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慶
(沈丘縣畜牧工作站,河南 沈丘 466300)
槐山羊良種繁育技術推廣應用
王擁慶
(沈丘縣畜牧工作站,河南 沈丘466300)
槐山羊俗稱槐皮山羊,又名黃淮山羊,1982年1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畜禽資源考察團通過到周口市實地考察,將該畜種正式定名為“槐山羊”,槐山羊首次被正式列入《河南省地方優良畜禽品種志》,確定為地方優良品種。2009年11月河南省畜牧局第6號公告,確定為河南省畜禽資源保護品種。槐山羊以適應性較強、皮質好、肉質細嫩、膻味少、繁殖率高等特點聞名于世。自2011年6月以來,在華中農業大學動物科學院有關專家指導下,沈丘縣畜牧局制定了槐山羊良種繁育技術方案。
依托沈丘縣域內二個省級槐山羊原種場,通過種群的橫交固定,培育新的槐山羊品種。
2.1選育方向
被毛短,有絲光,絨毛少,白色;小型體格、體軀呈楔形或長方形;背腰直,深而寬,肋骨開張良好,中軀呈圓桶形;公羊前軀高于后軀;母羊后軀高于前軀,乳房發育良好;骨骼細而結實、肌肉發育適中;耳朵窄、短、挺直,頭型大小適中,額寬嘴尖,鼻梁平直,面部微凹,成年羊頜下有髯;分有角和無角兩類,有角者羊角纖細,多呈“倒八字”形;四肢端正,后肢發達;蹄質堅硬結實,呈蠟黃色;尾短、粗而上翹,呈三角形。
2.2評定指標
采取綜合指數評定方法,以個體性能測定和后裔測定為主,同胞測定和系譜選擇為輔,綜合利用多種資料。
2.3個體性能測定
堅持每年春末(或羔羊斷奶前)和秋初(或母羊配種前)進行2次個體性能測定。羔羊和育成母羊的選淘率分別確定為10%和25%,在具體選淘時,應遵循如下建議。
選擇符合品種特征、性能表現突出的公母羊留種。選擇裘皮型種羊留種。選擇體質量大、生長發育快的后備羔羊留種。選擇能四季發情、容易配種、胎產羔數多的母羊及其后代。選擇初情早、配種早而又產多羔的母羊及其后代。選擇斷奶體質量大的多胞胎公母羊及其后代。選擇睪丸大、發育好的公羊及其后代。
2.4后裔測定
后裔測定方法選用母女對比法和同齡后代對比法以便準確地確定種公羊的種用價值。
2.4.1母女對比法根據父母雙親對后代遺傳貢獻各占一半的基本原理,對比說明種公羊的種用價值。
2.4.2同齡后代對比法根據同齡同期女兒后代的表現,用性能平均差值對比說明種公羊的種用價值。但應盡量把測定公羊的全部女兒均勻分配到不同的羊群中,環境條件力求一致。
選配計劃一般應在分娩或哺乳結束后,下次配種季節到來前擬訂完畢。
3.1配種方法
根據槐山羊的特點,種羊場配種方法采用人工輔助交配法,即根據公母羊的個性性能表現確定配種計劃,進行適時配種。
3.2選配原則
參與配種的種羊品質必須好,個體選配的種公羊必須符合特級標準。不允許有相同或相反缺陷的種羊選配。及時總結選配結果,不斷修正和完善配種計劃。慎重使用近親交配。
制定三級繁育體系,即種羊場設立核心群和繁育群,社會上選擇建立生產群,通過統一選育方案形成合作育種模式。
4.1核心群
核心群只有最優秀的種羊才能進入這一群,它們要有盡可能多的優點,同時應健康無病。如果它們經后裔測定證明育種價值較高,則育種工作將更有保證,核心群所生產的幼畜,質量是較有保證的,是補充全群的主要來源。全部種羊都應定期進行全面鑒定,采用品系繁育,特別要著重培育新的更高產的品系,逐步培育高繁殖力。
4.2繁育群
繁殖場其任務在于大量繁殖種羊,特別是母羊,以滿足商品場等單位對種羊的需要。進行純繁,以提供純種種羊;一般避免近交,并經常進行血緣更新。母羊雖然也可以在場內自行更新一部分,但大多應從育種場或上一級繁殖場獲得。公羊一般不利用本場繁殖的后代來更新,而應全部從育種場選調。
4.3生產群
商品場其任務在于最經濟地生產最大量的優質羊產品。從繁殖場獲得母羊,并利用配種站的公羊交配,生產優質商品羊。
1.2.1 超聲造影 選擇飛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配有實時灰階諧波超聲造影軟件,探頭頻率2~5 MHz,超聲造影劑為SonoVue。常規灰階超聲觀察患者的肝內病灶情況,記錄其大小、個數、回聲、邊界等。經肘靜脈團住SonoVue溶液2~4 ml,尾隨快速注入5 ml 0.9%氯化鈉溶液。在動脈期(0~40 s)、門脈期(41~120 S)及延遲期(>120 S)觀察病灶的表現及特征等。兩次間隔時間>15 min,每次持續造影至少觀察5 min。如需重復造影。
上述三種性質的種羊場是相互有機聯系的,因而形成整體的繁育體系。如上所述,它們的種羊是依次移動的,各級場的任務雖然不同,但目標是一致的,育種場和繁殖場都是為提高商品場的生產率而努力的。實際上商品場中羊群的性能,就是鑒定育種場和繁殖場種羊優劣的良好依據,也是評定其選育效果的標準。
