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養豬業人才瓶頸問題亟需破解
本刊編輯部
近年來,我國養豬業迅速發展,養殖規模化程度越來越高,但在養豬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一些行業瓶頸,如養豬業人才短缺問題等,養豬業的人才瓶頸問題猶如行業的“絆腳石”,阻礙著我國養豬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又到了每年一度的春季招聘會之時,不禁想起往年畜牧獸醫企業招聘會現場熱鬧的景象。然而,熱鬧的表象背后隱藏的卻是人才供需嚴重失調的現實。2014年11月8日,江蘇省首場畜牧獸醫人才專場招聘會在揚州大學舉行,眾多農牧企業求才若渴地進場招才,但全省畜牧獸醫類應屆畢業生數量偏少,甚至還不能滿足一家企業的人才需求。
人才供應偏少,需求缺口大
我國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來推動。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從事養豬業的從業人員平均素質偏低,阻礙了養豬生產效率的提高。我國養豬業人才匱乏問題日漸凸顯,據業內專家分析,我國每萬人擁有的農業科技人員數量不僅比不上國外發達國家,即使是和發展中國家平均水平相比也還有差距。
近年來,工商資本正在不斷進入農業領域,而與此相對應的是,農業的人力資源水平還遠跟不上資本的跟進速度。全國第二次農業普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2006年末全國僅有0.2%的農業從業人員擁有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而且,除了東北地區略高于平均水平,中西部這一比重均是0.2%。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到2020年,我國約需要農業企業經營人才150萬人,各類技術服務型人才150萬人,農村實用人才需求總量在1800萬人以上。
相關數據顯示,隨著我國養豬業將不斷集約化、規模化,10年后豬的出欄量將達到8億頭,豬場場長、技術人員、管理人才的缺口預計將達10萬多人,畜牧獸醫行業高端人才每年缺口超過70%。
人才結構不合理:技術型人才一枝獨秀,管理型人才匱乏
人才匱乏問題除了表現在人力資源總量不足外,還表現在人力資源的構成上不合理,即技術型人才一枝獨秀,而懂經營管理的管理型人才匱乏,以上二者都具備的復合型人才更是奇缺。農業院校培養出來的大量專業人才進入養豬領域的不多,大部分在飼料企業從事銷售工作,出現了“學養豬的人不養豬,不學養豬的人反在養豬”的怪現象,造成我國養豬領域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較低。
養豬業環境差、福利待遇低使人員流失嚴重
養豬業環境差、福利待遇低是造成豬場人員流失嚴重的客觀因素之一。一是薪金待遇偏低。國內規模化養豬從業人員薪酬待遇普遍偏低,是造成員工隊伍不穩定,積極性不高,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急功近利的管理者導致多數規模化豬場員工的工資沒有隨物價上漲而增加,骨干員工、生產場長容易受到外部高薪誘惑而頻繁跳槽。近些年,許多有規模化豬場管理經驗的人才流動到薪酬較高、工作環境較好的飼料銷售、動保等養豬相關行業就業,這樣對豬場的長遠發展極為不利。二是生活條件差。員工的生活條件、娛樂設施和其他行業相比,環境條件較差是不爭的事實,加之豬場一般實行封閉式管理,員工缺乏與親友相聚溝通的機會,使其有生活單調、枯燥之感,心理壓力較大。三是規章制度不明確。普通的員工很難理解各項規章制度的約束性,心理上有反抗、好抵觸的情緒,不利于規模化豬場的建設和發展。
偏見積弊,加大人才供需矛盾
“畜牧獸醫人才的匱乏亟待社會各方關注。”揚州大學獸醫學院黨委副書記馬雷介紹,高考畜牧和獸醫專業的志愿填報已持續近20年“冷門”,該校畜牧和獸醫專業2014年計劃招生280多人,最終僅錄取170多人,其中絕大部分還是通過服從志愿調劑的。這說明社會對畜牧獸醫行業還存在偏見。其實,畜牧獸醫專業就業率遠超大多數專業。2013年江蘇省全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為89.55%,揚州大學畜牧獸醫專業就業率為100%。在農牧產業進入黃金發展期的背景下,全社會應都來重視畜牧獸醫專業人才的培養,不能讓人才匱乏成為影響農牧產業發展的“短板”。
在傳統觀念里,畜牧業給許多人的印象就是“臟、亂、差”,而當今的許多年輕人就業觀念仍然滯后,吃不得苦,彎不下腰,畜牧人才流失現象嚴重,安心從事養殖的人才少之又少。
業內專家表示,養殖業屬于第一產業范疇,從事養殖業的人才縱使收入待遇很高,在外人的心目中也不過是個高級藍領。媒介的宣傳引導和城市化的趨勢,讓人對傳統的養殖業避之不及。我國養豬業除了走規模化、集約化養殖的道路,更重要的是更新養殖人員觀念,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人的觀念跟上養殖技術進步的步伐。
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
業內專家表示,我國畜牧業正迅猛發展,我國在以最短的時間縮小與歐美國家在畜牧業方面存在的差距。人才的供給和需求也將會隨著行業的發展而越來越細分化、專業化、科技化,反觀國內,畜牧獸醫專業院校在行業分支的學習設置上較廣泛,在專業領域的設置上并未細分化,同時,畜牧獸醫專業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仍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造成畜牧專業畢業生到工作崗位后的適應力較差,用人單位對其滿意度降低。專業教育與行業發展速度所需求人才匹配之間的差距仍較大。
提高勞動報酬
隨著近年來物價的不斷上漲和外出務工人員工資的提高,豬場人員的勞動報酬也應適時調整。場長可實行年薪制,對生產一線員工進行基本工資加浮動工資,即生產指標績效工資。生產指標績效考核應以車間為單位,按月或生產批次計算獎懲,并按季度發放勞保福利。生產指標要盡量切合實際,主要以分娩率、窩均產活仔數、育成率、料肉比、醫藥費、水電費、低值易耗費等為主,避免過多過細,以免造成結算困難。
改善生活環境
規模化豬場在招收新員工時,不僅要中、青年比例適當,還要男女比例適中。豬場統一提供食宿,員工宿舍要求冬暖夏涼,干凈整潔。伙食必須達到一定標準,食譜經常變換。對有發明創造和做出突出貢獻的先進工作者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可定期開展文體活動,增強團隊精神。采購相關娛樂設施設備,力爭滿足員工的文化需求,緩解封閉式管理給員工帶來的孤獨和寂寞。
制定科學合理的規章制度
管理人員必須具有相關專業大學文憑及豐富的規模化豬場管理經驗,結合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各項規章制度,使各層次的從業人員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任務及目標,并嚴格依章辦事,做到獎罰分明,充分調動員工的勞動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
倡導人本文化管理
激發養殖場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既是管理者的永恒主題,也是養殖業人本管理的核心,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和革新精神顯得越來越重要。完善人力資源的配置手段,即通過人力資本市場進行產權交易、實現資本配置,以政府為主導,通過行政安排的方式進行人力資本配置,以非政府組織為完成特定工作而進行的人力資本配置。
更新人才培養觀念
業內專家表示,畜牧人才的就業與選擇并非簡單的人才與企業之間的互動,其牽扯到方方面面,如媒體宣傳、輿論導向、社會價值觀取向、教育培養體系等。可以說,畜牧人才的培養是系統工程,不僅需要高校相關專業不斷更新培養觀念,更要使輸出的人才符合整個行業的需求。深入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研一體化應成為畜牧行業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