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 薇
當下,電視專題節目的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品牌節目已經成為電視臺搶占發展空間的重要資源。筆者結合《生財有道》的實踐,分析在電視專題節目品牌構建的過程中,優秀主持人的重要性,以及主持人在專題節目的品牌構建中,如何成為一個品牌節目的標志。
《說文》對“器”是這樣解釋的:器,皿也。筆者對“器”的理解就是載體、平臺。對于電視專題節目而言,一個高端的平臺是其創建品牌的重要基礎。
按照中國電視專題節目界定的分類來看,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的《生財有道》節目屬于對象型、紀實型、服務型的專題節目。《生財有道》自2009年開播以來,其收視率一直穩居財經頻道全頻道收視率前列。據索福瑞最新數據統計,2014年,第三季度《生財有道》的收視率比2013年同期提高了100%。
《生財有道》節目的播出時間為周一到周五每晚18:52分。眾所周知,這個時間段不屬于黃金時間,可是其卻有著如此穩定的收視成績,不能不說是《生財有道》節目的幸運。幸運在《生財有道》節目出身“豪門”,借助了一個高起點的“器”——必須承認,有國家級媒體的“器”即中央電視臺所承載,又在財經頻道這樣一個專業的平臺播出,《生財有道》節目本身就有著先天的優勢。觀眾承認國家級電視臺的權威性,也認可財經頻道的專業性,這都是《生財有道》節目收視一直居高的潛在因素。《生財有道》的前身《為您服務》節目多年來培養的忠實觀眾,也是可發展的收視人群。當然,一個節目靠“借光”贏得成功只能是曇花一現,能否長久發展最終還是要靠內容和細節取勝。5年的收視成績可以證明,《生財有道》節目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東都是被受眾廣泛認可的。
《生財有道》節目早期的定位盡管是服務“三農”的節目,但區別于其他農村類節目,《生財有道》節目在理念和內容上都致力于引領受眾的認知,使節目更具前瞻性,同時本身又非常“接地氣”,講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講“草根”英雄奮斗創富的勵志故事。正是這種讓人夠得到的節目定位,獲得了更多受眾的喜愛,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其政治導向價值、社會認知價值、影像記錄價值、藝術審美價值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塑造人、鼓舞人、武裝人、引導人” 這四項電視媒體的基本功能方面,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術,是我們做好一件事情所使用的方式方法、技術手段。有了優質的載體,我們還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否則難以匹配。
戰地記者羅伯特·卡帕說過:“如果你拍的照片不夠好,說明你距離新聞現場還不夠近。”套用這句話,《生財有道》節目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這個節目和生活走得近,有時候甚至是“零距離”接觸。讓電視專題節目和生活以及主人公拉近距離的關鍵是節目主持人。《生財有道》節目主持人帶著發現的眼睛貫穿于節目始終,引領觀眾走進主人公的生活,走進和主人公同生存的動物、植物和大自然。能駕馭好節目的主持人,一定是深刻融入節目中的主持人。考驗的是主持人過硬的專業素質,必須“術業有專攻”。
“Two-shot”的運用。《生財有道》之所以吸引眼球,和主持人大量調度使用“Two-shot”手段即兩人鏡頭不無關系。《生財有道》節目因為是服務“三農”的節目,所以選題偏重于特種養殖、種植。主持人在節目中很多時候是和動物、植物在一起,經常會置身于它們當中。如何利用這樣的畫面更好地和觀眾交流,使觀眾也能身臨其境呢?調度使用“Twoshot”也就是二人鏡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作為《生財有道》的主持人,筆者經常有機會把剛剛出生的小老虎、小香豬、小湖羊抱在懷里,把剛剛破殼而出的小蛇、小鱷魚、小甲魚、小雞、小鴨、小鴿子捧在手心里。這些動物長大以后有的會很兇猛強悍,但初生的它們是那么弱小,那么柔軟,那么無助,它們帶著體溫的身體會激發筆者無限的母愛,促使筆者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真實的體會和特有的表達方式去向觀眾傾訴。比如,有時畫面中只有動物寶寶和主持人,這是一種二人關系,主持人可以描述此時此刻所體會到的動物寶寶的氣味、觸覺、特性,這種時候根本不用事先背詞,所表達的語言都是有感而發的,會不由自主地把觀眾拉進來,和動物寶寶一起形成一個可交流的三角畫面關系。這種視角關系的溝通表達會讓觀眾產生現場感,更容易理解和想象主持人所在的環境,也能在很大程度上真切感受現場的氛圍。當主持人和動物在同一個畫面中時,主持人就是鮮活的參照物,觀眾對動物的體型和大小一目了然。這時主持人的表達不做作、不夸張,完全是自然流露,這就是觀眾期待的現場直播般的真實。因為是貼近生活、貼近自然、貼近人性的,所以此時畫面表達的內容就都是真實而富有美感的,主持人的權威性隨之樹立起來,其人格魅力也會得以凸顯。
