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鳳 楊 倩 郭子敬 杜 姚 邱 貝
(河北醫科大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河北 石家莊 050017)
口腔潰瘍是指發生于口腔黏膜上單個或多個粟米至黃豆樣大小不等的表淺性潰瘍,呈圓形或卵圓形,潰瘍面為凹面、周圍充血的一種常見的口腔黏膜病變,具有周期性、復發性等特點,好發于唇、頰、舌緣等。口腔潰瘍患者口腔黏膜受損,疼痛不適,影響患者心情,嚴重者影響進食。我們從濁毒理論出發,遵循辨證論治,以化濁解毒為原則治療口腔潰瘍療效甚佳,現將其中經驗體會總結如下。
中醫學中沒有口腔潰瘍這一病名,但根據其臨床表現應歸屬于口瘡、口瘍、口糜等范疇,最早相關論述見于《素問·氣交變大論》,言:“歲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瘡。”濁毒理論最早由李佃貴教授提出,其認為濁毒既是一種對人體臟腑經絡及氣血陰陽均能造成嚴重損害的致病因素,同時也是指多種原因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運行失常,機體內產生的代謝產物不能及時正常排出,蘊積體內而化生的病理產物,濁毒互結,濁以毒為用,毒以濁為體,膠著難愈,邪壅經絡,氣機不暢,邪不得散,津不得布,血不得行,津血停留,化生痰濁瘀血,痰、瘀互相搏結,日久蘊熱,從而造成濁毒內蘊、火熱內生、氣滯絡阻的證機變化,而濁毒相干為致病關鍵[1-2]。當代人飲食不節,恣食肥甘厚膩之品,易損傷脾胃致濕濁內生,濕聚日久化毒,故生濁毒;或因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大,情志致病越來越多,各種因素導致情緒易怒,肝氣郁滯,情志不舒,日久肝郁克脾,脾失健運,致使濁毒內生;或受到外界環境污染及長期接觸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等,外受之邪蘊結于體內,日久而釀成毒[3-4]。《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有言“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即是指過食肥甘厚膩精細之食,可使脾胃功能失調,濕熱火毒內生,易致癰、疽、疔、瘡之類病變。《金匱要略》亦有“毒者,邪氣蘊結不解之謂”,“六氣太過即成毒,氣機不暢易生濁”。以上種種,均可使濁毒內生,蘊久化熱生火,生于上焦,則可見心肺火旺;生于中焦,則脾胃肝膽火旺;生于下焦,則相火偏旺。我們觀察臨床上以心、胃、肝火旺為多見,故而主張口腔潰瘍從心、肝、胃論治,以化濁解毒、清熱瀉火為原則,對患病時間較長,久病入絡者,則以化濁解毒、活血化瘀為原則,常能收滿意療效。
2.1 濁毒內蘊,心脾積熱
臨床表現:口腔黏膜、口唇或舌尖部生瘡,色澤鮮紅,灼熱疼痛,伴有咽喉紅腫疼痛,心煩易怒,納食欠佳,口干喜冷飲,口苦,夜寐多夢,小便色黃或短赤,大便偏干,舌邊尖紅,苔薄黃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患者多因嗜食辛辣刺激及肥甘厚味之品,致使濁毒內生,復因外感溫熱之邪和(或)過食辛辣燥熱之品而誘發,濁毒日久化熱,心脾積熱。
治療原則:化濁解毒,清心瀉脾。
方藥:瀉心湯合導赤散化裁。常用藥物有大黃、黃芩、黃連、生地黃、木通、竹葉、甘草、白花蛇舌草等。
2.2 濁毒內蘊,胃熱熾盛
臨床表現:口腔黏膜、舌中部口瘡反復發作,或此愈彼起,灼痛較劇,伴見胃脘部嘈雜不適,脹滿,燒心,泛酸,噯氣,口干,口中異味,納食欠佳,夜寐可,矢氣不暢,大便偏干,小便色黃,舌質紅,苔中部黃燥少津或花剝,脈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患者多為素體陽盛,加之長期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致使濁毒內生,或嗜食辛甘燥熱之品,日久濁毒內蘊,胃中燥熱,灼傷津液,脾胃升降失常,脾不升清,胃失降濁,濁氣不降,則燥熱濁氣熏蒸而發口瘡。
治療原則:化濁解毒,清胃瀉熱。
方藥:玉女煎或清胃散化裁。常用藥物有黃連、茵陳、蒲公英、荷葉、生地黃、石膏、知母、牛膝、麥門冬等。
2.3 濁毒內蘊,濕熱中阻
臨床表現:口腔潰瘍反復發作,食辛辣刺激之品后加重,夏季多見,常伴胸脘痞悶,肢體痠重,周身乏力,嗜睡,口黏口澀,納呆,小便短赤,大便黏膩不爽,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滑數。
