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唐 旭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社會學習理論與行為矯正技術。進入互聯網時代,這種學習與行為矯正變得越發明顯,尤其在觀眾與電視節目互動、相互影響方面。借助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觀眾可以更加便捷地實現與電視節目的互聯互通。同時,通過現代計算機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電視節目可以全程了解到觀眾的情感和思想變化,以此對節目進行調整,最終使節目朝著電視媒體“議程設置”方向發展,在滿足電視觀眾觀看節目的同時,可以提升觀眾的電視媒介素養,收到更大的社會效益。
湖南衛視熱播的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受到好評,重新喚起了全社會對少兒學校教育的關注。站在媒介的角度來看,這種大型紀實節目獲得成功并非偶然,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里面。其一,它契合了觀眾的觀賞習慣和懷舊情結,觀眾的校園情懷重新被喚醒,而且是在想象中被喚醒,剔除了不完美,剩下都是甜蜜的記憶。其二,節目組借助先進的大數據技術捕捉到了觀眾的收視心理,從觀眾觀看節目時顯露出來的“蛛絲馬跡”判斷觀眾的欣賞習慣和需求,并根據這些結論為下期節目拍攝做很好的參考和借鑒。其三,節目大打感情牌,讓演員用真實的情感和真誠的心態去做節目,最大程度地縮短現實環境與虛擬環境的距離,讓節目更加“接地氣”。
從傳統媒體獨大到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從受眾的角度分析研究電視節目已經成為行業共識,為當下傳媒研究提供了頗具專業色彩的視角。
電視節目以“觀眾為中心”的時代已經來臨。隨著傳媒的專業化發展,電視節目內容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觀眾也不再是常規的單線條接受信息,而是一種人機交互模式,觀眾隨時可以將自己的觀賞感受反饋到電視節目制作中心,并發表自己對電視節目的認知。觀眾的這些行為痕跡會直接展示出他們對節目的期待,電視臺通過大數據分析,適當調整下期節目的拍攝內容。這種時時互聯互通的電視技術進一步增加觀眾的黏度,讓大部分觀眾的想法轉變為一種現實。另一方面,電視節目也在影響著觀眾的行為,這就導致電視節目內容與觀眾的觀賞預期越來越趨向一致。從根本上說,這種影響與被影響,改變與被改變,從某種程度來看,都是在為觀眾服務。
觀眾與電視節目的距離不再遙遠。先進的媒介技術的應用使得觀眾與電視節目已經跨越了距離鴻溝。觀眾的觀賞行為和心理變化都能夠被先進的技術捕獲到,電視節目的生產也不再是導演或者編劇主導的產物,而成為觀眾共同參與編導的一個產品,每位觀眾的創意和想法都可能融入到這個電視產品當中。正是這種參與感和體驗度,讓觀眾的觀賞熱情大大提升,同時也為電視節目的口碑傳播積聚人氣。
觀眾與電視節目的無縫對接得益于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而不再是單一依靠收視率,滯后反應正在慢慢被消除,取而代之的是邊播邊拍的模式,劇情依據大多數觀眾群體的感受做出相應變化,這種新的模式深刻影響著觀眾的行為。觀眾的媒介素養深刻受到電視節目質量的影響。
目前,我國電視觀眾的媒介素養與媒體之間出現了對接縫隙,“知識鴻溝”“數字鴻溝”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電視節目的受眾到達率。因此,從促進媒體和受眾共同發展這兩個維度對“提升觀眾的電視媒體素養”進行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基于觀賞習慣設置互動內容,滿足觀眾的心理預期。媒介素養的養成除與自己的生活環境、受教育程度和個人生活習慣有關外,還受到后天環境的影響。根據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一年級》校園紀實節目引發觀眾對自我少年時代和學習生涯的思考和評介,這種潛移默化的“議程設置”正在成為電視節目塑造觀眾媒介素養的無形力量,而觀眾的觀賞習慣也恰好契合這種呈現和接受方式,兩者在動機和目的上是趨于一致的。
在虛擬世界很容易實現剔除掉一切瑕疵的完美主義,人人都渴望這樣的理想世界。但觀眾活在現實當中,只能渴望距離理想越來越近,觀眾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虛擬世界找到夢想中的那個自己,在現實中朝著夢想的方向去努力。而電視節目與觀眾的關系就在于此,幫助、引導、激發觀眾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改變。《一年級》校園紀實節目表現真實情感和動人場景,就是利用了觀眾的“情感”因素做文章,讓觀眾在感動、觸動和震動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而節目組導演更高明之處不只是傳統的“感情大戲”,而是夾雜著“我推故我在”的元素,觀眾的參與感立刻飆升,不斷設置懸念,讓觀眾在好奇和想象中“吊胃口”,而后結合一波又一波的故事情節推進,悄然推動觀眾繼續觀看。
加入真情實感,拉近觀眾與電視節目的距離。校園紀實節目《一年級》主打兩個看點:寄宿和考試。這兩個話題的選取,包括每個鏡頭的拍攝,都囊括在導演的精心設計當中,如何一步步去引導觀眾,并讓觀眾在愉悅的享受之中朝著電視節目有意引導的方面去改變。這個過程并非刻意去做些什么,而是在觀賞中不知不覺的一種自我矯正行為。這種改變的動力來源是電視節目暗含的一些心理設計對觀眾的激勵,讓觀眾在與電視節目形象對比反差中對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并按照電視節目所呈現的那樣要求自己嚴格完成。
借勢大數據精確捕捉觀眾的“一舉一動”。大數據技術被應用到電視節目全過程已不是什么新聞,但大數據對每位觀眾的精準分析卻不多見。通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精準鎖住觀賞人群,能夠根據觀賞人群采取更有針對性的互動策略。通過后臺數據研究發現,觀眾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新鮮出爐的“熊孩子”身上,一個個小主角鮮明的個性構成了觀眾的主要看點,并通過不斷強化電視節目的“笑點和淚點”繼續加強。最后,通過講述孩子的種種成長過程,來吸引觀眾。這也恰巧是《一年級》的節目創新點,讓觀眾捧腹大笑的同時也令他們回味無窮。
大數據技術在電視節目中的應用已經成為很多媒體收視率的考察標準,因為這項技術更能夠較為準確捕捉到觀眾的觀賞感受和評價,并及時對電視節目做出調整和補充,以便于觀眾隨時調整自己的行為。通過大數據判斷來調整電視節目,能夠實現電視媒體對觀眾行為的持續引導和影響,最終有效影響觀眾的收視行為和現實行動。反過來講,觀眾的觀賞感受也迫使電視節目不斷做出調整和變化。總體上來講,電視節目是對主流價值觀念的宣揚與傳播,在履行娛樂、教育、傳播功能的同時,會潛在地影響著現實生活中人們的一舉一動,通過電視節目傳播出來的標準,電視觀眾的素養會逐漸提升,這是電視節目的一大使命,也是在電視節目與觀眾互動中必然發揮的作用的顯現。
觀眾與電視節目的積極互動不僅能夠為節目的播出創造良好的氛圍,還能進一步提升了觀眾媒介素養和電視節目質量。在節目的錄制過程、播出環節和事后反饋中觀眾都是評判電視節目質量好壞最有發言權的人。觀眾的反饋和評價也成為后續電視節目制作的重要參考標準。
電視節目以弘揚主旋律和褒揚真善美為宣傳基調,觀眾習慣于把電視畫面呈現的場景作為現實行事的標準,這也是電視節目虛擬環境的魅力所在,讓觀眾自主產生一種判斷,而不是靠外在壓力和制度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