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擁慶
(沈丘縣畜牧工作站,河南沈丘466300)
規模化肉羊養殖場提高效益的技術措施
王擁慶
(沈丘縣畜牧工作站,河南沈丘466300)
近年來,隨著羊肉市場行情的走俏及政府相關政策的引導,肉羊規模化養殖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養殖場投資動輒上千萬、幾百萬,少者也需幾十萬。但是,由于對肉羊規模化養殖情況認識不足,前期缺失規劃,飼養管理粗放,拿散養的方法來進行規模化養殖,出現了肉羊生長速度下降、繁殖水平下降、發病率上升等一系列問題,導致養殖效益降低,難以進入良性循環,嚴重影響了肉羊規模化養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1對肉羊規模化養殖情況缺乏正確的認識
許多養殖戶認為羊好養,不需要特別管理就行了,用散養的方法來養羊,有的用養豬的方法養羊,認為讓羊多吃精料、少活動就能較快生長,這其實違背了羊的生理特性。羊是草食動物,有四個胃,瘤胃是個大的發酵灌,瘤胃內大量的微生物是來消化粗纖維的,精料多了瘤胃就會產酸,造成瘤胃酸中毒,嚴重的可以引起羊酸中毒。羊腸的長度相對其他動物比較長,如果缺少運動,難以正常地消化吸收營養物質。
1.2缺少專業的規劃設計
規模化養殖場在建設過程中缺少專業的規劃設計。養殖場選址布局、畜養圈舍構造和布局、飼養管理和環境控制等生產設施、設備不能滿足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生產的需要。
1.3肉羊品種選擇不適宜、選購不科學
盲目引種,幾萬、幾十萬元購進的種羊品種,和當地環境情況及飼養管理條件不適宜。種羊選購前不注意調研、選購過程中不注意檢疫,引進種羊的同時把羊病帶進來。特別是近兩年來,同時把小反芻獸疫和羊布氏桿菌病引進來的情況時有發生。
1.4飼養管理技術粗放
生產管理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系統的生產技術規程。生產管理隨意性大,人工及其他運營成本過高。羊的活動場地小、圈舍小、羊群密度大、圈舍內潮濕等問題較為普遍。受傳統的“養長壽羊”觀念影響,羊群結構不合理,羊群中既有母羊、公羊,也有幼齡羊。而母羊中的繁殖母羊只占50%左右,比例較低。如此一來,羊群繁殖慢,羊只質量也不高。日糧營養不完善。飼草飼料品種單一,搭配不合理,秸稈不經過處理直接飼喂,有的甚至常年以飼喂麥秸為主,不少飼草發霉變質,從而導致羊群營養不足、消瘦和抗病能力下降,疾病增多,造成母羊產后癱瘓、羊的酸中毒、新生羔羊軟癱癥等疾病的發生。防疫制度不健全,羊病防控措施落后、防控意識淡薄,不知道消毒的重要性,不免疫或者不按程序免疫的大有人在。繁殖技術不過關,不利用先進實用的現代繁殖技術。肉羊母羊繁殖率、羔羊成活率低。不少羊場母羊繁殖率在60%左右,羔羊成活率在70%左右。
2.1確定適度的規模
根據自身經濟情況、飼養管理技術、設備、管理經驗等綜合因素確定適度的養殖規模。
2.2建好養殖場,配備適宜的設施設備
羊場場址的選擇要有利于肉羊的生產、管理和防疫,同時保證當地的生態環境不受影響。基礎設施、設備的建設必須能夠適應集約化、程序化肉羊生產工藝流程的需要和要求。充分利用現代化的器械設備,實現工廠化生產。為了提高肉羊的生產能力,一般要采取高床育羊的模式。設計使用自動飲水、自動清糞、TMR飼喂系統。
2.3結合當地實際,選擇好肉羊品種飼養
