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娟
科普宣傳在化解鄰避沖突中的作用與路徑探析
陸 娟
本文指出科普宣傳的作用,分析在鄰避項目規劃、建設中科普宣傳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科普宣傳化解鄰避沖突的對策建議,為有效化解鄰避沖突提供參考。
科普宣傳;鄰避沖突;公眾參與
[作 者]陸娟,碩士,講師,廣西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中心。
鄰避沖突(NIMBY conflict),指的是公眾因鄰避設施的規劃或興建引發的抵制和抗議行為,“鄰避”(NIMBY)一詞是英文not in my back yard(別在我家后院)的縮寫。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環境意識的提高和對自身權益的重視,鄰避沖突大量出現。如何有效化解民眾的抗爭和治理鄰避沖突是當前需解決的重要問題。科普宣傳是將科學理論、科學方法、科學態度及科學精神通過各種行之有效的渠道進行傳播,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讓公眾學會運用科學的方法和態度去判斷和處理事務,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全面終身科學教育和互動過程。[1]
通過加強科普知識的宣傳與普及,對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推廣,能夠讓公眾對鄰避設施的規劃,對項目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從科學的視角了解垃圾焚燒廠、變電站、化工廠等等項目發生鄰避沖突的環境本質,引導公眾運用科學的、理性的思維和方法參與決策、分析問題,提高參與的有效性,從而可以減少鄰避沖突的發生。本文試圖分析科普宣傳的作用,以及鄰避事件中科普宣傳存在的問題,從而提出加強科普宣傳的途徑,為有效化解鄰避沖突提供參考。
(一)回應關切熱點問題,增強公眾的信任度
作為政府來說,由于GDP增長的客觀需要,更加關注鄰避設施項目上馬后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環境遭受破壞,環境權益問題甚至上升到“環境正義”的問題,公眾關注的是在高質量環境中生存的權利,對自身環境權益及切身利益的維護,所居地是否遭受空氣污染、電磁輻射是否影響健康、房價是否下降等。由于鄰避設施相關信息專業性較強,各項指標復雜,超越了普通居民的知識,公眾感覺無法掌控,內心的疑問得不到解答就會加深對政府及項目的不信任,可能會促使鄰避情結發酵進一步激化矛盾。
科普宣傳能發揮信息傳播的功能,起到解讀環境政策、傳遞項目信息,為公眾解疑釋惑等作用,是回應群眾關切的熱點問題的有效手段之一。政府相關部門或規劃部門通過媒體宣傳、召開座談會、組織開放體驗日、專家咨詢等多種活動,向鄰避設施附近的居民傳播科普知識,正面回應群眾的所關切的環境問題,向公眾解答鄰避設施會是否對居民周邊環境造成污染,其各項指標是否安全可靠,是否在可控制的范圍,鄰避項目將通過什么的技術手段處理使危害降低到最低等。通過科普宣傳,能夠減少公眾的疑慮,增加公眾對政府及項目的信任度。
(二)進行正面輿論引導,搭建溝通平臺
鄰避設施存在風險,對于政府部門而言能夠幫助公眾正確理解風險、理性的判斷風險是一個重要挑戰,因為一旦居民對鄰避設施存在的威脅而產生恐慌,極易對信息的選擇和認識產生偏差,誤解一旦產生就會先入為主的長期存在,造成對外界給予的與自身理解不一致的信息進行抵制。當個體組成群體時,組成群體的個人個性消失,感情和思想轉向一個不同的方向,變得缺乏理性,狂熱躁動,群體中的個體相互傳染并易受暗示[2]。中國鄉土社會的基層結構是一種所謂“差序格局”,是“一根根私人關系所構成的網絡”[3],在熟人社會中,群體中的個體極易相互傳染鄰避情緒,并可通過人際關系網絡迅速地擴散,從而引發鄰避沖突。
科普宣傳可以通過媒介進行正面的輿論引導,傳播有關鄰避設施科普知識本身就屬于信息公開的一種形式,公開鄰避設施的信息讓公眾及時了解,體現政府重視公眾的知情權和決策權,而不是表現為由政府壟斷決策輕視公眾的權益。充分發揮媒介作用,對公眾輿論進行正確、規范的引導,信息的公開、透明,有助于緩解人們的恐慌情緒,提高公眾對信息的鑒別能力,同時駁斥那些模糊、迷信的誤解,抑制謠言的生成和傳播。
(三)增強科學素養,提升公眾參與的有效性
公眾參與的目的在于通過協商、溝通等運用理性方式達成協議,實現公共利益。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公眾的社會背景、文化水平、公眾參與的能力參差不齊,大部分公眾的科學素養較弱,由于專業知識薄弱導致公眾參與出現瓶頸。在政策規劃階段缺乏有效的政策參與、利益協調以及監督反饋過程,公眾很難表達自己的立場和利益,從而對政府失去信任,也加大了鄰避沖突的可能性。
科普宣傳和普及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科普基礎知識的普及,為公眾提供解惑、互動參與和科學質疑的過程,從而推動公眾主動參與決策的積極性。科普傳播和普及的方式能從心理上達成公眾共識,增加公眾對獲取科普信息的滿意度,對公眾科學素質的提高具有增效作用。二是科普宣傳對科學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的推廣是推動解決問題的根源,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中最重要的內容,它可以引導公眾運用科學的、理性的思維和方法參與決策、分析問題,提高參與的有效性,從而從根本上有效化解鄰避沖突。
(一)從宣傳內容看,專業性強未把握訴求點
在鄰避項目建設的前后,很多科普宣傳是政府單項的政策宣傳,在傳播內容上對受眾的訴求點考慮不充分,召開座談會邀請權威專家進行分析是科普宣傳的形式之一,但往往在項目決策階段,專家給予的“鄰避”設置的技術分析和建議諸如通過工藝來降低二噁英的產生概率、項目建成將產生的經濟效益等,對于公眾來說生澀難以理解,增加了公眾的困惑。公眾更為關心的是環境否被污染,鄰避設施對自身健康是否造成傷害等切身利益問題,對已經被“污名化”的鄰避設施產生的厭惡感,并不會隨著保障措施的增加、對當地經濟發展的貢獻而出現明顯降低。這種“自上而下”宣傳方式,與公眾渴望“自下而上”參與熱情對立,從而激化了矛盾。
