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麗華
不知不覺,我們已經進入了便捷的微時代。聯系親友微一下,享用美食掃掃碼,了解信息點關注,就連出門購物也省了,按下朋友圈,一連串的代購信息刷爆了你的屏,名牌鞋包、高端定制、賽過“神仙水”的護膚品……應有盡有,完全滿足你的各種購物需求,并且價格誘人,是商場專柜價的近1/10,任憑誰能不為之動容。然而,這些眼花繚亂的商品其質量是微商們宣稱的“真心好”嗎?2015年一季度12315消費者申訴舉報中心統計數據顯示,網購尤其是微信購物投訴量大幅增加,占到投訴總量的一半以上。投訴內容以質量次、假冒偽劣、售后服務差等居多。
如今,微信幾乎成了每個人每天都離不開的一款社交軟件,它特有的開放性隨之也帶動了不少商機,微商火爆興起,通過微信等移動端平臺進行購物的商業行為也越來越頻繁,各種各樣的微信代購已經充斥了每個人的微信朋友圈,朋友圈儼然成為一個營銷商品集中營。
朋友圈是基于微信社交關系鏈的更豐富的信息內容分享與原創的平臺,也是很多商家眼中新的社交電商富礦。據微信內部數據顯示,上線3年,全球累計注冊賬戶數達11.2億,每月合并活躍用戶數4.4億。每天朋友圈僅分享鏈接內容次數已超過30億次。朋友圈的商機可見一斑。
故而很多微商也抓住機遇,利用建立的社交關系,以類似直銷的方式交易商品,并嘗到了甜頭。但隨之也引發了大量的負面效應,消費者權益受到損害的事件頻頻發生,越來越多的聲音指出,這種野蠻生長的商業現象沒有營業執照、沒有固定營業場所、沒有售后服務、價格體系混亂、貨品來源不明、假貨橫行,亟待規范。

當然,微商在一定程度上也為社會發展作出了貢獻。相比傳統電商,它有著門檻低、成本小、傳播廣等優勢,非常適合個體創業者,容納就業的前景也非常廣闊,同時為消費者帶來了便利。從這一點來說,微商的確推動了社會進步;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關標準監管依據,現階段的微商處于國家的“監管盲區”,對于消費者而言,這種買賣如履薄冰,根本無法保障自己的權益。
業內人士指出,微店現階段還是一個不成熟的新事物,在人們摩肩接踵爭奪微店商機的背后,透露出各種不安全的因素。網購市場雖然已經發展到一個相對成熟的階段,但是微店這種新形態的出現則讓不少消費者措手不及,也讓不少不法商家鉆了空子。而微店平臺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市場競爭才剛剛開始,難免魚龍混雜。
解決這一問題還需做好長期的布局。一方面電商平臺要負起責任,加強自律和內部監管。另一方面,要專門制定關于微商的行業標準,盡快出臺相關法律法規,讓監管有標可依。監管部門也要加快轉變觀念,完善監管方式,網絡購物有很多新的特點,傳統的監管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用,要通過信息化的方式解決。只有平臺負責,法律監督雙管齊下才能讓假貨無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