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宇舟 徐晶 黃安 唐靜 梁宗挺 陳筱悅
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及其臨床應用
龐宇舟 徐晶 黃安 唐靜 梁宗挺 陳筱悅
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是借鑒腧穴熱敏化技術,結合壯醫對穴位的認識和針灸選穴規律進行探穴,以確定治療取穴的一種壯醫針刺療法。本文闡述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的理論基礎、壯醫腧穴熱敏化探穴方法、針刺方法以及治療“發旺”的臨床體會,進而指出了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的機理是作用于“三道兩路”在體表的網結,疏通瘀滯,調整調節和暢通人體氣血,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體外,使三氣復歸同步而達到治療目的。
壯醫; 壯醫熱敏探穴; 針刺療法; 臨床應用
針刺和灸法是壯醫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壯醫理論為指導,運用壯醫針刺和灸法直接作用于人體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用以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是壯醫最具特色、最實用的治療方法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壯醫針灸療法的臨床療效,在保持壯醫針灸療法傳統特色的基礎上,筆者團隊借鑒江西中醫藥大學陳日新教授腧穴熱敏化技術,使用點燃的壯醫藥艾(成份為壯藥大風皮、山蒼子、姜黃、艾葉等)溫和灸探明體表“龍路”“火路”的熱敏點,并以這些熱敏點作為針刺穴位,針刺治療“發旺”(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對該療法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情況介紹如下。
20世紀80年代江西中醫學院陳日新等[1]在臨床施灸過程中發現了一些現代醫學尚無法解釋的生命現象,(1)透熱:灸熱從施灸點皮膚表面直接向深部組織穿透,甚至直達胸腹腔臟器;(2)擴熱:灸熱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擴散;(3)傳熱:灸熱從施灸點開始循經脈路線向遠部傳導,甚至達病所;(4)局部不(微)熱遠部熱:施灸部位不熱或微熱,而遠離施灸部位的病所處感覺甚熱;(5)表面不(微)熱深部熱:施灸部位的皮膚不熱或微熱,而皮膚下深部組織甚至胸腹腔臟器感覺甚熱;(6)產生其他非熱感覺:施灸(懸灸)部位或遠離施灸部位產生酸、脹、壓、重、痛、麻、冷等非熱感覺;(7)上述灸感傳導之處,病癥隨之而緩解:施灸部位產生的熱、脹、痛等感覺發生深透遠傳,所到之處,病癥隨之緩解。以上前7種灸療現象的發生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相關腧穴對艾熱異常敏感,產生“小刺激大反應”現象(其他非相關腧穴對艾熱僅產生局部和表面的熱感)。他們稱這種現象為腧穴熱敏化現象,這些已熱敏化的腧穴稱為熱敏化腧穴,同時認為人體腧穴存在靜息態與敏化態兩種狀態,人體在疾病狀態下,體表腧穴可能發生敏化,敏化態的腧穴對外界相關刺激呈現“小刺激大反應”,從而創立了以經絡理論為指導,采用艾條溫和灸體表的熱敏化穴激發經絡感傳,促進經氣運行以使氣至病所的“熱敏灸療法”。腧穴熱敏化技術來之于臨床,臨床可應用于神經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泌尿生殖系統等20余種病癥,大幅度提高了臨床灸療效果[2]。
