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資學院,北京 101149)
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當今的供應鏈中存在著很多不確定因素,如供需不確定、生產的不確定性及環境的不確定等;在這些不確定因素中,顧客需求不確定對供應鏈協作的影響最為突出。不確定需求對制造企業供應鏈的有效運作產生很大的阻礙作用:不確定需求的存在使制造企業和零售商都增加了產品庫存或造成產品庫存不足;同時,過度放大的需求變化使得企業生產計劃變化加劇,導致額外成本支出的增加;不真實的需求信息導致市場上某一行業熱門產品的盲目投資和重復建設,使消費者的實際需求得不到滿足。如果一個企業不能正確應對顧客的不確定性需求,就會導致客戶滿意度的降低,給企業的庫存帶來一定的損失,使企業面臨很大的庫存風險,如產品積壓造成產品報廢、產品短缺造成客戶丟失等。如廣東省順德地區是全國的機電產品生產重鎮。2014年順德地區機電產品出口總值115.5億美元,創歷史新高。但是,伴隨著出口量的增加,針對這些產品的國外投訴及退貨也不斷上升。據統計從2012年至2014年,國外投訴及退貨率每年增長幅度超過10%,而且有繼續上升的趨勢。而企業在進行生產時,顧客的不確定需求會給企業決策帶來很大的困難。
因此,對企業的庫存進行有效的管理,能使企業或是供應鏈減少庫存成本、增加利潤,并提高顧客滿意度,提高企業的市場份額,提升企業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法(FMEA)是識別、分析和排序潛在失效的一種工具,它強調事前預防,用來預測和消除系統中潛在的失效模式以防其發生,從而保證最初設計的可靠性。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可以用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法對風險進行評估,以及確定需要采取糾正措施的失效模式和風險因素。結合供應鏈管理最基本的目標:以最低的成本向顧客提供滿意的物流服務,即在合適的時間,將正確的產品以合適的價格和質量通過合適的方式按照指定的時間和地點送達到正確的客戶手中,所以在不確定需求下,通過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法分析出庫存風險主要來源于以下幾方面:
(1)顧客對產品樣式的不確定。主要原因是顧客群體對產品樣式需求的改變,即顧客群體行為造成了顧客對產品樣式需求的不確定性,這里的樣式包括顏色、產品外觀、產品功能等。顧客對產品樣式的不確定會給企業帶來缺貨風險與退貨風險。
(2)顧客對產品數量的不確定。顧客對產品的需求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在某一時間段,需求增大;在另一時間段,需求減少或者不變。企業為滿足顧客的需求,生產的產品會過高或過低,從而造成缺貨風險和庫存積壓風險。
(3)顧客對產品質量的不確定。顧客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也是不斷變化的,但總趨勢是在不斷地提高,對于高質量的要求,當企業不能及時獲得這一信息時,即使企業能夠提供不能滿足顧客高質量要求的產品,也會給企業帶來退貨風險;而當企業不能為顧客提供顧客高質量要求的產品時,則會發生缺貨風險。
(4)顧客對產品可獲得性的不確定。產品的可獲得性是指當顧客需要產品時,企業能滿足顧客需求的能力。顧客對產品的可獲得性有時會有比較嚴格的要求,即當產品沒有及時或在規定的時間內送達到顧客手中時,顧客會要求退貨或者直接拒絕收貨;或者當產品在規定的時間外(超前或者超后),顧客也會接受產品,這些都會給企業的庫存造成很大的影響。由于企業不一定能夠為顧客提供產品或者有能力提供但是沒有在顧客要求的范圍內提供,所以這種不確定性會給企業帶來缺貨風險和退貨風險。