(二)從宣傳形式看,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
科普宣傳主要所依托的載體是以告知、展示、宣教為主要功能,如宣傳窗、宣傳冊、報紙、電視等,由于這些宣傳平臺所承載的信息有限,其數量、存在空間、接觸群體都會受到很大限制。現場的咨詢講座、座談會、公眾開放日宣傳等方式也有運用,但這些活動隨機性強,宣傳時間短,規模和效果也相對有限。科普宣傳沒有充分發掘媒介載體尤其是新媒體的潛能和作用,對新媒體的運用比較少,宣傳的形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傳統的科普宣傳方式已無法滿足公眾對科普宣傳的需求。
(三)從宣傳策劃看,被動應對缺乏整體規劃
在建設鄰避設施前后,科普宣傳多為事后被動式宣傳,即使是在鄰避項目開工前主動公開信息的,其宣傳也是不夠充分,對項目信息公開不足,解釋工作不到位,往往矛盾激化導致引發鄰避事件,相關部門才采取事后補救措施進行宣傳與公眾進行溝通。由于缺乏整體的科普宣傳策劃,對公眾的訴求點理解不充分,對整合宣傳資源發揮其優勢缺乏手段,對宣傳效果不做評估往往流于形式等,未做到事先策劃,事中調整及事后跟進,造成宣傳效果大打折扣,從而不能有效化解鄰避沖突。
(一)鄰避項目科普宣傳要貼近群眾、貼近實際
科普宣傳應堅持“三貼近”的原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才能增加親和力,將專業的術語、復雜指標參數等變得通俗易懂、真實可信,讓公眾容易理解接受,才能建立良好的對話機制。
鄰避項目的科普宣傳堅持“三貼近”原則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宣傳的內容做到通俗易懂,站在公眾的角度進行宣傳,關于鄰避設施情況、技術分析和建議,對標準的表述方式及說明等要科學通俗,術語統一規范化使用,利于公眾學習和理解。
第二,敢于揭短,真實反映設施的情況。科普宣傳應說明鄰避設施潛在的安全風險、在技術上可能發生的偏差及原因等,讓公眾知曉項目確實存在限制和疏漏,更需要公眾廣泛參與提出意見,可以有效減少公眾產生被欺騙的感覺。
第三,科普宣傳要建立互動的平臺,如利用網絡、微信、召開座談會、邀請社會公益組織參與等形式,給公眾表達訴求的渠道,以便公眾監督反饋。
(二)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宣傳手段與方式
目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已成為發展趨勢,媒介取向由以往的傳者為中心走向以受者為中心,微博、播客、手機電視等新媒體是傳播科普知識的重要渠道,既可彌補傳統媒體科普宣傳的不足之處,又能繼續發揮傳統媒體的傳播功能,有效提高公民的科學素質。
運用新媒體創新科普宣傳的手段和方式應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新媒體承載信息量大,受眾廣泛。利用手機報、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宣傳與鄰避項目相關的科普知識,公開相關環境信息,能讓受眾廣泛了解項目的情況,正面引導輿論,保障公眾的知情權。
第二,新媒體是建立公眾參與機制和監督反饋機制的有效途徑之一。公眾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反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而不受時間、空間及場地限制,實現“自下而上”參與,實現平等對話,利于有效的化解鄰避沖突。
第三,針對科普信息的枯燥無法吸引公眾等問題,新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圖文資源和視聽技術,傳送生動逼真的視聽信息,可以將涉及鄰避項目的某些公眾關注的內容進行記錄,使受眾可以通過閱讀及視聽直觀地了解項目的科技信息,達到宣傳的目的。
(三)科普宣傳策劃要做到未雨綢繆
當下隨著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鄰避沖突發生幾率較高,吸取已發生案例教訓及經驗,在鄰避項目建設初期,應提前做好有關項目科普宣傳策劃,普及與工程相關的科技知識,引入公眾參與,把科普工作做深做透,做到預防性計劃科普宣傳。
對鄰避項目的科普宣傳應分為三個環節:
首先,在項目開工建設前做好科普宣傳策劃,并進行前期的宣傳,針對性地普及與工程相關的科技知識,真實反映項目利弊得失。
其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注重分析項目進展情況及受眾的訴求點,不斷整合資源發揮不同手段的宣傳優勢,做到答疑解惑,暢通溝通渠道、正面引導的作用,培養民眾對于鄰避項目的理性思考力。
最后,在項目建設后,繼續跟進式科普的宣傳,加強基礎科技知識、環境類知識,特別是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普及,不斷提高周邊公眾的科學素養,通過提升公眾的信息識別和理性行為能力,增強其對事件的客觀判斷與冷靜處理能力,進而營造和諧文明的社會環境,降低鄰避沖突的發生。(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項目“轉型背景下環境鄰避沖突與大眾媒介關系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13YJC860028)
[1]楊維東,王世華,李勇.社會化媒體時代科普宣傳的路徑厘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
[2][法]古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3]費孝通.鄉土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