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斌 王芝清
(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8)
從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視角探索傳承內蒙古草原文化*
楊文斌王芝清
(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內蒙古呼和浩特010018)
在全國廣播電視大學系統按照國家的要求,向開放大學進行戰略轉型的重要時刻,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如何打造成為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如何與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經濟、文化傳承整體發展戰略相適應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文章從草原文化價值、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優勢及條件等方面,探討了內蒙古現代遠程高等教育與草原文化的傳承教育的交互發展聯系。
現代遠程高等教育;草原文化;傳承教育
廣播電視大學系統正按照國家的要求,向開放大學進行戰略轉型,在這個重要時刻,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如何打造成為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如何與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戰略相適應就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基于內蒙古“8337”的發展思路[1],打造草原文化旅游大區,草原文化的傳承無疑是一個熱點問題。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文化大國,社會越發展,文化在人們生活中的地位就越顯著。中國北方草原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長江文化、黃河文化一起在相互碰撞、融合的互動過程中不斷向前發展,為中華文化的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蒙古族人民創造了典型的草原文化,也是其主要的傳承者。
現代遠程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2]。1996年,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教授率先提出發展現代遠程教育。自1999年以來,教育部共批準了68所普通高校學校和中央廣播電視大學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允許上述試點高校通過遠程教育網絡手段,開展遠程教育教學工作。
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是內蒙古自治區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是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一所從事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高等學校。2009年,在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轉的內蒙古教育廳《關于加快發展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要轉變辦學觀念,創新辦學和管理機制,努力將廣播電視大學建成具有新型教育功能、新型教學手段、新型教育形式、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和突出民族地區特點的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3]。在《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十二五”發展規劃》中,確立了“到2015年,把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建設成為綜合辦學實力居于全國省級電大先進行列的具有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的現代遠程教育開放大學,成為自治區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支撐力量,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平臺”的奮斗目標。
如何打造自身的地方特點和民族特色是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未來發展,乃至實現向內蒙古開放大學戰略轉型所必須回答的問題。作為草原人民的電大,其課程體系建設一項重要任務就應該是傳承和繁榮優秀草原文化,普及傳統知識,使生活在這片土地的人民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高民族精神、培育民族文化自覺意識、強化民族認同意識,達到文化自覺,肩負起新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一章總則的第七條明確規定:“教育應當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傳承草原文化具有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振奮民族精神、強化民族認同感、培育民族文化自覺意識等育人價值。傳承草原文化、繼承傳統美德、提升我國草原地區學生傳統文化素質成為內蒙古遠程高等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
2.1草原文化傳承的價值
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的標志和靈魂,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北方草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幾千年來的歷史風云激蕩,造就了生生不息的草原文化源脈,使這片廣袤的大地上遍布輝煌燦爛的文化遺存、古樸原始的遺址(大窯文化、紅山文化等),蜿蜒起伏的長城(趙長城,秦、漢長城等),絢麗多姿的召廟(五當召、貝子廟等)、神奇、粗獷的巖畫(陰山巖畫、烏蘭察布巖畫等)。獨特的生活方式造就獨特的文化傳統,形成了彪悍勇猛的民族習性,淳厚質樸的民族風格,異彩紛呈的民族節日,別具一格的民族建筑,五彩繽紛的民族服飾,聞名于世的民族史詩,風韻獨特的祝詞、贊詞,曲調悠揚的民族歌謠,剛柔并濟的民族舞蹈,凡此種種,構成了浩繁博大的草原文化。以蒙古族為代表的豐富的草原民族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曲藝,以及富有各民族特色的民俗和風情,這些獨特的文化資源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這些優秀的草原民族文化資源,豐厚的草原文化積淀,獨特的草原文化底蘊,是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寶貴財富。
