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仕平
(吉首大學文學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125 簡:“將司人而亡,能自捕及親所智(知)為捕,除毋(無)罪;已刑者處隱官。”整理小組注:“親所知,親屬朋友。”譯文作:“監領人犯而將人犯失去,能自己捕獲以及親友代為捕獲,可以免罪;已受肉刑的處隱官。”[1]徐世虹先生認為:“以文意貫通見之,如此解釋‘親所知’是沒有問題的。”[2]
“所知”一詞,在先秦兩漢文獻中很常見,一般指的是“相識之人”,但并不等于“朋友”,二者所指還是有細微區別的,如《禮記·檀弓上》:“伯高死于衛,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惡乎哭諸?兄弟,吾哭諸廟;父之友,吾哭諸廟門之外;師,吾哭諸寢;朋友,吾哭諸寢門之外;所知,吾哭諸野。于野則已疏,于寢則已重。”按照親疏遠近關系,依次是兄弟、父親的朋友、老師、朋友、所知,“所知”即“相識之人”,疏于“朋友”。又如《史記·陳勝項籍列傳》:“梁乃召故人、所知、豪吏,諭以所為,遂舉吳中兵。”故人,指朋友;所知,則指相識之人;也是相對而言的,二者顯然并不能等同之。又《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問其所知長者楊倩。”所知,即“長者楊倩”,顯然二人并非朋友關系,只是相識而已。又,《史記·李斯列傳》:“皇帝二十余子,皆君之所知。”李斯同秦始皇之二十余子,顯然也僅是相識,并非都是朋友關系。
如果寬泛而言,“所知”當包括“朋友”,如《禮記·喪服小記》:“奔兄弟之喪,先之墓而后之家,為位而哭;所知之喪,則哭于宮而后之墓。”“兄弟”已降,即是“所知”,也就是“相識之人”,顯然包括了朋友。又如《儀禮·既夕禮》:“兄弟,赗奠可也;所知,則赗而不奠。”《國語·晉語九》:“獻子歸,遍戒其所知曰。”《莊子·徐無鬼》:“子不聞夫越之流人乎?去國數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
又可做“所知識”,如《墨子·天志上》:“然且親戚兄弟所知識,共相儆戒。”又《號令》篇則作“所知”:“若贖出親戚、所知罪人者,以令許之。”“知”“識”同義連用,亦可證明“所知”“所知識”都是指“相識之人”而已,并非僅僅指“朋友”。
可見,《法律答問》125 簡中的“親所知”則當指“親屬和相識之人”,簡文則當句讀做“親、所知”。又,簡文“將司人而亡”中的“亡”指犯人“逃亡”,并非“失去”,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中有關于如何處罰逃亡奴婢的《亡律》。“除毋(無)罪”,整理者認為“毋”通“無”,即“除無罪”,“免除無罪”,文意并不通暢,其實“毋”當讀為如字,句讀做:“除,毋罪。”意思是:“免除其罪,不必判罰。”則該簡當重新句讀作:“將司人而亡,能自捕及親、所智(知)為捕,除,毋罪;已刑者處隱官。”大意為:“監領人犯而犯人逃亡,能自己捕獲以及親屬、相識之人代為捕獲,免除其罪,不予治罪;已受肉刑的處隱官。”
“親所知”一詞亦見于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年律令·亡律》159 簡:“ □ 畀主。其自出殹(也),若自歸主,主親所智(知),皆笞百。”又,160 簡:“奴婢亡,自歸主,主親所智(知),及主、主父母、子若同居求自得之,其當論畀主,而欲勿詣吏論者,皆許之。”整理者均未注。[3]徐世虹先生提出:“所謂‘主親’當指160 簡中的‘主父母、子若同居’,‘主親所知’可釋為‘主人、親屬所知之人’,‘所’字指代的是其后動詞涉及的對象。”[4]即“主人、親屬確認自己歸主者是自家的奴婢”。朱紅林先生認為:“徐說近是。‘主親所知’即是說奴婢逃亡后又主動回歸主人,并且為‘主親’所認可,即承認確實為主人原來的奴婢。”[5]
綜合秦漢簡牘律文來看,徐世虹先生的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略補充如下。從傳世先秦兩漢文獻來看,“知”本來就有“辨別”之義,如《淮南子·說林》:“故見其一本而萬物知。”漢高誘注:“知,猶別也。”又,《列女傳·阿谷處女》:“五音不知,安能調琴?”又,《左傳·成公三年》:“晉侯享齊侯,齊侯視韓厥。韓厥曰:‘君知厥也乎?’齊侯曰:‘服改矣。’”晉杜預注:“言服改,明識其人。”可見,《亡律》簡文中的“所知”是指奴婢逃亡而自歸中的“所辨別確認者”。
但“主親”一詞,徐先生認為:“所謂‘主親’當指160 簡中的‘主父母、子若同居’。”但從語言經濟原則的角度來看,同簡有“主親”一詞,后面敘述似乎不必如此繁復而言之,可見二者其實并不能等同,“主親”指“主人的親屬”,并非僅限于“主父母、子若同居”,其所指無疑更為寬泛。則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159 簡、160 簡中“主親所知”是指“主人或親屬所辨別確認者”。
綜上所論,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與張家山漢簡《亡律》中的“親所知”一詞,當分別對待。綜合考察先秦兩漢文獻中“所知”一詞的用例,《法律答問》《二年律令》中的“親所知”當指“親屬和相識之人”;而《亡律》中的“主親所知”當指“主人或親屬所辨別確認者”。
[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 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4]徐世虹.“主親所知”識小[A]. 中國文物研究所編.出土文獻研究( 第六輯) [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34.134.
[3]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M]. 北京: 文物出版社,2006.
[5]朱紅林.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集釋[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