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蘭芳 馬小平 魯厚林
(江蘇省海安縣中醫院針灸科,江蘇 海安 226600)
頸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見病之一,在各型頸椎病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率最高,約占60%左右,臨床表現以頸肩臂疼痛、麻木,頸后有壓痛并以放射痛為主[1]。2011-01—2013-12,我們采用熱敏灸合電針治療老年神經根型頸椎病40例,并加強辨證施護,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40例均為我院針灸科住院患者,男 31例,女 9例;年齡 60~76歲,平均(67.00±5.22)歲;病程 2 ~12 年,平均(5.74 ±2.63)年。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確診[2]。
1.3 治療方法
1.3.1 針灸方法 根據壓痛點,循痛點及經脈取患側風池、大椎、大杼、肩井、肩中俞、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腎俞、太溪及阿是穴等,每次選用6~8穴,用毫針直刺進針,以平補平瀉提插捻轉手法為主,促使其得氣,接電子針療儀(蘇州華佗醫療器械有限公司,SDZ-Ⅱ型)連續波,留針40 min,每日1次。
1.3.2 熱敏灸療法 將點燃的艾條,于上述針刺穴位及頸項部督脈循行處以回旋灸、雀啄灸、往返灸、溫和灸法探查熱敏點,當患者感受到“艾熱”發生透熱、傳熱、擴熱,或局部不(微)熱遠部熱,或表面不(微)熱深部熱,即為發生腧穴熱敏化現象,此點即為熱敏化腧穴點,選擇3~5個最敏感的穴位予以灸療。每日1次。
1.4 護理方法
1.4.1 情志護理 患者均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多數患者為空巢老人。因此應耐心細致地向患者講解疾病的性質、病程、治療方法及預后,多與患者及家屬聊天,傾聽他們的想法,及時指導和消除其顧慮,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必要時與其子女聯系,鼓勵子女多關心老人,給予老人家庭溫暖及生活照顧,使其心情舒暢。
1.4.2 飲食調護 指導患者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易消化之品,注意補鈣。多進食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可多食牛羊肉、牛奶、栗子、大棗、蝦皮、酥魚、黑豆、骨頭湯等強筋健骨之品,忌食生冷、辛辣、肥甘等,戒煙酒。指導患者予藥膳進補,風寒痹阻型可食葛根五加粥(葛根、薏苡仁、粳米各50 g,刺五加15 g)以祛風除濕止痛;氣滯血瘀型可食山丹桃仁粥[山楂30 g,丹參 15 g,桃仁(去皮)6 g,粳米 50 g]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痰濕阻絡型可食薏苡赤豆湯[薏苡仁、赤小豆各50 g,山藥15 g,梨(去皮)200 g]以化痰除濕;肝腎虧虛型可食五子羊肉湯(羊肉250 g,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五味子、桑椹、當歸、生姜各10 g,肉桂5 g)以補肝腎,益氣血;氣血虧虛型可食參棗粥(人參3 g,粳米50 g,大棗15 g)以補益氣血。
1.4.3 疼痛護理 神經根型頸椎病表現為頸部、雙側或單側上肢疼痛,輕者為持續性痠痛、脹痛,重者可如刀割樣、針刺樣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首先評估疼痛的時間、規律、部位、性質、程度及有無其他伴隨癥狀,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予暗示療法,讓其回憶一些美好愉快的往事,聽音樂,做深呼吸等,以放松轉移注意力,并鼓勵家屬或親人陪伴,以減少孤獨和恐懼感,從而減輕痛感。疼痛較重者協助取舒適的體位臥床休息,予熱敷、針灸止痛。如果疼痛仍不能緩解,應遵醫囑及時予鎮痛藥物應用,注意觀察藥效及不良反應。