主持人這種真聽真看真感覺,同時語言跟著思維走,對攝像機真實表達的模式也借鑒了專業上稱為“Two-shot”的手段。“Two”不僅是指主持人和采訪對象,也包括主持人所接近的動物。在講述養殖戶的生活時,如果主持人只憑借語言表達,往往會游離在節目之外,充其量是一個旁觀者。可是當主持人數九寒天和主人公同樣埋在冰冷的灘涂里捕捉跳跳魚時,當主持人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穿著密不透氣的橡膠褲和養殖戶一起在齊胸深的養殖塘里捕捉黃鱔、泥鰍時,主持人才能深入到主人公的生存空間,親身感受養殖戶的生活狀態,才能深刻理解創業之艱辛。這時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才會超越旁觀者的心態,靠參與和實踐后的親身體會去展示和表達的內容才能傳遞出真實的思想,摘掉主持人“傳聲筒”的帽子,成為真正有思想有態度的合格的主持人。
大美藏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中“采訪”出來的真實。今年1月,筆者在成都拍攝《蟲蟲特工隊——鼠人和鼠的戰爭》,主人公侯祖仁是成都小有名氣的滅鼠大王,在狡猾刁鉆的老鼠面前他傲氣十足、自信滿滿;可是一面對鏡頭就不知所措,基本上是處于被動“表演”狀態,不停地問“接下來我要做什么”。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拍攝他在街上正常行走的空鏡,他就十分緊張了,僵硬地倒著小碎步,還不時左看看右看看,這樣的感覺肯定不是他平時的狀態。筆者問他是什么支撐著他在滅鼠這件事上一路走下來小有成就?他開始背事先準備好的詞:“為了城市的潔凈,為了消滅四害……”一聽就是空話套話。原本憨厚實在的侯祖仁怎么一面對攝像機就完全變了一個人呢?如何才能讓他表達出內心的真實想法呢?成都的冬天冷到了骨髓里,在室外拍攝了一整天,緊張加上寒冷,個子將近一米八五的侯祖仁縮著身體,看上去一下子矮了好多。當時,天色已不早,節目組決定暫時停機先去吃飯,一起去吃能辣出汗的四川火鍋。身子一暖和再加上幾杯小酒下肚,侯祖仁終于松弛了下來,話開始多了起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筆者此時又問了他同樣的問題:老鼠那么狡猾,你怎么就能找到捕捉老鼠的訣竅呢?于是就有了侯祖仁成為”滅鼠大王“的精彩故事:“誰也沒想到我能有今天的成績,上大學時我學業平平就從沒人注意過我,但是我的長處就是有理想而且膽兒大、敢想敢干。為了追我女朋友,我在老岳父面前夸下海口,一年給媳婦兒買車,三年買房,絕不會讓我媳婦兒吃苦。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我不能讓我岳父看不起我,作為男子漢更不能食言。于是我就拼命努力,調動了我的一切潛能一下子脫穎而出才有了今天,當初我對我媳婦兒和老岳父的所有承諾都一一實現了,現在我在家里的形象可高大啦……”侯祖仁以攔都攔不住的氣勢一口氣說出了心里話,雖然沒有什么豪言壯語,但是讓觀眾看到了一個真實的侯祖仁。
2014年12月,節目組在云南大理拍攝《魚鷹喚我去戰斗》,需要采訪“魚鷹馴化王子”楊玉藩。楊玉藩是白族,突然讓他講普通話真是難為他了,采訪時難免磕磕巴巴,采訪效果不盡如人意。在拍攝背景素材時,我得知楊玉藩喜歡喝茶,就和他邊喝邊聊。喝著茶,楊玉藩突然就放松了,語言也一下子就順暢多了,他的創業生財之道就是在他喝茶時說出來的,他說:“人呀,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不能原地踏步,就像吃飯一樣,不僅要能吃上飯,還要吃飽,最重要的是要吃好,干事情才能越走越好。”楊玉藩的這番話既實在又有道理,展現在節目中也會非常吸引人。
今年1月,筆者在河南新鄉的延津縣拍攝《比狐貍還精明的人》時,采訪狐貍養殖戶劉太軍十分不順利,劉太軍因為緊張,說出的話不是答非所問就是詞不達意,于是筆者靈機一動改用河南話和劉太軍交流,隨后的交流很快順暢起來。可以說,特定情況下,方言的溝通交流對節目的順利拍攝有很大作用。
5年來,筆者采訪過將近200位致富能人,每個人的創業經歷都十分感人,但是碰到不怵鏡頭的當事人并不容易,面對攝像機時類似侯祖仁、楊玉藩、劉太軍這樣緊張失常的現象十分普遍,必須讓采訪對象松弛下來才能得到他們精彩的故事,而每個人松弛下來的方法不盡相同。打破采訪僵局、化解溝通尷尬是合格主持人必備的技能。這就要求主持人首先投入其中,不浮躁,熟悉對方資料,認真觀察生活,盡量讀懂當事人。優秀主持人具有超強的和陌生人溝通的能力,不管對方是什么行業什么職務都能在姿態上找平,不卑不亢,熱情自然,拿捏準確。對待樸實的農民朋友,主持人的姿態要放低,心態要平和,言談舉止都不能讓對方產生距離感,要和對方成為朋友,當對方解除戒備進入最自然的狀態時悄悄地在對話中植入需要的采訪問題。
道可道,非常道。道亦分大小。大道乃規律、理論,小道即為主持人的修養之道。“人和”乃大道。
作為一檔專題節目,《生財有道》與那些播出一二十年,已經成為觀眾生活一部分的專題電視節目相比,需要努力的路還很長。若想打造一個具有長期效應的品牌節目,作為專題節目靈魂的主持人的自身修煉是首要之務。“主持人有意思,內容有趣,節目好看”,這就是贏得觀眾和收視率的關鍵,就是“觀眾緣”也就是“人和”。對于一個節目來說,“人和”乃“大道”。有社會責任感、有觀點、有文化積淀的節目才能真正做到“傳道”。
專題節目的主持人必須到現場成為深度介入節目的出鏡記者才有意義,必須摒棄那種只傳音而不傳道的主持形式。主持人前期介入節目,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的同時,還可以融入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在主持節目的過程中可以在節目主題的基礎上予以升華和深入。主持人在節目中閃現出的智慧,對人生哲學的領悟,將成為節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甚至是點睛之筆、靈魂所在。這樣的專題節目主持人,方為深悟電視專題節目之道的優秀主持人,也將是學者型主持人的后備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