(5)顧客對產品價格的不確定。顧客對產品的生命周期與企業對生產產品的生命周期是不同步的,產品的價格在投入、成長、成熟和衰退階段是不同的,而這正是由顧客主導的,因此,在產品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企業需要根據顧客對產品的價格要求來持有庫存。由于在不同階段顧客對產品價格的不確定性,企業會出現缺貨與退貨風險。
(6)顧客對產品需求時間和地點的不確定。隨著生活節奏的不斷變化,顧客會要求能夠在更靈活的時間和地點獲得產品,所以,企業不僅需要在已有的市場范圍內保證不發生缺貨以及保持高的顧客服務水平,也應該在潛在的市場保持一定的庫存水平,從而不致于影響到企業的品牌形象。這種不確定性會給企業帶來缺貨風險和退貨風險。
(7)顧客對產品需求服務方式的不確定。顧客對服務方式的不確定會隨著對產品的需求時間與地點而變化,主要包括產品的運輸方式、保管方式、包裝方式等的變化。因此,即使企業擁有產品,但是企業不能通過一定的物流服務方式將產品送達顧客手中,也會發生缺貨風險。
(8)顧客對產品購買方式的不確定。近年來,多種經營方式使得顧客購買產品有了更多的選擇,如電子商務、團購、實體折扣店、直銷等,顧客的這些購買方式影響著企業對庫存的持有與控制。即使企業在其他多種經營方式上擁有庫存,但是如果某一種方式出現缺貨,就給企業帶來缺貨風險;而當每一種經營方式所提供的產品都有可能不能滿足顧客的要求時,那么就不可避免的會給企業帶來退貨風險。
企業持有庫存過低造成缺貨時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有以下幾方面:
(1)如果產品頻繁的缺貨或者某個品牌的商品長時間缺貨,消費者對企業及其商品品牌的忠誠度會下降。
(2)對于制造企業來說,缺貨浪費了終端的陳列資源,損失潛在銷售機會。
(3)缺貨導致企業的銷售業績下降。
(4)缺貨過多導致顧客不信任企業,甚至懷疑該企業的商品經營實力。
(5)缺貨導致貨架空間的浪費。
而企業持有退貨庫存造成庫存積壓時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有以下幾方面:
(1)持有退貨庫存過高,占用大量企業資金,影響企業資金周轉,造成資金周轉困難。
(2)持有退貨庫存過高,如果管理不善,增加庫存成本。同時因存放時間過久可能會變質、短缺,造成不必要的財產損失。
(3)持有退貨庫存過高,不便于盤點,尤其是不可準確計量的原材料,不僅盤點數據誤差較大,同時也給盤點人員增加了一定的工作量。
庫存風險與供應鏈中其他風險同樣是難以預測的且會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做好庫存風險的預防工作,對庫存風險管理起著重要的作用。庫存風險不僅涉及到核心制造企業自身,還涉及供應商和零售商,以及供應鏈中其他的利益相關者,因此,為了更好的預防和管理供應鏈庫存風險,每個相關利益者都應當加強風險防范意識與緊密合作意識,共同協調供應鏈的運作,使得供應鏈能夠及時的應對風險。
通過失效模式與影響法對庫存風險的分析,針對不同的潛在風險因素,制造企業應當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以達到預防庫存風險的發生。
(1)篩選并定期監控現有供應商和潛在供應商。通過篩選,制造企業可以減少潛在的風險事件的節點數,然后優先采取預防措施和管理措施來減少風險的發生。
(2)增強可視性。運用先進的物流信息技術手段(條形碼、RFID等),對產品在分銷渠道中進行跟蹤,從而增強供應鏈庫存的可視性。
(3)建立早期預警和“意外”事件發現系統,以查出超出正常水平的關鍵風險事件和因素,然后制定和完善預防與應急計劃。
(4)建立完善的物流配送系統或者與第三方物流達成聯盟,以保證產品的及時送達。
(5)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統,做好隨時從信息倉庫獲取有關客戶需求的第一手資料,以及隨時與銷售商、供應商進行實時信息交流的準備。
通過失效模式與影響法對庫存風險的分析,針對不同的潛在風險因素,零售商應當努力配合制造企業,盡可能地做好以下工作,達到與制造企業的合理協調來預防庫存風險的發生。
