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進了臘月門兒,年味兒就撲面而來了。在最冷的日子,它偏偏給人最暖的感覺;在失落的日子,它讓人心中忽然有了盼頭;它無跡可尋,卻又在每個人的心里冒著芽兒;它掛在每個人的臉上,讓人不自覺地就發一句感慨:呀,快過年了!年味兒是從歷史傳承里來的,它是一種基因,深植于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不過這血脈中的年味兒又各有不同,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地方、不同民族一起在綻放著中國式的“新春style”。
地域:北京
民俗活動:天壇祭天
民俗解釋:從大年初一到初五,祭祀活動每天在天壇公園舉行兩場,主要活動分為祭天儀仗展示表演、祭天樂舞表演等。祭天是古人對自然及人類自身認識的一種反映它源于生活,最初只是人們的一種崇拜行為。祭祀也是人類思維形成的結果,是隨著人類社會意識形態的出現而產生的,它代表了人類最初的覺悟,是人類脫離蒙昧、走向文明的一個標志。人類社會分為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以后,祭天就成為統治者的專有權利。在階級社會里,統治者賦祭天以特有的含義,將其納入封建禮制的范疇,使之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宋朝著名史學家司馬光也說:“夫禮,辨貴賤,序親疏,裁群物,制庶事?!闭怯捎诩漓氡毁x予了特殊的含義,與國家的政治生活有著密切相關的關系,因而被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的君主奉行不輟,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而祭天更是被推崇到了無以復加的高度,成為“國之大祀”。
天壇是中國古代皇帝的祭壇,也是中國悠久的祭天文化的結晶,其宏偉的建筑、蒼翠的古樹、豐富的文物收藏既記載了中國古代先民的企盼和希望,也記錄了封建帝王的睿智、昏庸和腐朽。
地域:北京及全國眾多地區
民族:漢族
民俗活動:廟會
民俗解釋: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漢族民間宗教及歲時風俗,一般在春節,元宵節等節日舉行。廟會是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民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廟會就是這種生活文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產生、存在和演變都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
隨著時代變化,古老的廟會亦增添了不少新內容,如借廟會之時洽談生意等,但展示民俗一直是廟會最主要的特色。內容有舞獅、傳統民族花會、現代舞、北京民俗人物造型、傳統商業“幌子”展、老北京老照片展、民間手工藝展、特價書市和京劇、武術、雜技專場等。廟會集旅游觀光、休閑娛樂、購物餐飲為一體,具有鮮明的傳統民族特色。
地域:陜西省隴縣
民族:漢
民俗活動:社火
民俗解釋:隴縣社火歷史悠久,作為古代隴州先民圖騰崇拜、祈天求福的一種漢族民俗禮儀活動。兩千余年繁衍不衰,傳承至今,以其內容豐富,素有漢族民間藝術瑰寶和“東方的狂歡節”之稱,隴縣社火游演被譽為“黃土地上的狂歡節”?,F在已發展成有固定臉譜、服飾、道具和表演時間的群眾性的漢族民俗文化藝術娛樂活動?!吧缁稹笔枪澣沼褓悤缪莸碾s戲雜耍。其淵源是漢族勞動人民在祭祀土神谷神的活動中,逐漸加進了其它雜戲雜耍的“百戲”廣場娛樂活動。起初,人們把社火稱之為社虎,作為漢族民間趨吉避兇的社祀方式之一,以后逐漸演變成了迎春賀年的娛樂活動??芍^集漢族傳統藝術之大成,融民族精華于一體。
地域:江西九江
民族:漢
民俗活動:“趕野貓”
民俗解釋:“趕野貓”是九江市彭澤地區一種流傳數百年的古老而獨特的驅儺儀式。每年農歷正月初七,人們從村里挑選一些善于奔跑、身體健康的男孩,將其畫花臉裝扮成“五猖兵馬”。在鑼鼓的助威聲中,“五猖兵馬”手執鋼叉,滿村奔跑,挨家挨戶“抄家”驅鬼逐疫,保證一年六畜興旺、糧食滿倉。“五猖兵馬”在“抄家”的同時,還收集稻草,挨家討取爆竹、草紙等,由村里的老人制作成象征晦氣、鬼氣、災疫的“茅人”。“趕野貓”儀式以將“茅人”送出村子,焚為灰燼結束。
地域: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
民族:苗族
民俗活動:芒蒿節
民俗解釋:融水,地處云貴高原苗嶺山脈東南部,過去叫大苗山,歷史上曾被稱為“苗荒”。位于大苗山深處的元寶山,方圓200多公里,最高峰海拔2086米,為華南第三高峰。山上古木參天,常年云纏霧纏。加之不時傳出山民被“野人”擄掠的傳聞,更給這古老的大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融水元寶山地區苗民自古就崇拜著一個神,叫芒蒿。傳說他身穿草蓑,模樣怪異可怕,但卻法力無邊,無所不能為,只要他的手觸摸到任何見人的手,被摸者就能大吉大利,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百病不生……
