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丹丹
趙瑞華教授活血利濕法治療宮外孕包塊經驗
安丹丹
中醫學認為宮外孕包塊的主要病因病機是瘀血阻滯,活血化瘀為其治療大法。趙瑞華教授臨床發現在活血化瘀法的基礎上加用利濕藥物可加速包塊的消散,配合應用灌腸或外敷等治療療效顯著。
宮外孕包塊; 活血利濕; 趙瑞華教授; 經驗
趙瑞華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市著名婦科專家。從醫30余載,潛心治學,醫術精湛,臨床經驗豐富。筆者有幸侍診于側,受益匪淺。
宮外孕是婦科常見病,指受精卵在子宮體腔以外著床,以輸卵管妊娠常見,占95%左右[1]。中醫學無宮外孕或異位妊娠的記載,類似癥狀在“妊娠腹痛”“胎動不安”“胎漏”“癥瘕”等病癥中有描述。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發展,使得宮外孕的早期診斷率明顯升高,其保守治療已經成為目前重要的治療手段。保守治療中殺死異位胚胎后,宮外孕包塊的形成在所難免。中醫藥治療宮外孕包塊可使患者免除手術,同時可治療炎癥及黏連,保護輸卵管,進而恢復輸卵管功能[2]。趙瑞華教授治療本病經驗獨到,從濕瘀互結論治本病取得良好療效。現將趙教授治療本病經驗作一介紹,以供臨床醫師參考。
宮外孕包塊,屬于中醫“血瘀少腹”之范疇,多為宿有氣血郁滯,沖任不暢,孕卵停積于胞宮之外,久之胞脈破損,血溢妄行,離經之血瘀積少腹,氣機阻滯,不通則痛,形成少腹血瘀證,如《血證論》曰:“瘀血在經絡臟腑之間,則結為癥瘕。”《景岳全書·婦人規》中的描述與陳舊性宮外孕包塊的形成有相似之處,曰:“瘀血留滯作癥,惟婦人有之。其證則或由經期,或由產后,凡內傷生冷,或外受風寒,或恚怒傷肝,氣逆而血留;或憂思傷脾,氣虛而血滯;或積勞積弱,氣弱而不行。總由血動之時,余血未凈而一有所逆,則留滯日積,而漸以成癥矣。”古代醫家多認為本病為少腹血瘀之證。現代多數醫家[3-5]亦發現血瘀是宮外孕包塊的主要病機,治療以活血化瘀消癥為主。
研究表明人工流產、盆腔炎或下腹部手術史導致輸卵管的慢性炎癥反應是導致宮外孕的主要病因之一[3]。女子胞宮位于下焦,經行、產后胞脈空虛,若起居不慎、流產手術、結扎手術損傷或陰道用具不潔、房事不潔,濕濁之邪易乘虛而入,濕邪潛伏沖任胞絡,易與瘀血互結而致病;多數異位妊娠包塊處常伴有炎性滲出,血溢于脈外而成瘀,致津液外滲或輸布失調、停滯而成濕,如《金匱要略》有“血不利則為水”之說,血瘀日久,水濕內停,濕邪停滯導致包塊經久難消。故趙教授認為在活血化瘀消癥的基礎上加用利水化濕之法可以加速包塊的消散。
趙瑞華教授認為本病亦與肝脾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有關。蓋肝藏血而主疏泄,為沖脈所系,婦人胞宮、附件均為肝經循行部位,在《靈樞·脈經》篇述:“肝足厥陰之脈,起于大指叢毛之際……循陰股,入毛中,過陰器,抵小腹。”婦女以血為用,血常不足,氣常有余,加上婦女易為情志所傷而致肝之疏泄失常,氣機不利,血行不暢而致瘀;木旺乘土,則脾失沖和,運化失職,使水濕內停,濕瘀相搏,結于胞宮、胞絡而成為本病發生的內因。濕性黏滯重濁,纏綿難愈,日久必致體虛邪盛,虛實夾雜,使得本病遷延不愈,故其治療多從調肝理脾入手。
趙教授治療本病以中藥內服為主,灌腸和外敷為輔。內服方中莪術,味辛,能散能行,為“醫家治積聚諸氣最要之藥”,皂角刺穿透力極強,同用破血行氣消積塊;丹參、赤芍,均歸肝經,入血分,功專活血祛瘀消癥;生薏苡仁利水消腫,健脾滲濕,濕去則瘀可化;雞內金化堅消石,《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雞內金,雞之脾胃也,為健脾胃之妙品,脾胃健壯,益能運化藥力以消積也”、“雞內金不但能消脾胃之積,無論臟腑何處有積,雞內金皆能消之,是以男子痃癖、女子癥瘕,久久服之皆能治愈”;茯苓、白術健脾利濕,扶正以驅邪,少加桂枝,溫通經脈,加速包塊的消散。趙教授將利濕藥和活血化瘀藥有機結合,藥物以入肝脾二經為主,以解除濕瘀膠著之病勢,使有形之癥積緩消于無形之中。