(1)零售商時刻準備為制造企業提供及時與可靠的信息和物料的可見性,與供應鏈核心制造企業實現信息共享。
(2)完善后倉和企業內部物流管理。為避免流程上的瓶頸,零售商應該設計恰當的后倉和貨架,使得貨架能夠匹配單品數和后倉容量;嚴格布局后倉和規劃后倉容量,防止貨物存放無序,庫存數據不準確,空間的浪費,以及錯誤的補貨提示;設定關鍵績效指標以方便對商品缺貨進行管理,保證商品的在架率。
(3)在庫存管理方面,設置最小庫存量和最大庫存量。
(4)確定最佳訂貨量,在制造企業提供數量折扣和回購的前提下,合理變更和調節訂購量,以實現成本與效益最優化。
(5)整合配送運輸。運輸成本是最重要的物流成本之一,一般來說,運輸規模越大及需要運輸的距離越長,每單位的運輸成本就越低,這就需要有創新的規劃,把小批量的裝運聚集成集中的、具有較大批量的整合運輸。
庫存風險應急管理即庫存風險發生時的應急對策,主要指庫存風險發生后對供應鏈的應急協調問題。對于制造企業來說,供應鏈的應急協調主要是指與零售商之間的協調,但同時也包括與供應商之間的協調。一般基于各種供應鏈合同來對供應鏈進行協調。比如,制造商與供應商之間可以借助契約合同進行協調,合理的契約合同既可以督促供應商進行庫存風險防范,又可以促使供應商在庫存風險發生后盡快的提供生產產品所需的原材料恢復生產或者是回收顧客的退貨庫存。制造企業與零售商之間可以通過提供數量折扣合同進行協調,合理的數量折扣可以讓制造企業激勵零售商多訂購從而一方面降低制造企業的持有庫存又降低缺貨風險,同時還可以使制造企業實現利潤最大化。而這些供應鏈協調合同在庫存風險發生后需要及時進行相應調整。
國內外對庫存問題的研究從未間斷過,一些企業也從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庫存問題涉及到整條供應鏈,并由于供應鏈的某些特征,如多主體參與、跨空間、多環節等,使供應鏈企業持有的庫存容易受到來自供應鏈上各實體企業內部不利因素以及外部環境的影響,從而形成供應鏈風險。本文研究了不確定需求下制造企業為核心的供應鏈風險中庫存的風險問題,認為利用失效模式與影響分析能夠為供應鏈核心制造企業和零售商提供預防庫存風險(缺貨風險和退貨風險)的措施,以及找出造成庫存風險的顧客不確定因素風險源和相應的責任企業。通過將數量折扣策略與價格回購策略相結合,能夠給供應鏈帶來更多的利潤,同時也能激勵零售商多進行訂貨來與制造企業進行風險分擔,共享資源和利潤;也能使得制造企業與零售商達成長久的合作關系,共同應對供應鏈中的不確定。
[1]Christopher J Clarke,Suvir Varma.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the New Competitive Edge[J].Long Range Planning,1999,132(4).
[2]Roger Miller,Donald Lessar.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Risk in Large Engineering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1,19(9):437-443.
[3]計國君.不確定需求下有價差時再造回收模式研究[J].中國流通經濟,2009,(5).
[4]賈蔚,徐軍,孫曦宇.不確定需求下的庫存成本控制研究[J].商業研究,2008,(11):65.
[5]李浩,賴明勇,曹二保.供應鏈退貨政策模型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9,(19).
[6]李新軍,達慶利.隨機需求條件下產品退貨政策協調與優化[J].中國管理科學,2007,15(3).
[7]王凱興,郭嗣琮.模糊需求下的庫存風險及最優庫存決策[J].模糊系統與數學,2010,(2).
[8]王燕,劉永勝.供應鏈風險管理概述[J].物流技術,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