女35例;病程1.3~12 年,平均(4.8±3.2)年;其中 9 例腰椎滑脫,18 例腰椎管狹窄,25例腰椎間盤突出,8例退行性腰椎不穩(wěn)。TLIF組,男27例,女 29 例,病程 1.8~11 年,平均(4.4±4.2)年;7 例腰椎滑脫,14例腰椎管狹窄,28例腰椎間盤突出,7例退行性腰椎不穩(wěn)。性別、年齡、病史、病情發(fā)展等一般資料比較,PLIF組與TLIF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3 手術方法:采用氣管內插管麻醉。患者取俯臥位,腹部稍懸空。采用釘棒內固定系統(tǒng)(Moss~Miami),椎間融合器為天津正天公司提供的鈦合金Cage。
1.3.1 PLIF組病變椎間隙做相應后正中切開、顯露,按人字嵴法或交點法植釘、安棒、固定,咬除棘突、椎板、黃韌帶,牽開、保護硬膜及神經(jīng)根,用尖刀梭行(沿椎間隙橫向)切開后縱韌帶和纖維環(huán),徹底摘除髓核,清理上下軟骨板至點狀出血,充分撐開椎間隙,植入自體骨粒并夯實,同時植入合適的填充自體骨粒的Cage,椎間加壓固定。椎體滑脫的患者可先適當撐開、螺帽固定,再植入椎間融合器。
1.3.2 TLIF組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和影像學資料,選擇在患側切除責任間隙小關節(jié)內側1/2及部分椎板,暴露椎間孔、神經(jīng)根、硬脊膜,并加以保護,在硬膜囊及神經(jīng)根外側開窗,切開纖維環(huán),經(jīng)過此孔道減壓、處理椎間隙、植骨融合,處理椎間隙、植骨融合于PLIF手術一致。骨源主要為術中咬下的骨質,如骨量不夠,自體髂骨是很好的選擇。
1.4 術后處理及資料采集:兩組患者均術后應用激素及脫水藥物3~5d,雙腔引流管常規(guī)留置1~5d,每日計算引流量,引流液<50ml時拔管。拔除引流管后行腰椎正側位X線片,明確術后內固定物固定情況。術后第2天開始囑患者床上進行四肢活動(包括屈伸踝關節(jié)及直腿抬高等),根據(jù)病人骨質疏松情況和引流管拔除時間臥床2.5~5d后佩戴腰圍下床鍛煉。病人入院時、術后12周、半年、末次隨訪評價。疼痛程度采用VAS評分,活動功能采用ODI評分,復查腰椎正側位X線片、腰椎過伸過屈位X線片,必要時拍腰椎CT,用以檢查椎間植骨融合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應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s表示,Levene’S方差齊性檢驗,定量資料計量資料進行兩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統(tǒng)計116例患者,術前兩組患者年齡、出現(xiàn)癥狀時間,以及病種術統(tǒng)計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作為兩種手術方式對比的無偏倚對比組。
表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一般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ml)PLIF 組 60 152.8±23.4 210.1±56.3 382.6±92.1 TLIF 組 56 120.4±27.8*160.8±45.9*305.1±78.4*P 值 0.020 0.015 0.023
通過門診和電話隨訪3~18個月,平均12個月。統(tǒng)計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等結果TLIF組明顯低于PLIF組,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TLIF組與PLIF組術后末次隨訪VAS、ODI評分較術前均明顯改善,P<0.05,組間比較術前及末次隨訪 ODI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表3)。
60例行PLIF手術的患者中,其中有3例腰椎管狹窄退變嚴重的患者發(fā)生硬膜破裂,腦脊液漏,術中均行硬膜加結締組織片縫合,術后延遲拔管,均無感染發(fā)生,最后順利出院;3例患者不穩(wěn)伴滑脫病人發(fā)生神經(jīng)根損傷,術后相應神經(jīng)根節(jié)段支配部位感覺減退,肌力減弱癥狀長期存在;1例患者術后6月融合欠佳,后于他院行二次手術治療。PLIF組和TLIF組術后各2例患者發(fā)生內固定失敗,復查X線片均為老年重度骨質疏松患者,螺釘松動、拔出,后期行翻修手術,骨水泥強化或使用膨脹式椎弓根螺釘,二次手術效果好。PLIF組術后并發(fā)癥達15%,明顯高于TLIF組5.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4)。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腰背痛VAS評分比較(±s)

