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梅
承德市廣播電視臺,河北承德 067000
古語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可見多游歷的好處,而作為一名坐在話筒前的直播主持人來說,更需要做到的就是走出直播間天地寬。在新媒體高速運轉的今天,主持人早已不能再單純的作為傳聲筒來傳遞編輯、記者所采寫好的稿件,而是要更大程度的參與其中。尤其是隨著央視大量新聞欄目的開播,一批以采編見長的編輯記者型主持人脫穎而出。他們以對新聞資訊的精心篩選、編排和節目主持能力的有機融合,對新聞直播的整體參與和把握,很好地發揮了記者型主持人的優勢。今天,編輯記者型的主持人已經成為直播節目的新亮點,在收視率、收聽率的各種調查中,他們所主持的節目往往都是高居榜首。而單純的作為傳聲筒的主持人終將被歷史所淘汰,居安思危,城市電臺的主持人更應迅速的投入到采訪編輯的行列中,走出直播間走入節目現場。主持人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也是大眾對傳媒信息需不斷變化的一種必然趨勢。它要求主持人不但具有出色的口語表達能力、還要是一名優秀的記者,更要擁有應對復雜局面的能力。
播音員、主持人在學習播音主持的課本上都學習過“情景再現”這門功課,它對于播音員、主持人的要求是,能夠將無聲文字轉化成有聲語言來傳遞給受眾,從而達到傳播的目的。在播音主持活動當中,“情景再現”作為一項十分必要的內部技巧,要求透過稿件的文字表象,運用展望、回味、想象、聯想等思想運動來對文字內容作出更為形象、生動地表現。在實際工作的應用中,我更加深刻的體會是,如果能夠更好的融入到采訪編輯中,那所傳遞出的有聲語言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出主持人自身的情感,讓主持人自然而然的“情由心生”從而感染受眾。在今年我們制作的一組“關注母親河,改變一座城市”的專題節目中,作為主持人,我親身參與到節目的采訪創作中,感觸頗深。古城承德,依山而建,傍河而行,穿城而過的武烈河,是灤河的支流,也被譽為是承德的母親河,更是世界文化遺產——避暑山莊湖區的水源。如何展現它的水生態文明,我們走進縣區,從一道道橫跨在河面上的橡膠壩入手,從調水工程、橡膠壩蓄水工程、地下水補給和倒虹吸供水工程、污水處理工程作為切入點,展現給承德百姓一個依水筑夢-托起生態文明的美麗新承德之夢!在這期節目的直播中,我仿佛隨時可以看見為了這座美麗的生態文明之城,烈日下,上百名建設者揮汗如雨……,節目播出后聽眾的反響強烈,通過新媒體微薄、微信積極參與節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正是有了主持人的身臨其境的采訪,在節目的后期制作和節目的直播過程中,主持人才能將節目的精髓以及節目所要向受眾表達的思想、觀點更加淋漓盡致的得到發揮。
隨著大眾對信息傳媒的標準不斷提升,單純的播報型主持人早已不能滿足受眾的需求。西方的一些國家對于節目的主持人統稱為“主播”,對于主播的要求是要以他真實得個體身份在進行節目內容的串聯時還能夠作為節目的總策劃、總編導,在整個節目中起到主導作用。就像美國著名的電視新聞節目《晚間新聞》的主播沃爾特克朗凱特曾經說的:“我是播音員也是記者,還是主編”。西方國家節目中的主播不是單一意義上的傳聲筒和照本宣科的配著畫面給受眾進行解說,因為在他們來說,一個節目的主播就是這個節目的靈魂人物,主播就能夠代表節目,他所傳遞出來的信息也就代表了他所在媒體的一種思想。所以只是單純作為傳聲筒的主持人會在當今的媒體中的作用越來越小,受眾所需要的是集采編播于一體的高素質的主持人。這不僅要求播音員主持人要具備基本的技能,包括有聲語言的標準、流暢,還需要更多的體現在對于節目的整體駕馭,包括對新聞事件本身的掌控以及受眾所要了解的事實的點評能力。而這些都需要主持人在走出直播間以外的時間更多的參與到節目的 創作中,那么采訪就是主持人要提高的第一門基本功。
一篇成功的新聞作品,需要的是“七分的采訪,三分的寫作”,可見采訪的重要性。主持人不再單純的坐在話筒前傳遞語言而是提前融入到節目的創作中。在采訪前充分的準備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俗話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采訪也是一樣,對采訪對象背景資料的充分了解,包括專業的特長、職業的特點、性格愛好以及對采訪事件的認真剖析,和涉及到的相關政策法規、規章制度,這些都是采訪前需要做好的準備工作。采訪前的準備工作越細致、越豐富,節目就會越出彩。而主持人參與稿件的創作、節目的采訪才能夠更加自如的駕馭節目的進程,以自己獨特的身份和視覺,引導受眾層層剝筍,深入探尋事實的真相。因人因事因境的不同,新聞的采訪技也是多種多樣的。主持人在走出直播間向記者多學習、掌握采訪的技巧,藝術地運用技巧,才能在節目的主持時如魚得水,得心應手。
主持人如果能在節目的主持過程中融入記者敏銳的觀察力,在采訪中又能夠體現主持人自身的語言魅力,那么在整組節目的創作思維活動中,采編意識和主持意識同時進行,并在不斷的主持實踐中達到完美的統一,無疑這組節目就是成功的。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記者采編型主持人參與節目的創作越深入,那么呈現出來的節目效果也就越好。中央電視臺播出的一組白巖松主持的“宏志班”的節目,就是以主持人調查采訪為主線,對北京市某中學開設的“宏志班”這一新聞事實進行深入的發掘,并對這一事件進行剖析。作為這檔節目的主持人白巖松參與節目的策劃、采訪、編輯、主持,以一次次個性化的現場采訪、現場報道剖析了“宏志班”這一社會現象本身發生的過程。在整期節目中,白巖松的報道、見解、談話都讓受眾擁有強烈的現場感,感同身受的同時更是增加了節目的可信度。通過這組節目的成功更是展現了對于走出直播間,走進新聞現場的主持人對于節目的整體掌控和主持人的個性魅力。
除此之外,主持人在努力提高采訪的基本技能以外,還要學習提升編輯的素質。觀察力是做好編輯的基本功。要想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就要勤問、多問“為什么”,在激活主體意識和創新能力上下工夫,選擇和判斷具有價值的新聞和事件;播音員主持人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要時刻關心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才能對稿件的內容選擇上抓住“熱點”,把握輿論導向。同時,對于主持人來說主持人要在節目之外的案頭工作上多下功夫,特別是主持人的語言文字表達,言之有情、言之有物,才能給受眾以簡潔明快的感覺,主持人親身參與的編輯創作能夠透過事件本身以一種講述故事情節,展現人物的深層次內涵,拉近節目與受眾的距離。
編輯,特別是新聞編輯還要具備豐富的知識面,所以主持人在具有了扎實的專業知識、牢靠的理論功底外,還應該注重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走出直播間的主持人要將自己定位為一名記者、一名編輯、一個節目的策劃者。
新聞每天都在發生,伴隨著廣播電視這一媒體理念和制作手段的不斷更新和完善,具有豐富的內涵、具備獨立深入分析問題的能力、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主持人才能夠在多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站穩腳跟。走出直播間,走進新聞現場,努力實踐“主持人是最好的記者”這一理念,在當今社會信息量極大的今天,對于廣大受眾來說才是最好的需要。
[1]張頌.播音創作基礎[M].3版.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
[2]魯景超.廣播電視即興口語表達[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