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新理念 新路徑 新藍圖
●本刊編輯部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確立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實現“十三五”時期新的發展目標,為新時期的科學發展,勾勒了清晰的發展路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綱領。描繪了全局發展深刻變革的新藍圖。這是我們所有傳媒行業必須體現的輿論基調。
創新是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不是簡單的科技創新,而是涉及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的創新。創新發展的三條路徑: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推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拓展發展新空間,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構建發展新體制,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現代財政制度、稅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等。
協調的核心是要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理念,也是重大的戰略舉措。要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不斷增強發展整體性。協調好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的關系、經濟結構中一二三產業的關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系。
全面建成小康關鍵在農村。因此,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健全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長效機制,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提高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未來的公共財政應向農村、向貧困地區更多傾斜,公共資源的配置要更多向基層傾斜。
注重大區域的協調發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后,通過跨區域的協調發展,可以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當前實施的“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廣西的“雙核驅動,三區協調”發展戰略;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等城市群,都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動資源要素在更寬的范圍內優化配置的舉措。
綠色就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表述耳熟能詳,反映了黨中央堅定不移的決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目標要求中的“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創新發展中的“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協調發展中的“資源環境可承載”,開發發展中的“積極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主動參與二三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綠色發展部分的“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等內容,實際上都是綠色發展的內容。而且,給出許多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比如加快建設主體功能區,發揮主體功能區作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基礎制度的作用;建立健全用能權、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實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等。真正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各個方面,形成的新格局。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導致落后。要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更高水平的開放格局正在形成。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開放”列入五大發展理念,重申了“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的堅定決心,勾勒出“對外開放的力度將會越來越大”的具體路徑。從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到發展更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的頂層設計,再到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制度性話語權的目標要求,開放發展的理念與部署,體現著黨中央對發展大勢的深刻把握,彰顯了立足國內、放眼全球的寬廣視野和長遠謀劃。
共享是全面小康畫卷中最溫暖的主題。民生是其中最厚重的底色。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如何讓7000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如何讓13億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如何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面對種種民生之問,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作出了清晰而具體的回答。從“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理念,到“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的發展目標;從“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承諾,到旨在增強人民獲得感的具體部署,全會提出的共享發展,成為貫穿“十三五”民生工作的一條主線。鮮明的問題導向,赤誠的人民情懷,細致的制度安排,體現了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更向世界宣示: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全面小康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