表2 兩組手術前后腰背痛VAS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末次隨訪 P值?PLIF 組 60 7.1±3.6 1.4±1.7* 0.008 TLIF 組 56 7.0±4.0 1.3±1.9* 0.006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調查表ODI評分比較(±s)

表3 兩組手術前后腰椎功能障礙指數(shù)問卷調查表ODI評分比較(±s)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末次隨訪 P值PLIF 組 60 50.7±6.8 13.0±3.2* 0.001 TLIF 組 56 49.8±6.1 12.3±3.8* 0.001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s)

表4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s)
注:兩組間比較 χ2=3.91,P<0.05
組別 例數(shù) 并發(fā)癥硬膜損傷 神經(jīng)損傷 內固定失敗 植骨未融合 發(fā)生率(%)PLIF組 60 3 3 2 1 15*TLIF 組 56 0 0 2 1 5.4*
目前骨科因腰腿痛行手術治療的最常見病因是腰椎退行性疾病,發(fā)病率依次為腰椎管狹窄癥、腰椎間盤突出癥、節(jié)段性不穩(wěn)、腰椎滑脫癥等[4]。近年來,隨著脊柱外科手術的發(fā)展及普及,腰椎融合術在老年性腰椎退行性疾病中取得了良好的術后效果,但手術方式仍因脊柱外科醫(yī)生對不同入路方式的的掌握程度而存在較大的爭議。目前常用的融合方式有:①A~LIF(前路椎間融合術);②PLIF;③TLIF;④PLF(后外側融合術)。一般認為,椎間融合術較單純PLF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椎間融合可以恢復椎間高度,擴大椎間孔面積,減輕神經(jīng)根受壓癥狀[5],更符合腰椎矢狀面的生物力學特性;更有利于提高融合面積,可使椎體間骨性接觸面積占相鄰椎節(jié)間骨接觸面積的90%。同時研究表明,PLF對椎小關節(jié)源性的軸性腰疼效果更好。基于越來越多臨床醫(yī)生更青睞于PLIF手術入路,本研究重點探討在老年單節(jié)段腰椎退變性疾病中PLIF和TLIF手術方式的對比。
TLIF經(jīng)后路行癥狀側單側關節(jié)突關節(jié)切除,手術切除部位位于椎間上位神經(jīng)根的下方,縱行于硬膜囊及神經(jīng)根的外側,暴露神經(jīng)根相對簡單,避免對神經(jīng)根及硬膜囊的牽拉,并能徹底減壓神經(jīng)根管,且不用暴露椎管內如硬膜等結構,使硬膜囊破裂、神經(jīng)根損傷等風險明顯降低,極大地減少了硬膜外組織的粘連及纖維化。脊柱后側的穩(wěn)定結構是后側復合體,其包括: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棘突、黃韌帶和小關節(jié)囊等。TLIF技術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后側復合體,使內源性穩(wěn)定結構得以保持。
本回顧性研究結果提示TLIF組的術后的各項臨床指標及并發(fā)癥優(yōu)于PLIF組。TLIF手術應用于臨床開始,正逐漸得到改良和適應癥的推廣,是一種更安全有效更理想的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方法。隨著醫(yī)學-社會-心理學模式的發(fā)展,TLIF手術或許將成為臨床醫(yī)生行單節(jié)段老年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首選手術入路方式。但是對于需要全椎板切除、椎管減壓、腰椎不穩(wěn),后方需堅強融合內固定的患者,術者應仍采用PLIF手術,確保后方融合和固定可靠。
[1] 蔡珉巍,薛華明,涂意輝.經(jīng)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術治療雙節(jié)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療效[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2,9(2):38~41.
[2] McNally DS.The objectives the mechanical evaluation of spinal instrumentation have changed[J].EurSpine,2002,11(Suppl 2):179~185.
[3] 伊力夏提,田偉,劉波,等.兩種改良后路腰椎椎體間植骨融合術治療單節(jié)段脊柱退行性疾病[J].中國醫(yī)刊,2012,47(10):70~72.
[4] 胥少訂,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一軍醫(yī)出版社,2005.1736.
[5] Wang M,Dalai S,Bagaria V B,et al.Changes in the lumbar foramen following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apered or cylindrical cages[J].Spine,2007,7(5):563~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