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社光應用越鞠丸驗案6則
代璞高莉△楊紅玉1高敬利2
(河北省雞澤縣中醫院內科,河北雞澤057350)
【關鍵詞】越鞠丸;郁證;厥證;自汗;陽萎;胃炎;臟躁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3.004
【中圖分類號】R289.5R275.05;R69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3-0332-03
通訊作者:△河北省雞澤縣中醫院婦產科,河北雞澤057350
作者簡介:代璞(1985—),男,醫師,碩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
收稿日期:(2013-10-23)
1河北省雞澤縣中醫院婦產科,河北雞澤057350
2河北省雞澤縣中醫院兒科,河北雞澤057350
高社光,主任中醫師,天津中醫藥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北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首批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第四、五批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河北省首屆名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高老師從事臨床40余載,經驗豐富,擅長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風濕免疫性疾病等內科雜病,對越鞠丸的應用有獨到之處。越鞠丸是治療郁證的代表方劑,最早出現于《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中“越鞠丸,解諸郁”。方由蒼術、香附、川芎、神曲、梔子5味中藥組成,主治氣、血、痰、火、濕、食六郁[1]。注家戴云曾云“郁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也。此為傳化失常,六郁之病見矣”。方中香附行氣開郁;川芎活血祛瘀;梔子清熱瀉火;神曲消食導滯;蒼術燥濕健脾。越鞠丸可解六郁,人身諸病,多生于郁,六郁得解,氣機得暢,氣血沖和,萬病不生。我們有幸隨高老師學習,茲將其應用越鞠丸驗案6則介紹如下。
1郁證
王某,女,48歲。2012-08-16就診。平素急躁易怒,胸悶、氣短、乏力、寐差3個月,時有心悸,飲食尚可,二便調。刻診:舌淡黯,苔薄白膩,脈弦細。西醫診斷:抑郁癥。中醫診斷:郁證。證屬心肝失調型。治宜理氣解郁,寧心安神。藥物組成:炒蒼術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梔子8 g,神曲12 g,九節菖蒲12 g,遠志8 g,炒酸棗仁20 g,炙甘草10 g,生龍骨(先煎)30 g,生牡蠣(先煎)3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囑其放松心情。服藥月余諸癥大為減輕,鞏固治療3個月痊愈。
按:《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心為五臟之大主,心神被擾,往往會出現心悸癥狀。“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心主血脈的功能正常,則肝有所藏,肝藏血,調節血量的功能正常,使心血充盈,則心有所主。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亦有助于心的行血。心、肝任何一臟功能失調,常常相互影響。心主神志與肝主疏泄,在調暢情志方面亦密切相關。若心、肝發生病變,往往可見到精神情志的活動異常。氣機不暢,心肝失調患者所表現出來的癥狀有心悸、胸悶、氣短、情志不舒、失眠多夢。特別是長期失眠患者,往往伴有口干、口苦等肝火旺盛的癥狀,這是長期經受病痛折磨造成的郁火,氣郁于內,則會出現胸悶、氣短、善嘆息等癥狀;氣血升降失和,則出現乏力癥狀;氣郁于內,耗傷心血,心失所養,則會出現心悸癥狀。越鞠丸調理氣機,給火邪以出入;九節菖蒲化痰開竅安神;遠志安神益智祛痰;生龍骨、生牡蠣鎮心安神;肝火旺盛必然損耗心陰,炒酸棗仁、炙甘草養其心陰。全方調其心肝,養其心陰,陰陽平和,其病自愈。
2厥證
田某,女,52歲。2012-10-03就診。自述上半身易上火,咽部易痛,自服牛黃解毒丸、止咳糖漿等,久服乏效,晨起口干口苦,有時咳嗽,咳黃白痰,下半身冷,惡寒,寐差,乏力,兩脅不適,平素性格急躁易怒。刻診:舌紅,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咽炎。中醫診斷:喉痹。證屬肝火犯肺,氣機不暢。治宜理氣解郁,疏散郁火。藥物組成:炒蒼術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梔子8 g,淡豆豉12 g,神曲12 g,九節菖蒲12 g,遠志8 g,炒酸棗仁20 g,炙甘草10 g,蜜紫菀12 g,炒苦杏仁10 g,枇杷葉12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囑其放松心情,多參加體育鍛煉。加減調理2個月,患者未就診,后電話隨訪自述病已痊愈。