依據苗胞民間有信仰芒蒿的傳統習慣,當地政府加以正確引導,將原來純粹的宗教活動逐步演變成類似古龍坡會的大型綜合民族文化節日,并在幾年前正式確定每年農歷正月十七、十八兩天為芒蒿節。為期兩天的芒蒿節活動精彩紛呈,其中有根據傳說由人物裝成芒蒿,從山上悄然而至與苗胞握手賜福的歡樂場面,也有傳統的斗雞、斗鳥、賽馬和商品交易會。最精彩的莫過于芒蒿舞了。只見七、八名“芒蒿”身穿剛從山上采集得來的青藤編織的“草蓑”,頭戴猙獰面具,四肢漆黑,在高亢雄渾的蘆笙伴奏下,翩翩起舞,舞蹈造型簡練生動,舞姿矯健優美,表現出粗獷奔放的藝術風格,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一個古老民族生命的陽剛之美。深受苗胞們喜愛。
地域:貴州省六枝特區梭嗄鄉
民族:苗族(箐苗)
民俗活動:跳花節
民俗解釋:在貴州六枝特區烏蒙山腹地的崇山峻嶺中,有一支苗族的分支——箐苗,因其婦女在頭上綁上一個半月形木角而又被俗稱為“長角苗”。長角苗的跳花節一般是在農歷的正月初十舉行?!疤ā币辉~仍漢名,因坡上栽有花樹而得名,與苗語意思不盡相同,苗語稱跳花為“歐道”,意為“趕坡”。節日期間一般會有蘆笙歌舞表演、賽歌會、斗牛等極富民族特色的活動。跳花節又是未婚青年們談情說愛的好日子,苗族人把男女青年談情說愛叫游方,跳花或跳月。苗族人認為,男人像水,女人像山,山不動而水繞山轉悠。每逢長角苗年輕人“跳花”期,數千苗家兒女匯聚在跳花場上,以歌舞狂歡過節,盛況空前。在跳花那幾天里,長角苗年輕男人走村串寨尋找心上人,女孩子們則在村里穿著打扮,燒火做飯,耐心等待。
地域:貴州省黎平縣龍額鎮
民族:侗族
民俗活動:祭薩
民俗解釋:每年正月初八至初十這三天,黎平縣龍額鎮“八甲”二十二侗寨的侗族同胞相聚在六甲寨,舉行盛大的祭薩活動,祈求風調雨、幸福安康,喜迎新春的到來。“八甲”二十二侗寨的寨老隊、花臉隊、“抬官人”隊和男女青年身著盛裝、敲鑼打鼓、吹蘆笙、舉寨旗,聚齊到六甲薩瑪元堂舉行祭薩儀式。請薩、焚香、獻茶、繞堂祭拜、鳴鐵炮、踩歌堂。六甲祭薩節是黎平祭祀類節慶的典型代表。
地域: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
民族:苗族
民俗活動:“坡會”
民俗解釋: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系列“坡會”是融水境內以苗族為主的多個少數民族聚會娛樂的民間傳統節日,一般從農歷正月初三開始,至正月十七結束。當地人根據“坡會”舉辦的日期排序命名,例如正月十三舉行的坡會就叫“十三坡”。
每到“坡會”這天,方圓數十里的男女老少穿上美麗的民族服飾,吹著蘆笙,跳著蘆笙踩堂舞,燒香鳴炮,禳災祈福。同時還有斗馬、賽馬、舞龍耍獅等活動,其中又以斗馬最為驚險刺激。融水地處崇山峻嶺,山區坎坷起伏的小道造就了當地馬種體型雖不大,但身軀強健驍勇善斗。騎手用母馬挑起兩匹雄馬的戰斗欲,公馬為了得到母馬的青睞,展開激烈爭斗。除了斗馬,“坡會”上的苗家姑娘也是另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地域:四川省綿竹市
民族:漢族
民俗事項:貼年畫
民俗解釋:民間年畫、門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門神,以祝愿新年吉慶,驅兇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門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
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后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綿竹木版年畫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種漢族民間木刻畫。因產于四川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市地處四川盆地西北邊緣,盛產竹子,其中最為著名的綿竹是造紙的上好材料。綿竹木版年畫技藝主要分布在綿竹市城區劍南鎮和北部的拱星鎮、清道鎮、新市鎮、孝德鎮等地。
綿竹木版年畫與地方習俗緊密聯系在一起,僅張貼就有許多規矩,不能違背。畫中種種圖像亦有不同的象征與解釋,和圖像一起反映或呈現在各種民俗儀式中。
地域:遼寧省沈陽市
民俗活動:過大年聽大戲
民俗解釋:京劇,曾稱平劇,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慶、四喜、春臺、和春,四大徽班陸續進入北京,他們與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同時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間曲調,通過不斷的交流、融合,最終形成京劇。
京劇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表征之一。它是“地方戲時代”出現的最重要的劇種,是雅文化在中國文化整體中漸趨衰落的時代變革的產物。相對于超越了特定地域審美趣味的昆曲而言,它更多地是特定地域文化的產物;相對于昆曲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趣味,它更接近于底層和民間的趣味,京劇的劇目系統更充分體現出其歷史敘述的民間性或曰草根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