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煥 王玉龍 劉秋燕 呂光耀
淺析薄荷在方劑中的配伍應用
張煥 王玉龍 劉秋燕 呂光耀
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辛,性涼,歸肺、肝、膽經,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頭目,是中醫臨床上常用的藥物之一。從古至今薄荷倍受廣大醫家的青睞,其應用可見于眾多本草方藥文獻中。薄荷本身功用良多,其與不同的藥物配伍,作用及應用亦各異。本文從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祛風止癢、疏肝行氣、發汗解表、化濕和中、破血止血、止痢、消腫止痛等方面論述薄荷在方劑中的配伍意義,以資同道臨證用藥參考。
薄荷; 方劑; 配伍意義
薄荷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栽培或野生,主產于江蘇太倉及浙江、湖南等省,其味辛,性涼,歸肺、肝、膽經。功效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頭目。《得配本草》[1]載其:“辛、微苦,微涼。入手太陰、足厥陰經氣分。散風熱,清頭目,利咽喉口齒耳鼻諸病。治心腹惡氣,脹滿霍亂,小兒驚熱,風痰血痢,瘰疬瘡疥,風瘙癮疹,亦治蜂蠆蛇蝎貓傷。”
現代藥理研究其具有抗刺激、消炎、止痛、局部麻醉、抗病原微生物、興奮和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雙重作用等作用[2]。臨床上用于治療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癥,外用可治神經痛、皮膚瘙癢、皮疹和濕疹等?,F將其在方劑中的主要配伍作用淺析于下。
薄荷辛、微苦、微涼,辛以發散,涼以清熱,其辛散之性較強,是辛涼解表藥中最能宣散表邪,且有一定的發汗作用之藥,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清·汪昂[3]認為:“辛能散,涼能清……消散風熱?!薄侗窘浄暝罚?]載:“薄荷辛涼上升,入肝、肺二經,辛能發散,專于消風散熱?!迸R床上薄荷常與石膏、金銀花、菊花、桑葉等配伍治療風熱感冒、溫病初起之諸癥。在銀翹散中,薄荷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且可解毒利咽;金銀花、連翹氣味芳香,既疏散風熱、清熱解毒,又可辟穢化濁,三者相伍,加強疏散風熱之功,且可緩解咽痛癥狀。在桑菊飲中,薄荷配伍桑葉、菊花為伍,其性辛涼,疏散風熱,以助桑葉、菊花解表之力。周巖[5]曰:“薄荷于頭目肌表之風熱郁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里熱?!惫时『煽捎糜谥委煖夭〕跗稹⑿霸谛l分,癥見風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暢,頭痛口渴、咳嗽咽痛等。其他如普濟消毒飲、加減葳蕤湯、防風通圣散等方劑,用薄荷之意與之同。
現代醫家大多認同薄荷的這一功效。衡獅靜等[6]認為薄荷配伍石膏配伍,其味辛、氣清,善走肌表,石膏則味辛甘寒,加強辛涼透散之力,可以治療發熱初起或里熱郁而不達于外。姜良鐸[7]認為治療外感高熱,薄荷與生石膏是必要的清透之舉,用之無不效驗。陳燕萍等[8]探討張新渝運用“火郁發之”的經驗時,認為薄荷性辛涼,蟬蛻性咸涼,都能入肝肺經,能發散風熱而具升發、發散之性而非大苦大寒之輩,故而對臟腑無戕害之弊,實為夏季“發之”的代表性藥物。