按:若為實熱證,清熱解毒藥治療病情會越來越輕,久服乏效說明是虛熱。患者時常咳嗽,痰液黃白夾雜,晨起口干口苦,兩脅不適,服用止咳化痰藥物效果不明顯。脈弦屬肝,為肝火犯肺,患者為肝陰虛,虛火上炎,肝臟升降氣機不利,內蘊化火,氣血不能外達,四肢寒涼。越鞠丸調暢氣機,給內火以出路,定志丸(九節菖蒲、遠志、炒酸棗仁)開竅寧心,滋養肝陰,梔子、淡豆豉發散體內郁熱,虛火自散。
3自汗
王某,女,43歲。2012-10-11初診。患者3個月前外出受風,四肢關節疼痛,麻木不適,服用發汗祛濕中藥7劑,由于發汗之力過大,造成患者汗出不止,煩躁易怒,后服用百合、太子參等養陰益氣中藥數劑后癥狀緩解,患者未進一步治療。刻診:易汗出,脾氣急躁,寐差,白發增多,納差,胃脹不適,大便時干,小便可。舌紅,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中醫診斷:自汗。證屬心肝失調。治宜理氣解郁,調和營衛。藥物組成:炒蒼術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梔子8 g,焦三仙各10 g,九節菖蒲12 g,遠志8 g,炒酸棗仁30 g,炙甘草10 g,煅龍骨(先煎)30 g,煅牡蠣(先煎)30 g,大棗30 g,浮小麥3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2012-10-18二診,患者自述胃脹、煩躁、寐差癥狀減輕,仍易汗出,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初診方加太子參15 g。治療2個月余,痊愈。
按:《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患者在臨床治療中,被過用汗法,若應用桂枝加附子湯加減,病可速愈。應用滋陰益氣的藥物治標不治本,陽虛不能顧護衛表,營陰受損,久則傷及心肝之陰,出現心煩易怒、失眠多夢等陰陽失調的癥狀,此時的多汗已不是單純的衛陽虛。 “如果固表不起作用,要考慮到補心,中醫認為汗為心液,心氣與血虛,汗就會出來”。高老師以“損其陽者,調其心肝”為指導思想,應用越鞠丸合定志丸及甘麥大棗湯(大棗、浮小麥)加減,獲佳效。
4陽萎
趙某,男,28歲,已婚。2012-05-20初診。患者1個月前被診斷為前列腺炎,壓力大,房事時出現陽萎。刻診:情緒低落,面色晦黯,不愿與人交談,納差,寐差,頭暈,二便可,胸悶,乏力。舌黯紅,苔白膩,脈弦細。西醫診斷:陽萎。中醫診斷:陽萎。證屬心肝失調。治宜理氣解郁,寧心安神。藥物組成:炒蒼術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梔子8 g,神曲10 g,九節菖蒲12 g,遠志8 g,炒酸棗仁20 g,蜈蚣2條,百合20 g,烏藥8 g,竹葉6 g,天麻15 g,蔓荊子12 g,炙甘草1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2012-05-28二診,患者寐差、頭暈癥狀明顯減輕,心情較前好轉,舌淡黯,苔薄白,脈弦細。初診方加合歡花20 g、首烏藤30 g。治療月余,諸癥痊愈。
按:《筆花醫鏡》指出“少年陽痿有因意志不遂所致者,宣其抑郁,則陽氣舒,痿立起,勿概作陽虛補火”。陰器為肝之經絡循環所過部位,若肝脈運行正常,則氣血條達,陰器得以濡養,勃起正常;若肝經滯澀,則氣血難達陰器,而致陽萎不舉。宗筋為肝所主,肝筋結于陰器。《素問·厥論》指出“前陰者,宗筋之所聚”,“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情志不調,氣血不暢,血不歸經,肝經失養。患者月余痊愈,與心理疏導分不開。方中越鞠丸合定志丸調其心肝;百合、烏藥、竹葉通利小便;天麻、川芎、蔓荊子清利頭目。辨證準確,顧護周全,效果顯著。
5痞滿
張某,男,43歲。2012-07-10就診。患者自述胃脹不適,飯后加重,常泛酸燒心,怕冷,納差,寐差,二便尚可。刻診:舌尖紅,苔薄白膩,脈弦。西醫診斷:反流性食管炎。中醫診斷:痞滿。證屬肝胃不和。治宜疏肝和胃,寧心安神。藥物組成:炒蒼術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梔子8 g,焦三仙各10 g,九節菖蒲12 g,遠志8 g,炒酸棗仁20 g,吳茱萸8 g,黃連6 g,海螵蛸(打)20 g,浙貝母8 g,炙甘草1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2012-07-18二診,患者自述諸癥減輕,舌紅,苔薄白膩,脈弦細。初診方加砂仁6 g。調理月余,患者痊愈。
