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濃(湖南農業大學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湖南武陵特困區體育生態教育現狀研究
□黎玉濃(湖南農業大學湖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51)
體育教學作為教育活動最基本的形式,是教育生態系統中“學生-教師-環境”為主要構成要素的最基本的動態開放系統,體育教育的生態問題成為人們重視和研究的新領域。對體育生態教育進行研究,以此來指導特困區體育教育的發展,是我國體育教育研究者的重要任務。但是,相對于湘西特困區體育教育的發展來說,其生態意識較為落后,體育生態教育水平還相當薄弱。確切地說,目前關于湘西特困區體育生態教育的研究基本上還是空白。為此,我采用生態教育對象層次化及多樣化等方式,對湘西特困區體育教育的發展規路徑進行研究,以期為湘西特困區的體育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生態學武陵特困區體育教育
貧困地區由于特殊的自然、經濟、社會因素和發展歷史,其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非持續發展的矛盾非常突出,集中表現為人口增長速度快,人力素質偏低;自然條件惡劣,自然災害頻繁;生態環境惡化;經濟發展水平低,社會文化落后等。從系統科學的角度看,貧困地區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三大子系統對可持續發展的制約不是孤立地進行,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形成貧困地區特有的PPE怪圈,即貧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環境(Environment)之間的惡性循環:貧困導致人口快速增長和生態環境破壞;人口增加又加劇貧困并使生態環境趨于惡化;脆弱的生態環境使貧困變本加厲。從本質上講,PPE怪圈既是貧困地區致貧的深層次原因,又是制約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障礙。因此,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從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制約因素入手,緊緊抓住人口,生態環境,經濟社會非良性循環這條主線,充分體現人口、生態環境、經濟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因果關系。具體思路為:首先找出干擾貧困地區內部各子系統、致使它們發生逆轉的壓力因素;其次,分析系統中哪些主導因素或子系統在外界的強烈干擾下,無法保持自身的穩定,從而引起整個系統的功能與結構退化;再次分析這些主導因素或子系統以及整個系統目前處于什么樣的狀態和水平;最后分析系統內部或外部對目前壓力或狀態的響應,以及可能采取的響應,以期解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問題。這一模型不僅反映了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應包括的幾個子系統,即人口子系統、資源數量與利用子系統、生態環境子系統、經濟與社會發展子系統,而且還反映了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因果邏輯關系,與我國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制約與現狀高度吻合。
2.1、構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1)指導思想不同的區域(尤其是不同質的區域,如貧困地區與非貧困地區),具有不同的制約因素與現狀特征,因此,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目標各不相同。貧困地區作為一種特殊的區域,可持續發展有其特定的內涵,在構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時必須予以充分考慮。構建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指導思想是:消除貧困是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最基本的內容與重要目標。對于貧困地區而言,可持續發展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迅速有效地緩貧困,并逐步消除貧困。消除貧困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只有當經濟增長率達到并保持一定的水平,才有可能去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治理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力資本積累;同時,消除貧困又必須在貧困地區人口、資源、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基礎上進行,其中以人口的嚴格控制、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永續利用為重要前提。強調滿足貧困地區人口的基本需要。滿足貧困地區人口的基本需要是貧困地區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前提,也是社會公正性的最基本的體現。體現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是以人為本的發展,對于貧困地區而言,一方面應強調嚴格控制人口數量,盡力減少人口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壓力;另一方面應著力提高人口質量,增強人力資本積累,充分發揮貧困地區人口的自身潛力與活力,并逐步形成貧困地區自我積累,自我發展的機制,實現人口與社會其他因素的相互適應與協調發展。注意維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環境與資源是決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性因素。由于貧困地區自然條件惡劣,資源富集而開發效益低下,這就要求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貧困地區的資源開發必須在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進行,這樣才能維護資源的生產能力,保持生態條件,防止各種生態因子的退化,從而實現資源的永續利用、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2、基本原則
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的構建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科學性原則。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的選擇和設計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理論、貧困地區開發論、生態環境理論以及統計學理論為依據。指標體系的設計要能較客觀地反映系統面臨的各種壓力、所處的狀態以及作出的響應,并最終能較好地度量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的程度。層次性原則: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巨型系統,可分解為若干子系統,子系統再分解為若干個指標。實用性原則:貧困地區可持續發展指標涉及面廣、內容多,但不能包羅萬象,設計指標應充分考慮指標的量化與數據的可獲得性、可靠性和科學性。適用性原則。貧困地區作為一種特殊的區域,有著特殊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要素特征以及固有的發展歷史與形成機制。因此,可持續發展有其特有的因素、內涵和目標,設置指標時,必須充分考慮到貧困地區的特殊性,使指標體系具有較強的適用性。
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密切相關,新時期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但貧困山區的教育事業遠遠落伍。貧困山區教育基礎差、教學條件差、師資配備差的現狀使其教育水平難于攀升,也限制了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發展貧困地區教育,推進教育公平,黨和政府作了巨大努力,但仍需加大教育投入;改革和健全農村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政府主管部門應把握好機會平等和社會救助原則,加大對貧困山區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強有力的教育管理和監督機制;采取多種形式培養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到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涉及到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為核心內容的國家建設的整體。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偉大歷史進程中,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的發展與其息息相關。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快速健康的發展,國家的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也使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實現,并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是,教育發展中仍存在著種種問題,由于我國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城鄉間和學校間的教育發展水平有著較大的差距,不同群體受教育機會不均等的現象比較突出。貧困山區教育的落伍更一直令人堪憂,曾見諸報端的河北省曲陽縣被拐女郜艷敏多年從教經歷就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貧困山區教育的現狀和窘迫處境,及其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密切關系。目前,我國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教育發展的區域性特征突出,東西部之間、城鄉之間教育資源分布和受教育機會差異很大,屢禁不止的高考移民和中學擇校風就是一種表征。而貧困山區的教育狀況就更不可同日而語,教育基礎差、教學條件差、教師配備差使其教育水平滯后。
[1]毛振明等著.學校課外體育改革新視野[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5.
[2]劉經緯,趙曉丹.對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模式與途徑研究[J].教育探索,2006,(12).
[3]余志健.生態文明與生態文明教育[J].教育探索,2007,(03).
[4]余謀昌.環境教育與生態文明[J].環境教育,2008,(03).
[5]丁貞權,丁忠甫.試論生態文明教育[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9,(07).
主持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生態學視閾下武陵特困區體育教育發展路徑研究(立項編號XJK014BTW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