山羊養殖一般選擇波爾山羊雜交一代、二代、三代為母本,用波爾山羊父本雜交,培育雜三代、雜四代公、母羊;或者選擇波爾山羊雜交一代、二代、三代為母本,用槐山羊父本雜交,培育雜三代、雜四代公、母羊,提供羊肉、羊皮。但是山羊品種在全舍飼養殖條件下,生長發育速度下降繁殖水平下降,疫病的發病率上升養殖效益下降。最近幾年湖羊養殖發展迅速,該品種可以全舍飼,前期生長發育較快,繁殖率較高,母性強,耐粗飼,結合種用生產效益更高,適宜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條件下生產。
2.4合理的羊群結構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可知,試驗組患者包裝質量、消毒質量、收回及時度、供給及時度等護理質量評分與對照組比較發現,試驗組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細節護理可顯著提升消毒供應室消毒、包裝、殺菌質量。在增強服務意識以及溝通意識方面可以獲得明顯效果,對于管理的規范化以及高效化可以做出充分保證。從而對于消毒供應室工作質量提高做出充分保證,進而對于就醫患者的醫療安全做出充分保證,提高患者的醫療水平以及生活品質,充分證明對消毒供應室給予細節護理干預的可行性。但因為樣本例數偏少、研究時間偏短等因素的限制,消毒供應室應用細節護理的效果還需要深入分析和探索。
合理的羊群結構中,最基礎的應該是繁殖母羊,對其他性別、年齡和用途的羊要按照適當比例進行配置。目的在于降低成本、組織生產,從而增加產品產量。對于規模化肉羊場,如果繁殖母羊的比例在60%以下時則很難盈利。合理分群是提高效益的簡單而有效的技術措施。應將各個生長階段的羊分群飼養。種羊群飼養管理重點是保護種用體況,適時配種,防止漏配和流產,在配種期和妊娠后期給予充足的營養,而羔羊和育肥羊飼養管理的重點是全程提供營養豐富的飼草飼料,注意防寒保暖和疫病防控。把相同年齡階段的肉羊放在一起飼養,有利于疫病防控和飼養管理。有針對性地投放飼草飼料,有效地降低生產成本。
2.5當年羔羊當年出欄
肉羊增重規律是前期快,后期慢,到1.5~2歲時達到體成熟,逐漸停止生長,所以要爭取當年的羔羊當年出欄。出生后的前3個月骨骼生長最慢,而在4~6月齡時,肌肉和體質量的增長最快,脂肪沉積速度在之后增快,到1歲時,肌肉與脂肪幾乎有相等的增長速度。與此同時,飼料報酬隨著日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所以要善于利用夏秋牧草豐富、氣候好的優勢及羔羊生長發育快和飼料報酬高的特點。在夏秋青草期對用于生產肉用的羊只進行育肥,入冬后適時進行屠宰。
2.6應用先進適用的新技術
降低成本投入,尤其是飼料成本投入,是實現規模化肉羊場盈利的前提。要積極應用羊TMR飼養模式,根據羊在不同生長階段對營養的需要,進行科學調配,將多種飼料原料,包括粗飼料、精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成分用特定設備經粉碎、混勻制成全價配合飼料。
肉羊規模化養殖完成了飼草的儲備,就完成了三分之二的工作。要提高養殖場效益,必須將飼草加工調制后喂羊,大力推廣秸稈青貯、氨化、微貯等技術,以及非蛋白氮的飼喂等實用技術。青貯技術是成熟而又常用的秸稈處理技術,重點是切短、壓實、密封;秸稈氨化可選用不同的秸稈和不同的氨源,一般采用含氮46%的尿素,占秸稈重量的3%~5%溶解成尿素水溶液,每100kg秸稈加水40kg,使秸稈水分含量達到30%~40%,分層均勻噴灑在秸稈上,密封45d即可;飼料中添加非蛋白氮,一般采用尿素,添加量應占全部日糧總氮量的30%左右。
