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卓華 戴村芳 盧慧琴
(浙江省紹興市第二醫院,浙江紹興312000)
微泵注射是一種用少量液體將藥物精確、微量、均勻、持續地泵入人體內的一種泵力儀器。在臨床廣泛用于各類血管活性藥物、抗心律失常藥、電解質溶液等藥物的注射,但一旦操作不慎,不僅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造成相當嚴重的后果[1]。如:藥物外滲、靜脈炎、微泵速率調節錯誤、靜脈回血、微泵故障等。為了保證微泵輸液正確、有效,應加強微泵輸液的安全管理。2010年1月-2014年1月,本院燒傷科設計了微泵注射巡視單,經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現報告如下。
1.1 微泵注射巡視單的設計 在結合臨床問題的基礎上,查閱文獻,組織全科護理人員進行學習和討論后,以操作流程設計理念設計該單。巡視單為表格式,在電腦內設計Microsoft Excel文檔,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患者的基本信息及藥物用法;第二部分為微泵輸液的觀察護理核心,包括巡視時間、微泵輸液的速度/余量、機器運轉、管路情況、注射局部等;第三部分為備注。見表1。

表1 微泵注射巡視單
日期: 床號: 姓名: 醫囑:
1.2 微泵注射巡視單的應用
1.2.1 物品準備 微泵、輸液用物及帶夾板的微泵注射巡視單。
1.2.2 巡視與記錄 根據表格內容進行觀察、巡視和記錄。本設計單為24h制,首次填寫者為執行輸液醫囑的護士,需正確填寫眉欄內容及日期、床號、姓名、藥物的名稱、時間、速度、余量,每小時巡視記錄一次,巡視微泵工作狀態,觀察輸注管道是否順暢,檢查所剩藥量,計算設置參數是否正確。如:輸50mL液體,微泵設置5mL/h,1h后余量剩余45mL,如果確定有誤,立即更換微泵并將其送檢。觀察靜脈留置局部有無紅腫、液體有無外滲等,并逐條進行記錄。輸液延長管每24h更換一次,如有污染,立即更換。根據醫囑需要,調整輸注速度或暫停輸注、撤銷余液、儀器報警時,均需記錄原因及處理情況。每班下班前根據每小時所記錄的走速統計本班內入量并記錄于備注欄內,后夜班護士統計24h入量并記錄。最后將此巡視單與輸液巡視單粘貼在一起,以供隨時查詢。
1.2.3 交接班要求 交接班做到“三清”,即口頭講清、書面寫清、床邊看清。根據微泵注射巡視單的設計內容,逐項交接打“√”并記錄,尤其要查看輸注速度與余量是否相符,再簽全名。簽名格式為交班護士在前、接班護士在后。
1.3 評價方法 責任護士每天1次檢查落實巡視記錄情況,每例次微泵輸注完后,進行統計匯總管道阻塞、靜脈液體外滲等異常問題,處理情況,護士長隨時抽查。
2010年1月-2014年1月,對100例微泵輸液時使用本科自行設計的巡視單輔助護理,觀察巡視記錄完整,共發現并處理微泵電源斷開4例次、微泵故障5例次、管道阻塞或脫開7例次、液體外滲及靜脈炎9例次,均因發現及時并對癥處理,保證了微泵輸液的正確及有效性,提高了微泵輸液的安全性。
3.1 規范了微泵輸液的護理流程 微泵具有操作簡單、定時、精確、流速穩定、易于調節、小巧便攜的優點,根據病情需要,可隨時調整藥物濃度、速度,使藥物在體內保持有效血藥濃度,因此被臨床廣泛應用。但臨床在使用微泵靜脈給藥過程中,存在一些現象,如藥物外滲、靜脈炎、微泵速率調節錯誤、靜脈回血、微泵故障等,不但使藥物療效降低,還隱藏著一些不安全因素。應用微泵注射巡視單后,護理人員按表格內容巡視并逐條打“√”記錄,操作流程規范,并方便護士終末自我督查;根據提示信息護理,避免操作遺漏,保證了臨床經驗不足的新護士和低年資護士能規范操作;巡視單班班交接,記錄內容得到核查,能及時發現問題。
3.2 保證了微泵輸液的正確及有效性 輸液微泵屬于高風險醫療急救設備,醫療設備管理科會定期對儀器進行校準、檢測,但由于平時保養不力或在輸液過程中的意外,均可對患者造成嚴重的后果,所以在每次使用輸液泵時,均需要進行校準和比對測試,以防止受損的儀器應用于臨床,造成不良后果。將巡視單應用于臨床,可嚴格落實巡視制度,及時發現流速不準等問題,杜絕了不良事件的發生,保證了微泵輸液的正確性。使用微泵巡視單,護士嚴格進行床邊交接班并簽名,每小時巡視一次并記錄,提高了護士的責任意識與自我管理意識,保證了微泵輸液的有效性。該單也有利于護理管理者與患者參與護理工作的落實,強化了護理效果。
3.3 提高了??品漳芰?針對微泵輸液的觀察護理內容設計巡視單,護士按要求巡視和記錄,患者的用藥情況一目了然,前后縱向數據及內容對照,較好地反映了病情變化信息,有利于及時發現并發癥。記錄時,逐條觀察并做好落實,護士在反復執行操作過程中,逐步將專科觀察內容進行自我消化,對微泵輸液護理更具主動性、計劃性和預見性,提升了??谱o理質量。此外,護士可根據巡視單的內容,及時校準輸液微泵,定時巡視檢查并記錄簽名,消除了安全隱患,加強了護士的責任心,護士主動發現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自我價值得到實現。
[1] 陳夏香.微泵注射的安全隱患及預防措施[J].當代醫學,2009,15(6):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