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鳳云
(長垣縣畜牧局,河南 長垣 453400)
長垣驢的形成歷史、發展現狀、品種保護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付鳳云
(長垣縣畜牧局,河南 長垣453400)
長垣,春秋時稱蒲邑,匡邑。孔子曾“三稱其善”,故又稱長垣為“三善之地”,秦設郡縣,首改垣邑為長垣縣,長垣之名始于此。長垣縣地處黃河東西向轉為南北向的大轉彎處,全縣國土面積1051km2,耕地5.7萬公頃,轄1個省級工業園區、6鎮、8鄉、4個辦事處,人口80萬。全縣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體。2008年,全縣國民生產總值達103億元,財政收入4.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1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65元。
長垣縣東、南臨黃河,地勢平坦,屬平原地貌。東經114度,北緯35度,海拔57~69.1m,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6℃;年平均濕度70%,無霜期213d,年平均日照時間2183.9h,熱量條件基本滿足一年兩熟
的需要;雨季時間為70d,降水量歷年來平均603.5mm,水利資源比較豐富。黃河水系交織全縣,地下水位較高,儲量大,水質為5類水,平均pH值6.5,COD值50;土層為黃河淤積土質,呈堿性;土壤有灘沙土、兩合土、淤土、鹽堿土、風沙土、灌淤土等類型。草場面積530公頃,林地面積800公頃。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大麥、大豆、水稻、高梁、花生、紅薯等。黃河灘區植被茂盛,飼草資源豐富。能夠為長垣驢提供豐富的飼料作物。
長垣驢即產于此。以長垣縣為中心,輻射周圍封丘、延津、原陽、滑縣、林州、濮陽縣和山東省東明縣的部分地區,產區總面積4000多km2。據史料記載,長垣驢形成的年代在宋朝以前,明朝得以大發展。長垣群眾素有養驢習慣,要求驢的體形好、毛色正,種驢質量高。建國后,黨和政府非常重視長垣驢的發展。幾乎每年舉行一次種驢評比大會,書記、縣長都親自參加。1958年,農歷二月十九“斗寶大會”上,由當時縣委書記段美敏、縣長甘廣興同志親自牽種驢配種,河南省農牧廳總畜牧獸醫師甘永祥同志當時也專程參加了牲畜評比大會,并給予了高度評價1959年10月,長垣曾選送種公驢作為地方良種赴京參加“建國十周年農業成果展覽”,博得了育種行家的高度評價和廣大群眾的贊譽。自此,長垣驢名聲大震,各地紛紛到長垣購買種驢。
為了保持長垣驢的良好性能,1960年,縣里建立了畜牧場,飼養種驢400多頭,1964年,又增選10個大隊,作為長垣驢選育基地。1974年,針對外地客戶對種驢需求不斷增加的實際情況,在縣畜牧場組建了種驢分場,集中體高1.40m以上的種公驢和1.33m以上的母驢,專門培育優質種驢,從而使長垣驢的優良特性不斷得以鞏固和提高。
長垣驢體格較大,體幅較寬,耳長而直立,眼大鼻直頸適中,前胸發育良好,背腰平直,薦部稍高,尻寬長而稍斜,中軀略短,體型呈正方形,四肢強健,蹄質堅實。毛色以黑色居多,全身黑色(部分略帶紅毛梢),眼圈、嘴鼻及下腹部呈白色或灰白色,當地流傳著老人教幼兒的小曲兒:“大黑驢兒,小黑驢兒,粉鼻子粉眼兒白肚皮兒”。
長垣驢肉用性能較高。2007年經鄭州牧專屠宰試驗,屠宰率為52.7%,凈肉率為41.6%,肌肉纖維細密,質嫩,色澤紅潤,稍暗,味道純正,口感好。
1981年,在河南省農牧廳畜牧局主持下,開展全省畜禽品種資源調查時,曾委派豫西農專師生到長垣進行長垣驢品種資源調查。同年7月,長垣縣畜牧局和區劃辦組織人員對全縣15個公社的驢只進行了普查。已初步確定長垣驢為我省地方優良驢品種。
1986年又組織了第二次調查,并成立了長垣縣“長垣驢”育種委員會,制訂了《長垣驢品種鑒定和等級評定標準(草案)》和《長垣驢保護條例(草案)》,加強了長垣驢的選育和提高工作。