5.1整群
整群就是整理羊群,調整羊群內各類個體間比例,促使羊群內部各個體間的品種、性別、年齡、血統等有合理的結構,便于組織飼養管理和選育繁殖等工作,提高生產率。
5.1.1清查羊群逐頭清查羊群,并對各種記錄進行核對和補缺。如過去沒有記錄,則立即籌建檔案,并按育種計劃規定的方法和標準評定其等級。
5.1.2調整羊群分布基本母羊集中在一起,而后備羔羊及鑒定母羊則暫按年齡編排,按生產流程安排,以減少轉群時的工作量。后備種羊應給予最優的位置和條件,公羊也應優待。
5.1.3逐步調整羊群結構為了避免被迫近交,每個核心育種群應有兩個以上的品族及其相應的公羊數。
5.2建立檔案制度
5.2.1槐山羊的個體標識個體標示是對羊群管理的首要步驟。個體標識有耳標、液氮烙號、條形碼、電子識別標志等,常用的主要是耳標識牌。標識牌數字采取15位標識系統。即:2位品種+1位性別+12位順序號。12位順序號由12位阿拉伯數碼,分4部分組成,即前兩位是省、區代碼,后4位是羊場編號,后2位是出生年份,最后4位是年內順序號。
5.2.2常用的記錄
5.2.2.1配種記錄主要記錄公母羊個體標識號、品種、年齡、配種日期以及交配的方式等,并推算出預產期。配種記錄以情期為單位記錄較好。
5.2.2.2分娩記錄除記錄公母羊的個體標識號、品種、年齡、胎次、分娩日期、懷孕期等外,主要記錄全部后代的個體標識號、性別、斷乳日期、哺乳期生長發育和死亡情況以及毛色等外形特征。如寄養則應注明從哪頭母畜轉移給哪頭母畜代哺。在單胎家畜中它可以與配種記錄合并。
5.2.2.3生長發育記錄留作種用的后備種羊應定期稱重和測量。指出生體質量、斷奶體質量、6月齡體質量、周歲體質量、18月齡體質量、24月齡體質量、日增重及各年齡階段的體尺性狀,如體高、體長、胸圍。
5.2.2.4生產記錄包括常用的種羊引進記錄、飼料購進及使用記錄、獸藥購進及使用記錄、消毒記錄、免疫記錄、繁殖記錄、疫病監測記錄、疫病治療記錄、銷售記錄、病死羊無害化處理記錄等。
5.2.2.5種羊卡片這是每頭種羊的總結材料,除記載其個體標識號、出生日期、出生地點、性別、品種外,一般還包括三代簡易系譜、本身各時期的生長發育、各胎的繁殖性能和生產性能、體質外形特征以及各種鑒定成績等材料。它是根據上述各種原始資料經過整理統計后填寫的。種羊卡片一般在母羊初次分娩時建立,公羊在后備公羊轉為正式種羊時建立,出場時應隨帶副本。
檔案材料必須準確,因此應及時記載,并加以核對,避免遺漏和誤寫。
5.3更新畜群
及時合理的更新畜群,是不斷提高羊群質量和保持羊群結構的必要條件。羊群必須每年更新,為了加強選育,還需將羊群中育種價值較低的個體淘汰,這些名額都應及時加以補充。羊群更新率保持在20%~30%。每淘汰一頭基本種羊,補充3~4頭后備羔羊。
種公羊的更新要特別注意,最好用已通過后裔測定的同系個體來取代。在只有一二頭公羊的小型羊群中,不留其子女,而引入和原來羊群沒有多大親緣關系的同系優秀個體。
在擴大羊群時,要強調新選留的后備羔羊必須合乎育種要求。此外,在擴群時還應注意建立新的品系或品族,以加強羊群結構。不論在更新或擴群時,都要照顧各種年齡、性別種羊所占的百分比,以及它們相互間的血緣關系。設法使羊群保持合理的結構,根據分娩計劃、選留計劃等擬訂羊群周轉計劃。
槐山羊良種繁育工作不是孤立的,它與許多事物有密切關系。第一,飼料是育種工作最主要的物質基礎。沒有穩定而足夠的飼料,就保證不了種羊合理的營養,即使是良種也會退化。對飼料原料要定期化驗分析,防止出現偽劣品。注意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的添加。第二,種羊場內的圈舍、運動場、光照、飲水和衛生等管理條件要保持相對穩定。第三,種羊場應具備相應的測定設備和用具∶如背膘測定儀、各種卡尺等,并指定經過培訓并達到合格條件的技術人員專門負責測定和記錄數據。第四,種羊群必須由技術熟練的工人進行飼養,并有具備基本育種知識和飼養管理經驗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
結合本場的具體情況,建立健全消毒制度、免疫程序和疫病的檢測制度,選擇注射疫苗的種類,并注意產地與質量。特別要注意種羊調運時的檢疫。育種場一般只出不進,若需引進種羊,必須經過嚴格的隔離檢疫。開展羊群重大動物疫病檢測凈化,重點是口蹄疫、布氏桿菌病、結核病的凈化。定期開展免疫接種,主要是小反芻獸疫、口蹄疫及羊痘病等疫病的免疫接種。
S827
B
1004-5090(2015)02-0010-03
201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