薄荷的現代研究發現薄荷煎劑對流行性腮腺炎病毒、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病毒及細菌有一定作用[9],從實驗角度證明了薄荷治療感冒、溫病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薄荷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利頭目。薄荷涼散入肝,肝開竅于目,頭面部又為肝膽經循行所過,故能清利頭目。明李中立[10]曰:“清頭目,除風熱?!薄侗静菝审堋罚?1]載其:“清六陽之會首,驅諸熱生風?!薄兜门浔静荨罚?]載其:“清頭目,利咽喉口齒耳鼻諸病?!迸R床上薄荷常與川芎、菊花、桔梗、甘草、防風等祛風、清熱、止痛藥配伍治療風熱上攻之目赤多淚、咽喉腫痛、頭痛眩暈等癥。在上清散中薄荷辛涼,功可清利頭目,川芎辛溫升散,“上行頭目”,功可祛風止痛,為治頭痛要藥。兩者相伍,辛散之力更強,且兩藥性一涼一溫,使其不會過溫過涼而傷正,增強了治療頭痛的療效。在川芎茶調散中,薄荷辛散上行,并能清利頭目,方中薄荷用量獨重,以其之涼,可制川芎、防風之溫燥,又能兼顧風為陽邪,易于化燥的特點。其他如涼膈散、菊花茶調散、養陰清肺湯等方劑皆取薄荷此意。
方和謙常用薄荷與天麻、鉤藤、生石決明等配伍,治療頭暈頭痛、耳鳴等病證[12],薄荷的這一功效的藥理基礎是抗刺激、消炎、止痛、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
薄荷質輕宣散,入肝、膽經,有宣毒透疹、祛風止癢之功,兼可消瘰散結,這一功效得到歷代醫家的認同。明李時珍[13]曰:“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鼻鍑罎崳?]云其:“治……瘰疬瘡疥,風瘙癮疹……配蟬蛻、僵蠶,治風瘙癮疹?!鼻骞逄m[14]曰:“洗風瘙癮疹,涂火毒漆瘡。”張錫純[15]亦指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疹癮,愈皮膚瘙癢?!惫逝R床上常用薄荷與牛蒡子、蟬蛻、防風、苦參、白鮮皮等配伍用于治療皮膚發疹性疾病、皮膚瘙癢癥。在竹葉柳蒡湯中,薄荷宣毒透疹、祛風止癢,配伍蟬蛻、牛蒡子等治療風熱束表之麻疹不透。
楊根麗[16]臨床證實薄荷、土茯苓煎洗可治療氨芐青霉素藥疹。林月彬等[17]研究表明薄荷醇具明顯的止癢作用。薄荷所含的薄荷腦能選擇性地刺激人體皮膚或黏膜的冷覺感受器,引起皮膚黏膜血管收縮從而產生消炎、止痛、止癢等作用[18]。另外,許衛名等[19]通過改變皮膚的性狀來證明薄荷醇能促進甲硝唑的透皮吸收,薄荷醇促進藥物的滲透作用可以增強薄荷治療發疹性疾病的療效。
薄荷味辛、微苦、微涼,入肝經,涼散入肝,故可疏肝解郁,并能清肝膽郁熱。張璐[4]認為:“其性浮而上升,為藥中春升之令,能開郁散氣,故逍遙散用之。”陳士鐸[20]曰:“夫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木得風乃條達,薄荷散風,性屬風,乃春日之和風也。和風,為木之所喜,故得其氣,肝中之熱不知其何以消,膽中之氣不知其何以化。”又曰:“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庇纱丝梢?,薄荷具有疏肝解郁之功效。臨床上常以少量薄荷配伍柴胡、白芍、當歸等治療肝氣郁滯、胸悶、脅肋脹痛、月經不調諸癥。如逍遙散中加薄荷少許,可疏散郁遏之氣,透達肝經郁熱,薄荷與柴胡配伍,可加強散郁調氣之力,佐助君臣行使疏肝解郁之功。
現代研究表明薄荷有保肝利膽的作用,彭蘊茹等[21]實驗證明薄荷提取物樣品對D-氨基半乳糖所致小鼠急性肝損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薄荷提取物樣品且能顯著增加大鼠膽汁分泌量,對大鼠有明顯利膽作用。