患者,女,28歲,2014年3月6日初診。主訴:宮外孕包塊,要求中藥治療。患者平素月經規律,末次月經2013年11月12日。2014年1月26日陰道少量出血,發現左側輸卵管妊娠,遂于1月29日行藥物保守治療,2月13日至2月17日出血量如月經,3~4片日用衛生巾/天。2月27日查血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5.89 IU/L,2月28日B型超聲:左卵巢外見不均質回聲團2.3 cm×2.3 cm,未見明顯血流信號。孕1產0;無手術史。現陰道仍有少量出血,偶有左少腹隱痛,手腳涼,納眠可,大便正常;舌暗紅,苔白略厚,脈弦滑。診斷:宮外孕包塊。辨證:濕瘀互阻,癥塊內結。治法以活血利濕為主。處方:柴胡15 g、黃芩10 g、姜半夏10 g、黨參15 g、甘草 10 g、桂枝 15 g、白芍 15 g、陳皮 10 g、莪術 10 g、茯苓15 g、炒白術15 g、生姜15 g、大棗15 g。2014年3月20日二診:服上方1劑出血凈。于3月16日行經,量中,色轉紅,少量血塊,無痛經,經前乳房刺痛;腰酸,左少腹隱痛緩解,仍手足涼,大便正常。處方:柴胡15 g、茯苓15 g、炒白術20 g、甘草 10 g、桂枝 15 g、丹參 20 g、莪術 15 g、皂角刺 15 g、雞內金30 g、生薏苡仁 30 g、蘆巴子 15 g、三七粉沖3 g、生姜 15 g、大棗15 g。上方加減治療月余,諸癥緩解。2014年4月15日復查B型超聲:左卵巢內側可見1.9 cm×1.6 cm×1.6 cm不均等回聲,邊界清,內未見明顯血流信號。遂予丹參20 g、莪術20 g、皂角刺 20 g、桂枝 20 g、三棱 15 g,水煎取汁約100 mL,保留灌腸。另以小茴香30 g,炒香,磨碎與藥渣混合外敷小腹,約30分鐘,每天1次。中藥內服方仍在上方基礎上加減治療。2014年6月9日復查B型超聲:子宮雙附件未見異常。
按 趙瑞華教授認為,該患者宮外孕包塊,法當活血利濕、消癥散結,然而陰道出血月余,胞宮瘀血下之未凈,而氣血均傷,應慎用破血破氣之品,治療應以調和為主,處方以“和解少陽樞機,調和氣血陰陽”之小柴胡湯為主方,桂枝湯之溫通經脈、條暢氣血,苓桂術甘湯溫陽化飲、健脾利濕,少量莪術、陳皮以化瘀行氣,更兼四君子湯之健脾益氣之功,扶正祛邪,漸消緩散。服藥1劑,出血即凈,正氣漸復,則力專消癥瘕、通經絡,促進瘀血及盆腔包塊消散,故重用丹參、莪術、皂角刺、雞內金、三七粉、生薏苡仁等化瘀利濕消積藥物,因處于經期,切勿克伐太過,用柴胡、茯苓、白術、甘草、生姜、大棗疏肝健脾益氣,桂枝、蘆巴子溫經通脈,共兼扶正祛邪之力。女性盆腔器官靜脈叢密集,血運豐富,直腸黏膜與盆腔器官相鄰且壁薄,故并用中藥保留灌腸,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藥力直達病所,促進包塊吸收。丹參、三棱、莪術、皂角刺破血祛瘀、行氣止痛、消癥散結,桂枝、小茴香溫通經脈。此例宮外孕患者,病程較久,氣血俱虛,不應一味活血利濕消癥,應寓祛邪于扶正氣之中。
宮外孕包塊、盆腔炎性包塊、卵巢囊腫、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結節等均為氣血津液運行受阻,血瘀水停,水液與瘀血相結,日久而成囊腫或包塊,故以活血利濕法為主治療本類疾病可起到較好的療效。雖然活血利濕法為主要治則,但應分清輕重緩急,辨證論治。
[1]樂杰.婦產科學[M].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10-113.
[2]江亞君,徐敏.中醫藥輔助治療對宮外孕患者預后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3):464-465.
[3]張海芳,侯愛菊.中藥治療宮外孕體會[J].河北中醫,2002,24(8):593-594.
[4]楊雁,顧平,郭亮霞.袁惠霞教授治療宮外孕包塊經驗[J].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11(4):43-44.
[5]吳志兵,張曉甦.張曉甦教授治療異位妊娠包塊經驗[J].中醫藥學報,2012,40(4):93-94.
R714.22;R249.2/.7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31
100053 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婦科[安丹丹(碩士研究生)]
安丹丹(1988-),女,2012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婦科學。E-mail:751596619@qq.com
2014-11-26)
(本文編輯:蒲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