壯醫雖未提出腧穴熱敏化之說,但壯醫針法和灸法歷史悠久,方法眾多。其中,灸法通過燒灼或熏烤體表一定穴位或患處,使局部產生溫熱或輕度灼痛的刺激,以調節人體天人地三氣的同步平衡,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著名壯醫專家黃瑾明等[3]早于1986年就挖掘整理出了用壯藥材泡制過的貯麻線,點燃后甩動手腕去除火焰,將呈珠狀炭火的線頭對準應灸部位或經穴,快速點灸,如雀啄食,一觸即起的壯醫藥線點灸療法。近年來,筆者團隊在深入研究壯醫針刺和灸法理論和臨床實踐的基礎上,借鑒腧穴熱敏化技術研究的成果,從理論和實踐層面對壯醫腧穴熱敏化探穴方法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壯醫腧穴熱敏化探穴的技術和方法,運用于“發旺”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壯醫認為,人體內部存在“谷道”“氣道”“水道”三條開放通道和“龍路”“火路”兩條內封閉通路,其中,“谷道”“氣道”“水道”與臟腑相連,通過臟腑的化生調節,實現食物、氣體和水液的正常消化、交換和代謝;而“龍路”“火路”分別是人體血液的通路和信息通道,有干線、網絡,遍布全身,維持人體的血液循環和信息傳遞處理。正常情況下,三道兩路暢通,調節有度,人體之氣就能與天地之氣保持同步協調平衡,處于健康狀態[4]。若某種原因導致三道兩路阻塞或調節失度,就會造成三氣不能同步而致病。病理狀態下,三道兩路阻塞,必然導致“龍路”“火路”循行的體表部位氣聚不通,形成類似于腧穴敏化態的狀態,此時,運用腧穴熱敏化技術可探查“龍路”“火路”瘀滯之熱敏點,為疏通“龍路”“火路”,治療相關疾病提供更有針對性的針刺選穴。
壯醫腧穴熱敏化探穴是根據壯醫對穴位的認識和針灸治療選穴規律,使用點燃的壯醫藥艾溫和灸探明體表“龍路”“火路”的熱敏點,并以這些熱敏點作為針刺穴位的方法。
壯醫認為,穴位[5]是三道兩路在體表交叉所形成的網結。依據壯醫對穴位的認識以及“寒手熱背腫在梅,痿肌痛沿麻絡央,唯有癢疾抓長子,各疾施灸不離鄉”[6]等選穴原則,醫者根據病情選擇數個體表穴位或梅花穴、壓痛點、或中醫穴位(壯醫腧穴熱敏化探穴既可以取壯醫穴位,也可以與中醫穴位配伍以提高療效),使用點燃的壯醫藥艾在3 cm為半徑的范圍內,距離皮膚2 cm左右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出現腧穴熱敏化現象時,此點即為熱敏點,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點被探查出。在施灸探穴時,可先對病者進行整體評估,如若病者屬久病,體質較差者,可在探穴前先溫和灸病者關元、氣海、中脘等穴20分鐘,以調動、激發病者體內正氣,更利于探查熱敏點。
以治療“發旺”為例,若是寒癥,根據壯醫“寒手熱背腫在梅”的選穴原則,可選手部的腧穴,如手六關穴(肩關穴、肘關穴、腕關穴,一側三關共六關)、鎮寒穴[7](合谷穴后方凹陷處)、外勞宮穴、風池穴、腎俞穴等穴位,使用壯醫藥艾按上述方法探出熱敏點。
在其他疾病的針對性探穴時,醫者通常先對病者進行壯醫辨病,隨后對疾病病機進行分析,或噓勒不調,毒邪內侵,或毒物毒濁滯傷道路[8]。確定病機后即依據疾病對應的道路及壯醫對該疾病治療的經驗用穴進行熱敏探穴,找出熱敏點施以壯醫針刺治療。因此,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對不同疾病的探穴是不盡相同的,主要根據醫者對疾病病機的分析,而后針對相應道路和經驗用穴進行探穴。
熱敏探穴后,每次治療均取所有探到的相同熱敏穴,運用規格為0.30 mm×25 mm或0.30 mm×40 mm針灸針,選擇適宜的體位,充分暴露針刺部位,針刺前須嚴格消毒,防止感染。采用單手進針法,刺入探出的穴位(熱敏點),進針后直接留針30分鐘左右,注意進針深度不宜過深,無需施行提插捻轉等行針手法[9],以免引起疼痛,一般不行針。孕婦、精神病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禁刺禁灸,患者情緒緊張、不能配合治療或過度饑餓時應慎刺灸,以免暈針暈灸。
患者,女,41歲,私營業主。初診日期2013年11月17日,主訴反復右肘關節腫痛10余年,每因勞累過度的情況下出現右肘關節腫痛,屈伸不利,遇寒則痛劇,局部畏寒怕冷。睡眠欠佳,二便尚調,舌苔薄白,脈沉緊。中醫診斷為痹癥,壯醫診斷為“發旺”,擬用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治療。取手部肘關穴(圍繞肘關節一圈為環,環線上均是穴位,本次治療取用內側3穴)、肘彎穴(上肢內側肘彎正中點處)、梅花穴、壓痛點、手少陰經少海、神門,手厥陰內關穴等穴位,使用點燃的壯醫藥艾在3 cm為半徑的范圍內,距離皮膚2 cm左右施行溫和灸,當灸及內肘尖時,患者訴有熱感深入及內手腕上部,再繼續灸其它穴位,少海穴和內關穴亦有同樣感覺,遂確定肘關穴、少海穴和內關穴為熱敏點,待熱敏感覺消失后,取上述穴位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連續治療3次后,患者右肘部腫痛緩解,屈伸不利明顯改善,共治療5次,患者自訴治療后肘關節屈伸自如,肘關節無腫脹疼痛。半年后隨訪,沒有復發。
