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王 雪
(1.東風醫療集團花果醫院 急診科,湖北 十堰 442000;2.湖北醫藥學院附屬人民醫院 皮膚科,湖北 十堰 442000)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植物中所含的光敏物通過空氣媒介、直接接觸或口服吸收后到達皮膚,經日光照射后引起的以光毒性反應為主要表現的皮膚病變[1]。本研究診治1 例由食用薺菜引起的日光性皮炎,報告如下。
女性患者,46 歲,公務員。顏面皮膚起紅疹伴瘙癢半天入院。入院前半天,患者面部皮膚突然出現紅疹伴瘙癢,輕微腫脹及滲出,無明顯灼痛,夜間瘙癢加重。既往體健,否認藥物過敏史及家族中相似疾病發作史。體格檢查:體溫36.7 ℃,血壓115/75 mmHg,脈搏74 次/min,呼吸18 次/min,系統檢查未見異常。專科情況:面部皮膚見對稱分布的水腫性紅斑,上見針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皰疹、水皰,滲出明顯,可見蜜黃色結痂,初步診斷濕疹。局部給予3%硼酸濕敷,靜脈輸注復方甘草酸苷80 mg/d,第2 天腫脹及滲出消退,紅斑顏色變暗。患者當然下午未采取防曬措施,于當晚面部皮膚再發水腫性紅斑,上見丘皰疹、水皰,雙眼瞼明顯腫脹,睜眼困難,滲出明顯。后轉入上級醫院皮膚科進一步診治。入院后詳細追問病史,患者入院前1 天在郊區游玩,曾食用薺菜,當時并無特殊感覺。入院后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心電圖、胸片均正常。考慮患者食用薺菜后經日曬,出現光敏性癥狀。修正診斷植物日光性皮炎。經調整治療:靜脈滴注甲基強的松龍30 mg,2 次/d,局部濕敷2次/d,冷療,2 次/d;口服依巴斯汀,羥氯喹,嚴格避光,5 d 后顏面部及雙眼瞼皮膚腫脹消退,丘疹、水皰消退,紅斑顏色變暗,局部有片狀色沉斑形成。甲基強的松龍逐漸減量至停用,患者癥狀緩解出院。
植物日光性皮炎是由于某些野菜含有光感物質,該光感物質通過各種途徑進入人體后到達皮膚,受到陽光照射后這些光感物質的化學成分發生改變,形成抗原,導致過敏反應[2]。植物日光性皮炎的發生與光敏性植物、長久日曬及患者體質三者關系密切[3],春夏季為該病的高發期,多發于中青年女性,有的家庭中存在類似癥狀的成員,個別患者可于次年復發。典型的臨床表現為進食某些光敏性植物后,經1 ~2 d 的日曬,在皮膚暴露部位,如顏面、頸部、雙側手背部的皮膚,出現對稱性分布的水腫性紅疹、瘀點、瘀斑,嚴重者局部形成水皰、血皰,甚至出現壞死等[4]。光感性植物包括傘形科(香菜、芹菜、茴香)、蕓香科(柑橘、檸檬、酸橙),菊科(野菊、黃花蒿)、桑科(無花果)、豆科(紫云英)、十字花科(野生油菜、芥菜)、藜科(灰菜、甜菜)和牧草(木耳、香菇),這些植物中含有的呋喃香豆素是最常見和最重要的光敏物,在UVA 的照射下,呋喃雙香豆素與DNA 共價結合,使DNA 發生單向內收和嘧啶堿基的鏈間雙向交聯,前者導致基因突變、細胞死亡,后者放大這種效應,促使表皮細胞嚴重受損[5]。
依據本例患者的發病時間、發病前有食用光敏植物史以及光曝露史,結合典型的發病部位及皮損特點,植物日光性皮炎確診。本例患者經過糖皮質激素、抗光敏藥物、抗組胺藥的治療后,癥狀改善,提示組胺及各種炎性因子均可能參與了該病的發生、發展過程。植物日光性皮炎常急性發作,在急診科比較常見,且早期表現與急性濕疹很相似,容易誤診。植物日光性皮炎患者的皮膚炎性反應明顯,皮膚受損程度也更加嚴重,若延誤治療,病程會更長,預后會更差,嚴重者可危及生命[6]。綜上所述,對于植物日光性皮炎的診治,詳詢病史是關鍵,需認真觀察皮損特點、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并且避免和接觸光感性植物,盡可能避免強光暴曬,及早給予足量的糖皮質激素,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1]曹宇,閔仲生.植物日光性皮炎誤診1 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8):322.
[2]陳紅綱,楊蓉佳,付曉燕.嚴重植物日光性皮炎1 例[J].臨床急診雜志,2013(8):394-395.
[3]Finkelstein E,Afek U,Gross E,et al.An outbreak of phytophotodermatitis due to celery[J].Intern J Dermatol,1994(2):116-118.
[4]姜峰,侯志宏,畢延明,等.植物日光性皮炎2 例誤診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3(01):89-90.
[5]趙辯.中國臨床皮膚病學[M].3 版.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6]楊建林,張彩霞,李文軍.植物日光性皮炎死亡1 例[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