證候分析:本證患者由于長期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水濕之職失用,加之素體陽盛,從陽化熱,或所居環境濕熱氣候較重,身處之氣穢濁謂之氣濁,飲濁混之液謂之飲濁,餐濁污之食謂之食濁,三濁夾雜以致濕熱濁毒中阻,升降逆亂,濁氣上熏而致口瘡發作。
治療原則:清熱化濕,理氣和中。
方藥:清胃散化裁。常用藥物有藿香、佩蘭、滑石、菖蒲、郁金、薏苡仁、砂仁、白豆蔻、蒲公英、茵陳、生地黃、厚樸、枳實、黃芩、黃連、仙鶴草等。
2.4 濁毒內蘊,肝火上炎
臨床表現:口腔黏膜、舌兩邊潰瘍日久不愈,口瘡隨情志波動或月經周期而發作或加重,伴有兩脅肋隱痛不適,納差,口干口苦,心煩易怒,夜寐欠安,大便干稀不調,女子可伴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舌質正常或舌邊尖紅,苔薄黃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隨著現代人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增大,本證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常因情志不遂,肝氣不舒,脾失健運,濕邪內生,日久成濁,濁氣日久化火,肝火上炎。
治療原則:化濁解毒,清肝瀉火。
方藥:丹梔逍遙散或龍膽瀉肝湯化裁。常用藥物有牡丹皮、梔子、青皮、柴胡、茵陳、當歸、白芍藥、茯苓、炒白術、龍膽草、黃芩、車前子、生地黃、澤瀉、虎杖等。
2.5 濁毒內蘊,虛火上炎
臨床表現:口腔黏膜潰瘍,色澤焮紅,伴有兩顴潮紅,口燥咽干,心煩,消瘦乏力,五心煩熱,午后熱甚,夜間盜汗,大便干結或便溏,舌質嫩紅少津或有裂紋,苔花剝或少苔,脈細數無力。
證候分析:本證患者常見于熱性病及消耗性疾病,濁毒久居體內傷陰,或素體陰虛火旺,陰精不足,虛火上炎,口腔黏膜缺乏濡潤而發潰瘍。口腔潰瘍常病情遷延,纏綿難愈,寒涼藥治療效果欠佳,正如《景岳全書》中曰:“凡口瘡六脈虛弱,或久用寒涼藥不效者,必系無根虛火。”
治療原則:化濁解毒,滋陰清熱,引火歸元。
方藥:沙參麥冬湯化裁。常用藥物有北沙參、麥門冬、粳米、玉竹、扁豆、桑葉、天花粉、玄參、白及、知母、牛膝、甘草等。
2.6 濁毒內蘊,絡脈瘀阻
臨床表現:口腔黏膜潰瘍,色澤黯紅,夜間痛甚,面色晦黯,飲水而不欲咽,納可,多夢,二便調,舌質紫或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澀。
證候分析:本型患者多為病程較長,久病濁毒之邪入絡,脈絡瘀阻,瘀久化熱,發為口瘡。
治療原則:化濁解毒,活血化瘀。
方藥:失笑散合丹參飲化裁。常用藥物有蒲黃、五靈脂、當歸、川芎、丹參、赤芍藥、紫草、砂仁、姜黃等。
口腔潰瘍雖然為局部小范圍病變,但是可以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影響。濁毒內蘊,致使三焦為病,而以中焦脾胃最為多見,“脾開竅于口”,故口瘡亦多發。“良醫不費外治”,口瘡一病雖是內在五臟功能失和,導致濁毒內蘊,外發于黏膜,但是由于患病后疼痛不適,配合外治一方面能縮短患者的病程,促進潰瘍面的愈合,另一方面也能暫緩患者痛苦。臨床可用青黛、冰片等,早、中、晚三餐后漱口,分別用棉簽蘸外用藥涂抹于潰瘍表面即可。根據濁毒理論治療口腔潰瘍是對濁毒理論的又一具體臨床應用,該療法不僅對口腔潰瘍療效顯著,而且對其他內科病癥亦可取得滿意的療效[5],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王正品,李佃貴,杜艷茹,等.濁毒致病論與現代中醫病因學[J].中醫雜志,2010,51(1):11 -13.
[2] 裴林,李佃貴,曹東義,等.濁毒淺識[J].河北中醫,2010,32(1):24 -25.
[3] 許筱穎,郭霞珍.濁毒致病理論初探[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28 -29.
[4] 曹東義,李佃貴,裴林,等.濁毒理論借鑒了化毒、解毒學說[J].河北中醫,2010,32(6):824 -827.
[5] 馮玉斌,劉雙秀,張培紅,等.濁毒理論在脾胃病與肝病中的應用現狀[J].河北中醫,2012,34(3):46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