陳日新熱敏探穴療法是以傳統經絡理論作為依據,采用熱敏灸艾條,運用熱敏探穴法探尋出體表熱敏點進行艾灸治療的一種治療方法,該療法特點在于能夠準確找出經絡敏感點(即疾病的體表反應點)進行艾灸,使其得到疏通,達到快速、有效治療人體疾病的目的。
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是借鑒陳日新腧穴熱敏化的理念,在遵循壯醫對穴位的認識和疾病治療選穴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壯醫藥艾施行溫和灸探穴確定疾病的熱敏點,再運用針刺施以調氣治療,直接作用于“三道兩路”在體表的網結,疏通瘀滯,調整調節和暢通人體氣血,增強人體抗病能力,加速邪毒化解或排出體外,使三氣復歸同步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壯醫熱敏探穴針刺療法以壯醫“三道”“兩路”作為理論基礎,采用壯醫藥艾結合壯醫對穴位的認識以及先人總結的取穴經驗進行針對性的探穴,以確定疾病治療的選穴,提高了選穴的針對性,同時針與灸結合,療效上產生了疊加效應的效果。該療法已在“發旺”臨床觀察上顯示了較好的效果,值得進一步總結研究,并形成規范的治療方案用于更多疾病的治療。
[1]陳日新,康明非.腧穴熱敏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醫雜志,2012,47(12):905-906.
[2]魏新春,周美啟.近5年熱敏灸療法的臨床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23(9):837-839.
[3]黃瑾明,黃漢儒,黃鼎堅.壯醫藥線點灸療法[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2-4.
[4]龐宇舟,林辰,黃冬玲.壯醫藥學概論[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06:44-45.
[5]黃瑾明,宋寧,黃凱.中國壯醫針灸學[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2010:14.
[6]黃瑾明,黃漢儒,黃鼎堅.壯醫藥線點灸療法[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9.
[7]黃貴華,黃瑾明.中國壯醫針灸學特定穴位圖解應用手冊[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11:26-29.
[8]龐宇舟,蔣祖玲.壯醫毒論理論概述[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2014,20(6):1-3.
[9]宋寧,黃瑾明.中國壯醫針灸學學術特點探析[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9):1071-1073.
R246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5.07.036
廣西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計劃(桂科攻14124003-10);廣西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YCSZ2014167)。
530200南寧,廣西中醫藥大學壯醫藥學院[龐宇舟、徐晶(碩士研究生)、黃安(碩士研究生)、唐靜(碩士研究生)、梁宗挺(碩士研究生)、陳筱悅(碩士研究生)]
龐宇舟(1963-),碩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壯醫學)帶頭人。研究方向:壯醫藥理論、臨床及壯醫藥高等教育。E-mail:Pangyz422@sina.com
2015-04-10)
(本文編輯:董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