薄荷芳香辛散,發汗耗氣,其葉長于發汗解表?!夺t學衷中參西錄》[15]載其:“味辛,氣清郁香竄,……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鼻摇皽夭“l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麻黃服后出熱汗,熱汁能解寒,是以宜于傷寒;薄荷服后出涼汗,涼汗能清溫,是以宜于溫病”。《本草備要》[3]曰:“能發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氣。”《本草分經》[22]謂:“辛散升浮,體溫用涼。發汗能搜肝氣而抑肺盛。”此外,在其他眾多古代醫籍中,如《藥性論》《藥類法象》《本草發揮》等均有薄荷發汗之記載。在雞蘇散中,薄荷配伍滑石,薄荷辛散,發汗解表,清利頭目,滑石甘淡性寒,即可清解暑熱,又可通力水道,使三焦濕熱從小便而泄,二者同用,既發汗解表又疏散暑熱,使暑熱之邪從汗與尿二道而泄,從而更快的疏散暑熱之邪,常用于治療暑濕兼微惡風寒,頭痛頭脹,咳嗽不爽者。其他如敗毒散、倉廩散方劑中,用薄荷皆取此意。
現代研究表明內服小量薄荷能引起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因而有發汗解熱作用[23]。張思超[24]總結張錫純用白虎湯時發現對于無汗者,恒加薄荷或連翹、蟬蛻少許,往往服后即可得汗。
薄荷芳香辟穢,兼能化濕和中,其梗長于行氣和中?!侗静萸笳妗罚?5]云:“薄荷氣味辛涼……辛能通氣,而于心腹惡氣痰結則治?!北『沙Ec藿香、佩蘭、香薷、香附等同用治暑邪內郁引起的痧脹、腹痛、吐瀉等癥。在薄荷湯中,薄荷芳香辟穢,化濕和中,香薷辛溫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濕,為夏月解表之要藥,二者同用,芳香辟穢、化濕之力加強,且可和中,常用于治療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癥見脘腹脹痛、嘔惡吐瀉者。
劉鳳華[26]報道薄荷油對小鼠離體腸肌有解痙作用。高劍虹[12]認為薄荷具有消食下氣、消脹、止吐瀉的作用,其師方和謙常用薄荷與木香、川厚樸、藿香、佩蘭等藥同用,理氣除脹,以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薄荷氣辛香(鼻嗅之氣),升而散,性涼,功可疏肝解郁,并能清肝膽郁熱。如肝膽火熱上攻,熱甚動血而鼻衄,故間接可以止血?!侗静輦湟罚?]云:“破血止痢,能治血痢?!薄侗静菰肌罚?0]曰:“去憤氣,破血五痢?!薄兜门浔静荨罚?]載:“……揉葉塞鼻,止衄血。取汁滴鼻中即止?!北『傻倪@一功效古籍中多有記載,而臨床用薄荷則很少取這一作用,關于這一作用的臨床報道幾乎沒有。
《本草原始》[10]云薄荷“涂蜂螫蛇傷”,《得配本草》[1]曰“亦治蜂蠆蛇蝎貓傷”,可見薄荷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臨床上薄荷多與清熱解毒藥配伍以達此作用。
謝長宏等[27]取鮮薄荷適量,凈手后揉搓成泥,敷壓于牙齦紅腫處,治療牙齦腫痛,治愈率為92.68%,有效率為100%。梅金喜等[28]通過動物實驗表明濃薄荷水有明顯的抗炎止痛作用。另外,薄荷的成分薄荷腦可使皮膚或黏膜產生清涼感以減輕不適及疼痛[29]。
在薄荷蜜中,與等分白蜜相配伍,可以治舌上生白苔,干澀,語話不真,正如《得配本草》[1]所云“搗取自然汁,和姜汁、白蜜,擦舌苔語澀”,薄荷的這一作用有待今后有力的臨床證據來證實。
目前,薄荷臨床上應用甚廣,主要體現在疏散風熱、利咽透疹、疏肝解郁、清利頭目的功效,而其他的功用如發汗解表、化濕和中、止痢等應用相對較少。因此,臨床醫師可對薄荷發汗解表、化濕和中、止痢等功效應加以臨床研究,為今后的臨床應用提供證據。薄荷自身具有多種功效,其與不同的藥物配伍,又有不同的治療作用。掌握薄荷在方劑中的配伍作用,將有助于臨床上的靈活應用,更好的服務于臨床,并推動中藥藥性理論的發展。
[1]清·嚴潔,施雯,洪煒.得配本草[M].鄭金生,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0-81.
