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梅
(北京市順義區中醫醫院腦病科,北京 順義 101300)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之眼部并發癥,以累及動眼神經為最常見,臨床表現為單側上眼瞼下垂、復視、眼球運動受限、瞳孔散大及對光反射消失等。隨著糖尿病發病率的增加,該病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西醫治療無特殊方法,主要是控制血糖,輔以維生素營養神經等,效果不佳。2006-01—2013-10,筆者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糖尿病性動眼神經麻痹23例,并與單純西醫治療23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46例均為我院腦病科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23例,男11例,女12例;年齡46~78歲,平均(60.4 ±6.5)歲;病程2 ~14 d,平均(7.7 ±0.9)d。對照組23 例,男13 例,女10例;年齡44 ~75歲,平均(57.5 ±7.4)歲;病程1~14 d,平均(5.8±1.1)d。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有關“上胞下垂”的診斷標準:①上胞下垂,兩眼自然睜開向前平視時,上胞遮蓋黑睛>2 mm,甚至遮蓋瞳神,影響視覺,緊壓眉弓部,上胞抬舉困難;②患者視物時,頭上仰,眉毛高聳,額部皺紋加深等特殊姿勢;③單側上胞下垂者,可伴有目偏視,瞳神散大,視一為二。
1.2.2 西醫診斷標準 均為糖尿病患者;有明顯的復視,上瞼下垂,眼球內收,上視、下視活動受限;均行頭顱CT或核磁共振檢查排除腦血管病變及顱內占位性病變[2]。
1.3 治療方法 2組均嚴格控制飲食,予口服降糖藥物或胰島素皮下注射,使空腹血糖(FPG)控制在6.0 ~7.0 mmol/L,餐后2 h 血糖(2 hPG)控制在10.0 mmol/L以內。對于高血壓及高血脂患者同時降壓、降脂治療。
1.3.1 對照組 硫辛酸注射液[上海現代哈森(商丘)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56403]0.6 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中,每日1次靜脈滴注;維生素B1注射液(天津金耀氨基酸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2020613)100 mg,每日1次肌肉注射;注射用腺苷鈷胺(哈爾濱三聯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20045994)1.5 mg,每日1次肌肉注射。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正容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藥物組成:膽南星10 g,僵蠶10 g,半夏 9 g,白附子 10 g,丹參 20 g,當歸 10 g,川芎12 g,防風 10 g,木瓜 10 g,甘草 9 g,桃仁10 g,紅花10 g,白芍藥10 g。肝腎陰虛明顯者,加山茱萸20 g、山藥10 g、生地黃10 g;脾虛乏力者,加黨參15 g、黃芪30 g、升麻10 g。每日1劑,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
1.3.3 療程 2組均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 療效標準 治愈:眼位正,眼球運動自如,復視消失,上胞下垂消失,雙側向前平視,上瞼緣蓋角膜上緣<2 mm;好轉:眼位偏斜度減輕,復視像距離縮小,眼球運動受限部分恢復,上胞下垂程度改善1 mm以上;未愈:眼位偏斜程度無好轉,癥狀無減輕,上胞下垂提高1 mm以下或無改善,或加重[1]。
1.5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23例,治愈15例(65.2%),好轉6例(26.1%),未愈 2 例(8.7%),總有效率 91.3%,平均治愈時間(27.6±6.1)d;對照組23例,治愈8例(34.8%),好轉 9 例(39.1%),未愈 6 例(26.1%),總有效率 73.9%,平均治愈時間(48.9±5.8)d。2組總有效率及平均治愈時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且治愈時間短。
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以動眼神經受累最多見。其發病機制多數學者認為有以下4點:①由于葡萄糖代謝障礙引起Schwann細胞水腫,而致神經節段性脫髓鞘改變;②維生素B族代謝障礙;③糖尿病特有的微血管病變;④糖尿病所致的動脈硬化導致缺血而致神經損害[3]。故治療糖尿病性動眼神經麻痹應在嚴格控制血糖的基礎上,給予血管擴張劑、神經營養劑及B族維生素等藥物治療,改善神經缺血狀態,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
動眼神經麻痹屬中醫學上胞下垂、瞼廢、風牽偏視等范疇,而糖尿病屬中醫學消渴范疇,故此病為消渴并發瞼廢。消渴之人多陰虛內熱,熱灼津液成痰,痰隨氣升降,與風相合,阻礙氣血運行,血行滯澀,瘀血遂生。血瘀則痰滯,痰滯加重血瘀,痰瘀互結,留于眼部經隧脈絡,筋脈失養,發為眼肌麻痹不用。故治以祛風化痰、活血通絡為主。正容湯出自《審視瑤函》“治口眼歪斜,儀容不正,服此即能正之”。桃紅四物湯始見于《醫宗金鑒》以祛瘀為主治,兩方合用,方中膽南星、半夏、僵蠶、白附子祛風化痰、通絡,為君藥;輔以桃仁、紅花、丹參、川芎通利血脈,消散瘀血;佐以防風、木瓜、當歸、白芍藥上達頭面,祛風養血榮筋,使瘀去新生,痰去絡通;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痰瘀并治,氣血兼顧,化瘀生新,清竅得養則療效滿意。現代藥理研究表明,丹參可促進纖維蛋白原溶解,降低全血黏度,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和局部代謝,并能促進毛細血管中血流速度加快,促進血液流變學指標趨向正常,加快病變區水腫消退[4];川芎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等作用[5]。
本研究結果表明,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性動眼神經麻痹在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方面療效確切,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的優勢,且無不良反應,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99.
[2] 史玉泉.實用神經病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5:182-186.
[3] 吳阿粉,黃蓮珠.糖尿病性眼肌麻痹21例分析[J].臨床眼科雜志,2004,12(3):197.
[4] 劉云,繆珩,李秀娟,等.復方丹參液對糖尿病性眼底出血的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1997,18(12):25-26.
[5] 鄭遠方.步長腦心通對心腦血管疾病血液流變性的影響[J].微循環學雜志,1997,7(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