隨著全球化的深層次推進、數字化與信息化突飛猛進,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得到空前加強。但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西方發達國家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也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草原文化是適應草原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而產生的一種文化,是一種生命文化、生態文化以及生活文化。草原文化在全球化的現實境遇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近年來,隨著文化產業經濟效益的提升和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地位的變化,中國厚重的草原文化如何煥發出時代的活力,越來越引起社會各界的重視。參與全球化的交流與互動,有助于借鑒國外文化發展的成功經驗,實現草原文化的繁榮發展。
應該注意到,少數民族群眾在普及教育、科學研究、通信聯系、經濟交往等方面對于媒介語言的選擇充滿了矛盾。學習其他民族的語言可以使他們開闊視野,不僅能夠直接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而且還有利于草原文化的國際接軌。目前,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群眾在為自己和子女的未來進行設計時,都會考慮發展前途和切身利益。當前,少數民族的就業壓力、市場競爭等問題日益突出,漢語和外語能力在各種交際和交往中的功能也日益突出,使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的范圍在逐漸縮小,越來越多的人被迫放棄自己本民族語言文字。如何處理好本民族的語言文字與漢語、世界通用語言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研究草原文化不能回避的焦點問題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條件下,傳承草原文化是一個草原人必須思考的問題,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的課題。
2.2內蒙古遠程高等教育在開展草原文化傳承教育方面的優勢
數字化與信息化突飛猛進發展必然給草原文化帶來沖擊,同時,數字化與信息化的成果也為草原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機遇。現代遠程高等教育是實現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載體,它以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面向各類社會成員,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學習機會和服務的高等教育形式。它的培養對象、服務對象主要是在職成人,培養目標主要是職業性、技能型和實用性、應用型人才。總的來說,現代遠程高等教育具有入學門檻低、受眾廣泛,學習方式靈活,學習費用、教學成本低,網上資源豐富等特點,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主要教學手段,為一切學習者提供學習支持服務。
現代網絡信息的更新和換代,改變了不同地域的人們的意識和觀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傳播媒介,向大眾宣傳草原文化,將草原文化滲透在網絡、文化交流,符合當代信息化社會潮流,面向社會大眾,可以更好地重新喚起社會大眾了解草原歷史和文化的熱情和興趣,尤其在信息化、數字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新一代大學生中,弘揚和傳承優秀的草原文化和汲取人類文化寶庫中的營養,保持自身文化內在的永恒的活力,現代信息技術更具優勢。
中國北方草原民族地區(包括東北、西北、華北廣大地區)地廣人稀,地域狹長,民族眾多,區域間差異較大,高等教育資源稀缺且分布不均衡的特點。隨著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廣大群眾有接受更高層級教育的愿望,但是,邊遠農村牧區人口居住分散、學習集中難,這種條件卻又特別適合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發展,在民族地區大力支持民族遠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廣闊的前景。
內蒙古遠程高等教育堅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層、面向農村牧區、面向民族地區的辦學方向。為自治區培養了各級各類學歷教育畢業生18萬余人,燎原廣播電視實用技術教育30萬人次,非學歷繼續教育和崗位培訓約30萬人次。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已成為一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衛星通信、計算機網絡等現代信息技術,探索建立了“天地網結合、三級平臺活動”的教學和學習環境,采用多種教學媒體資源進行現代遠程教育的新型大學;形成了以內蒙古電大為中心、12所盟市級電大、3所行業電大、100個直屬和旗縣教學點構成的全區最大規模的遠程教育系統,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觸角已經遍布全區城鄉。
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民族遠程教育經驗。根據調查,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從上世紀80年代末,開展蒙語授課工作,從2001年開始,先后在赤峰市、錫林郭勒盟、呼倫貝爾市、包頭市開展過蒙古語授課注冊試聽生教育,2010年在全國電大系統率先舉辦蒙漢雙語開放教育,現在已經開設了法學、金融學、會計學等本、專科專業,在內蒙古自治區實施了燎原計劃、“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等項目,并針對當地遠程教育特點,培養了蒙漢雙語師資隊伍、網絡資源建設技術隊伍,建設了蒙漢雙語開放教育教學網站[4],豐富了相應專業的網絡教學資源。這些軟硬件條件為開展草原文化傳承教育提供了較為扎實的基礎和較為豐富的辦學經驗。
3.1明確草原文化傳承教育的目標定位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重在立人。現代遠程教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要注重全面素質。熔鑄于草原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草原文化,是我國廣大草原地區孕育地區競爭力和經濟實力的“軟實力”,為地區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成為衡量地區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
草原文化傳承教育的第一目標應該是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草原文化的核心。草原文化所體現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性格、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道德和價值準則的總和,是民族發展進步的精神支柱,是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二目標是增進民族團結。通過草原文化教育,增強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成員的認同感,增強愛國熱情,愿意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貢獻自己的智力和體力。在民族地區構建和諧社會,必須關注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間的和睦共存問題。