[2]馬子密,傅延齡.歷代本草藥性匯解[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2:4.
[3]清·汪昂.本草備要[M].鄭金生,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4.
[4]清·張璐.本經逢原[M].顧漫,楊亦周,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67.
[5]周巖.本草思辨錄[M].陸拯,校點.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54.
[6]衡獅靜,葉靜.石膏治熱證及配伍用藥[J].河南中醫,2006,26(4):68-70.
[7]姜良鐸.外感高熱證治[J].中醫雜志,1991,32(7):4-8.
[8]陳燕萍,高永四,張新渝.運用“火郁發之”經驗瑣談[J].中醫藥通報,2009,8(4):57-60.
[9]高學敏.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
[10]明·李中立.本草原始[M].鄭金生,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25-326.
[11]明·陳嘉謨.本草蒙筌[M].張印生,韓學杰,校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8:105-106.
[12]高劍虹.方和謙臨床應用薄荷驗案[J].北京中醫藥,2008,27(1):46-48.
[1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冊)[M].王育杰,整理.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53-755.
[14]清·郭佩蘭.本草匯[M].王小崗,校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12:304.
[15]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合訂本)[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7:367-368.
[16]楊根麗.薄荷土茯苓煎洗治療氨芐青霉素藥疹的觀察及護理[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1):423.
[17]林月彬,王暉,梁慶,等.薄荷醇止癢作用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9,27(7):1488-1490.
[18]張曉霞,陳安家,張一鳴,等.毛細管氣相色譜法測定消腫止痛酊中樟腦與薄荷腦的含量[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7):1645-1646.
[19]許衛名,王暉.皮膚性狀改變后薄荷醇對甲硝唑透皮吸收作用的影響[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2,7(1):18-20.
[20]清·陳士鐸.本草新編[M].柳璇,宋白楊,校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社,2011:124-125.
[21]彭蘊茹,錢士輝,石磊,等.薄荷非揮發性提取部位的藥理活性研究[J].中藥材,2008,31(1):104-106.
[22]清·姚瀾.本草分經[M].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90.
[23]沈映君.中藥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129.
[24]張思超.石膏合理配伍治療溫病高熱[J].新中醫,1992,24(5):5-6.
[25]清·黃宮繡.本草求真[M].王淑民,校注.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108.
[26]劉鳳華.薄荷中藥應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8):401.
[27]謝長宏,楊賢海.單方薄荷治療牙齦炎41例[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11,18(3):84-84.
[28]梅全喜,鐘希文,高玉橋,等.濃薄荷水抗炎作用實驗研究[J].中國藥業,2008,17(21):11-12
[29]任仁安.中藥鑒定學[M].上海:上??萍汲霭嫔?,1986:544.
R289.1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21
830011烏魯木齊,新疆醫科大學研究生院[張煥(碩士研究生)、王玉龍(碩士研究生)、劉秋燕(碩士研究生)、呂光耀];新疆醫科大學中醫學院(呂光耀);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醫院國家中醫臨床研究基地(呂光耀);新疆名醫名方與特色方劑學實驗室(呂光耀)
張煥(1991-),女,201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腦血管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和方劑的組方配伍規律研究。E-mail:891578690@qq.com
呂光耀(1970-),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方劑的組方配伍規律和腦血管病的臨床與基礎研究。E-mail:sontse@126.com
2015-01-20)
(本文編輯:董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