1990年3月-4月,在河南省畜牧專家指導下,又組織了第三次調查,同時考查了毗鄰區、縣的養驢情況,查閱了有關歷史資料,并通過了中國馬匹動物委員會組織的專家鑒定。長垣驢被確定為“河南省地方優良品種”。
2009年,為對長垣驢這一寶貴的遺傳資源進行保護,長垣縣對長垣驢品種來源、群體數量和結構、體型外貌、體尺特征、繁殖性能、飼養管理、開發利用及今后發展方向等進行了詳細調查總結,制定了發展規劃,并報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牛馬駝專業委員會進行了鑒定,現已通過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批準。現長垣驢已被農業部正式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
此次國家畜禽遺傳資源鑒定,河南省共6家,長垣縣是其中1家,也是新鄉市唯一一家。河南省長垣驢遺傳資源通過國家農業部的鑒定,是長垣縣乃至新鄉市畜牧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長垣縣畜牧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將填補新鄉市無畜禽遺傳資源的空白,將成為全省第8家畜禽遺傳資源,是長垣縣的無形資源,對擴大該縣影響、提升該縣名氣將起到促進作用。
4.1數量規模變化
近20年來,長垣驢經歷了一個數量相對穩定的時期,在1986年到1996年這十年之間,長垣驢數量穩定在4萬頭左右,中間有小幅度的增長。1996年以后呈逐年下降的趨勢,到2002年銳減到1萬頭左右。近年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和農村生活條件的改善,使役為主的長垣驢存欄數量急劇下降,選育和發展也受到了很大影響,長垣驢的數量更是急劇減少。2006年對長垣驢遺傳資源進行了詳細調查。目前長垣驢存欄量為1300余頭。根據畜禽品種瀕危程度的確定標準,長垣驢屬于瀕危-維持地方品種。
4.2品質變化
因為長垣驢種群數量的減少和近年來沒有進行過系統的選種選配,長垣驢的品質在近些年呈下降趨勢,公、母驢的體高、體質量、體長均略有下降。
第一,長垣驢存欄數量明顯減少,屬瀕危-維持品種長垣驢的保種迫在眉睫;第二,長垣驢的體尺指數有所降低,表型性狀不夠一致,繁殖性能不夠理想,長垣驢的選種選配急待進行;第三,長垣驢種公驢數少,群眾配種困難長垣驢的良種繁育體系急待建立;第四,長垣驢的飼養管理技術、快速育肥技術、人工授精技術等一系列技術有待普及。
第一,政府應在土地、資金、項目建設等方面出臺一系列優惠政策并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群眾養驢,擴大長垣驢群體規模。
第二,成立選育機構,保證長垣驢的選育工作領導和長垣驢選育工作的實施。選育的目標是重點提高其繁育性能和肉用性能,提高商品生產率。在保種的基礎上,再逐步培育出肉役兼用和肉用型品系,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第三,建立健全長垣驢良種繁育體系。選片劃定長垣驢的保種區和商品驢雜交區。在保種區,精選優秀種公驢建設保種場或供精站,服務于保種群和核心群母驢,精選一級母驢作為保種群,精選二級母驢作為選育核心群。
第四,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實行“八統”、“兩分”的經營方式,以生產優質長垣驢,即統一規劃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管理、統一品牌和銷售,分場(戶)經營、分場(戶)核算。
第五,開展長垣驢的綜合開發和利用研究,把長垣驢的保種與綜合開發利用相結合,搞好驢肉和驢皮的深加工。另外,借鑒外地經驗,開發驢奶、驢的血清及其尿液等產品,逐步形成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的規模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