第三個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草原文化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許多地方是相通的,如對善惡是非的評判標準,對公平、正義的追求,對誠信、禮貌的崇尚等。
從歷史上看,草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塑造了中國北方草原民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氣質。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支柱,是他們的創造力的源泉。草原文化的建設關系到草原民族的發展和進步,關系到他們的根本利益,而要更好地實現草原文化的保護、傳承、發展、創新,這首先需要草原民族對本民族文化傳統的自覺和自信。
3.2培養草原文化學科帶頭人和專業團隊
開展任何工作,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也就是鄧小平同志講的“關鍵在人”,草原文化傳承教育也是如此。應通過創新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和人才選拔脫穎而出的體制機制,廣泛吸納區內外優質師資、民族專家、草原文化學科帶頭人,選派骨干教師到區內外高校、科研機構學習進修;選派教師和技術人員參加教育技術培訓等,以打造專業團隊,確保課程體系建設質量。
3.3建設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
打破傳統體系束縛,以蒙漢雙語開放教育本專科專業建設經驗為基礎,建設集知識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草原文化通識課程模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設計和編制草原文化教材和學習資料。在學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整合課程資源,同時設計若干個非學歷繼續教育項目,例如開發自治區組織部干部選學課程,全區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課程等,實現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一體化的課程體系,力爭將其打造成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和網絡教育國家精品課程。
3.4建設基于網絡學習的草原文化課程資源平臺
有計劃、有步驟地建設教學資源。依托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網絡平臺,以蒙漢雙語開放教育教學資源建設為基礎,通過自建、合作、引進等多種方式,共建共享能滿足草原文化教學需要的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數字化網絡課程和多種媒體學習資源,為全區電大、社會辦學機構、其他高校和公眾提供社會化、個性化的學習資源服務。
3.5發揮系統協作優勢
廣播電視大學獨具特色的辦學系統是國家重要的教育資源,是其辦學的最大優勢。遍布于全區城鄉的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系統,貼近社會民生,了解并體現當地民情,電大開展草原文化傳承教育,能充分發揮電大系統的優勢,有利于宏觀指導、協調,同時又有利于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開展民族高等教育,將現代遠程教育的觸角深入城鄉,將優勢資源順利傳輸到邊遠民族地區,也有利于凝聚系統合力,搭建基于系統、網絡的教研平臺,發揮教研引領作用,確保教學質量。
從2012年起,國家開放大學、北京開放大學、上海開放大學、云南開放大學等相繼成立,內蒙古開放大學建設也已加快步伐,開放大學是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擁有優質教育資源的新型大學,它打破了教育資源的時空限制,強調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為具有學習需求的社會成員提供公平的教育機會,讓“人人皆學”、“時時能學”、“處處可學”成為可能。與廣播電視大學相比較,開放大學信息化程度更高、資源豐富和共享程度更高,對學習者的遠程學習支持服務更強,是我國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支撐。相信未來的開放大學能在內蒙古落地生根,能在傳承草原文化方面結出累累碩果,為促進教育公平,維護邊疆和諧穩定做出重要貢獻。
[注釋]
①2013年3月19日,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在全區傳達貫徹全國兩會精神干部大會上,代表自治區黨委、政府,就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和全國兩會精神,扎實做好我區各項工作,提出了“8337”的發展思路
②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專題會議紀要.研究全區現代遠程高等教育工作暨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成立30周年有關事宜,2009
③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轉的內蒙古教育廳《關于加快發展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意見》,內政發〔2010〕34號
[1]劉高,孫兆文,陶克套.草原文化與現代文明研究[M].呼和浩特:內蒙古教育出版社, 2007.
[2]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廣播電視大學發展戰略研究報告[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8.
[3]韓競,楊文斌.開放大學體系建設研究——三論廣播電視大學的現代化[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4]趙玉寶,馬寶全.蒙漢雙語授課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可行性分析[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
[5]內蒙古開放大學建設方案(送審稿)[R],2012.
[6]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批轉的教育廳關于加快發展現代遠程高等教育的意見[R],2010.
[7]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十二五”發展規劃[R],2010.
[責任編輯熈鐫]
G728
A
1008-7656(2015)04-0009-05
2014年度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編號:NJSY14225)
2015-07-06
楊文斌,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遠程教育教學與管理;王芝清,女,內蒙古廣播電視大學講師,研究方向:遠程教育教學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