按:《素問·逆調論》指出“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胃不和則臥不安”,《靈樞·邪客》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神志,心安則五臟皆安。從心論治胃病是高老師臨床治療胃病的特色。在治療肝胃不和時,高老師喜用越鞠丸合定志丸合方加減治療,泛酸時加用烏貝散(海螵蛸、浙貝母或川貝母)斂酸止痛,胃脹打嗝時加旋覆花、茜草平降胃氣,化瘀止痛,肝氣乘脾加左金丸清瀉肝火,降逆止嘔。越鞠丸調和肝脾,安神定志,辨證準確,臨床療效顯著。
6臟躁
王某,女,52歲。2012-05-08就診。喜悲傷欲哭,郁郁寡歡,不愿與人交談,身乏力,口干口苦,納差,寐差夢多,二便可。刻診:舌黯紅,苔薄白,脈弦細。西醫診斷: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診斷:臟躁。證屬心肝失調,氣機不暢。治宜疏肝解郁,寧心安神。藥物組成:炒蒼術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梔子8 g,神曲12 g,九節菖蒲12 g,遠志8 g,炒酸棗仁20 g,百合25 g,生地黃15 g,大棗30 g,浮小麥30 g,合歡花20 g,首烏藤30 g,炙甘草10 g。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服,服7劑。2012-05-15二診,患者口干口苦癥狀減輕,睡眠好轉,舌黯紅,苔薄白,脈弦細。藥物組成:炒蒼術12 g,醋香附15 g,川芎15 g,炒梔子8 g,焦三仙各12 g,九節菖蒲12 g,遠志8 g,炒酸棗仁20 g,百合25 g,生地黃15 g,大棗30 g,浮小麥30 g,合歡花20 g,首烏藤30 g,珍珠母(先煎)20 g,炙甘草10 g。調理3個月,諸癥痊愈。
按:《金匱要略》指出“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浮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甘草瀉心火而和胃,大棗調胃。肺臟潤,肝氣調,躁止而病自除。補脾氣者,火為土之母,心得所養,則火能生土。《金匱要略》指出“百合病者……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百合清心潤肺,益氣安神;生地黃養心陰,清血熱。上藥合而成方,使心肺得養,氣血同治,陰復熱清,百脈調和,其病可愈。高老師在臨床上治療郁證患者時,花費較長時間與患者進行心理疏導,要求家屬幫助患者改善生活習慣,多與外界環境接觸,注重患者內心調理。
高老師應用越鞠丸抓住“郁”的病機,加減應用較多,如越鞠保和丸、越鞠丸合定志丸、越鞠丸合甘麥大棗湯、越鞠丸合百合地黃湯、越鞠丸合烏貝散、越鞠丸合梔子豉湯等。疾病的產生多因外感六淫及七情內傷導致人體陰陽平衡失調所致,越鞠丸治六般郁,重在調理氣機,氣機不暢,氣血不調,則百病叢生。高老師在臨床治療中根據患者病情變化,用藥也相應變化,對于氣郁較重的患者加以心理疏導,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和治病“治人”的理念。
參考文獻
[1]趙宇昊,王秀娟.越鞠丸方名淵源與臨床加減運用[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7(6):13-15.
(本文編輯:習沙)
·信息·
讓中醫藥成為科技創新“一招鮮”
我國科技發展的方向是創新。目前從總體上看,創新基礎還不牢,原創力還不強。在傳統國際發展賽場上,規則都已制定好,我們加入須按照設定規則來賽,沒有更多主動權。如何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在未來發展中后來居上?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就是要在新賽場建設之初就加入其中,甚至主導一些賽場建設,從而使我們成為新競賽規則的重要制定者、新競賽場地的重要主導者。如果我們沒有一招鮮、幾招鮮,沒有參與或主導新賽場建設的能力,那我們就缺少了機會”。
而中醫藥,作為我國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恰恰是我們應手握的“一招鮮”或“幾招鮮”的重要源泉。中醫藥獨特的理論體系和醫療模式,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思維,蘊含系統生物醫學和化學生物學等國際科學前沿的科學思想。
君不見,青蒿素類抗瘧新藥的研究曾獲美國拉斯克獎;砒霜治療白血病使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成為全球第一種可被治愈的白血病;漢防己堿又將可能成為治療埃博拉出血熱的有效藥物……這些研究無不從古老的中醫藥中發掘產生,啟發靈感,體現了中醫藥作為科技資源的原創優勢,昭示了中醫藥寶庫正是我國科技原始創新的不竭動力、不盡源泉之一。
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