提高繁殖率,增加年產羔數和羔羊成活率是規模化養殖的基礎。充分利用現代繁育技術,尤其是早期妊娠診斷技術、同期發情技術和人工授精技術。人工授精可以使種公羊的利用率大大提高,從而使種公羊的飼養數量減少,以節約優良種公羊的購買費用和飼養費用。而且,優良種公羊的價格相對昂貴,如果配種采用的是本交方式,很容易導致某些疾病的蔓延,使基礎母羊失去種用價值,使公羊失去配種能力。
2.7做好疫病防控
一是加強環境衛生消毒工作。衛生包括飲水衛生、飼料衛生、圈舍環境衛生。消毒包括羊舍消毒、產房消毒、入場消毒、地面土壤消毒、糞便消毒。羊舍消毒:先清掃,再用消毒液消毒。羊舍及運動場應每周進行1次消毒,每年再進行2次大消毒;產房消毒:在產羔前應進行1次,產羔結束后再進行1次。用2%~4%氫氧化鈉消毒或用1∶1800~1∶3000的百毒殺帶羊消毒;入場消毒:羊場入口處地面設消毒池,用麻袋片或草墊浸4%氫氧化鈉溶液后放入池內;地面土壤消毒:土壤表面可用10%漂白粉溶液、4%福爾馬林或10%氫氧化鈉溶液進行消毒;糞便消毒:將糞便放入沼氣池中進行沼氣發酵或在距羊場100~200m以外的地方設一堆糞場,將羊糞堆積起來,噴少量水,上面覆蓋濕泥土封嚴,堆放發酵30d左右。
二是加強引種檢疫。切實做好檢疫,杜絕把小反芻獸疫、羊布氏桿菌病、羊結核病等疫病引進場內。
三是做好免疫接種工作。肉羊的布氏桿菌病、結核病應凈化,重點應做好小反芻獸疫、羊痘、口蹄疫、三聯四防等疫苗的接種工作。
四是定期驅蟲和殺蟲。驅蟲、殺蟲可采用噴霧、口服、注射、藥浴等方式,一般采用個體驅蟲效果更好。每年3月、9月各驅蟲、殺蟲1次。可選用雙甲咪、丙硫咪唑、驅蟲凈、伊維菌素等藥物。
五是堅持疫情監測和報告。第一,每2個月對羊糞便進行檢查,以監測寄生蟲感染情況。第二,對羊群進行病原學及血清學監測,以便發現是否有危害羊生產和人身健康的疾病潛伏。第三,了解周圍疫病流行情況,以便制定相應措施。第四,加強對傳播媒介的監控,適時消滅中間宿主,凈化周圍環境。
2.8加強屠宰加工、流通市場和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養殖場要獲得利潤,最后要靠市場來實現。養殖場負責人多重養殖輕銷售,常抱怨羊難養、沒利潤。被動接受市場價格,有的不及時出欄賭價格,結果損失更大。養殖場要利用各種形式、各種手段合法有效地參與到屠宰加工和市場流通環節中去。只有這樣才能抓住生存和發展的主動權。
2.9采用現代企業生產經營管理模式
現代企業賴以生存的因素包括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的認可與飽和度,產品的質量取決于技術的開發工人的技術水平、加工機器的先進程度和機器的健康性能。規模化養殖場的產品是活羊或者羊肉、奶、皮毛等,在要求產品質量和市場的認可與飽和度的操作上基本是相通的,而在產品的生產過程如何讓羊生產優質和高效的產品?就需要給它提供優質的草料。選擇羊這個優良品種的生命機器,只有保障羊這個生命機器的健康性能,才能讓它最大限度地生產產品。把規模養羊場的管理套用工廠流程,就是沒有好的車間生產環境,不可能加工出來精密產品沒有合理的部件,生產分工就會窩工,影響生產效率;沒有好的品牌產品價格難以提高。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企業生產管理模式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可能地提高生產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