1.4.4 熱敏灸護理 ①關閉門窗,調節室溫24~30℃[3],打開排煙換氣設施,向患者詳細介紹腧穴熱敏化艾灸療法的操作過程及方法,灸療的作用,消除患者對熱敏灸的恐懼、緊張心理,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協助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身體放松,操作前評估局部皮膚情況,如皮膚破損、紅腫、炎性反應等異常時暫停,囑患者飲溫開水250 mL,避免出汗過多而引起虛脫。②熱敏灸時護士應認真細致耐心,艾條與熱敏化穴位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斷詢問患者在艾灸過程中的感覺,隨時調整艾灸的手法、位置及高度,并觀察艾火燃燒的情況,及時將艾灰彈入彎盤內以防止艾火脫落灼燒患者皮膚。整個過程中應密切觀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及局部皮膚情況,隨時詢問患者有無不適情況,避免患者皮膚燙傷和虛脫。③施灸后,必須將燃著的艾條熄滅,以防復燃,協助患者穿好衣服,囑患者臥床休息,飲熱水500 mL,禁食生冷食物及冰鎮飲料,告知30 min后再外出活動,切忌吹風,防止感冒,囑治療結束6 h之內所灸部位不要接觸涼水。同時告知患者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微紅灼熱,屬于正常現象,無需處理,若施灸過量或時間過長,局部出現小水皰,切勿擦破或挑破,應任其自然吸收,水皰較大,可遵醫囑用藥。做好護理記錄。④施灸注意事項:掌握禁忌證,患者極度疲勞、過饑過飽、大汗淋漓忌灸。患者年事已高,皮膚變薄,皮下脂肪減少,感覺遲鈍,尤其要防止燙傷,及時調整灸火與皮膚間的距離,隨時彈去艾灰,防止燒傷皮膚。觀察患者反應,積極預防“暈灸”現象的發生。施術的診室,注意通風,保持空氣清新,避免煙塵過濃,污染空氣,傷害人體。
1.4.5 功能鍛練 功能鍛煉有助于改善頸椎病的癥狀,鞏固療效,減少復發,在頸椎病的防治中起重要作用。老年人動作和學習速度減慢,操作能力和反應速度均降低,加之記憶力減弱,因此老年人鍛煉初始要反復進行示范,指導其模仿自然界一些動物的形體活動,如蒼龜縮頸、大鵬展翅、白鵝引頸等,使項背部肌肉得到充分的舒縮、伸展,以利于消除項背部肌肉的疲勞。并進行肌肉負荷訓練,以增強肌力。具體描述如下:①蒼龜縮頸:如烏龜將頭頸縮回軀體一樣。雙臂下垂,置于體后,同時極度聳肩、擴胸,頭頸后仰、下縮,兩目直視頭頂正上方,使項背部肌肉強力收縮持續5 s,然后完全放松回位。連續做30次為1組,每日早、晚各做1組。②白鵝引頸:如天鵝伸展長頸吞食。在矢狀面上以下頦引領頭頸,做前伸、后縮的環狀活動。連續做30次為1組,每日早、晚各做1組。③大鵬展翅:雙臂外展,雙手十指交叉,掌心扣于頭后部,肩臂向前下用力壓頭、頭項部用力后仰,以相對抗。持續5~10 s,然后完全放松回位。連續做30次為1組,每日早、晚各做1組。④鯉魚打挺:仰臥床上,以頭枕部和臀部為支點,用力將軀干部拱起并離開床面,持續5~10 s,如鮮活的魚在地面弓背活蹦跳躍狀。連續做15次為1組,每早、晚各做1組。⑤注意事項,頸椎病癥狀輕微或改善時方可開始鍛煉;功能鍛煉時要舒緩適度,速度不宜過快,要量力而行,適可而止,宜循序漸進,持之以恒;患者年高,鍛煉中要防止跌倒等意外發生。
1.4.6 健康指導 ①注意休息,多曬太陽,保證睡眠。②避免風寒、潮濕,夏天注意避免風扇、空調直接吹向頸部,出汗后不要直接吹冷風,或用冷水沖洗頭頸部,或在涼枕上睡覺。③保持正確的坐姿,要盡可能保持自然端坐位,調節桌、椅之間的高度比例,避免頭頸部過度后仰或前傾、前屈,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線;避免長時間低頭工作,工作1 h左右后改變一下體位;改變不良的工作和生活習慣,如臥在床上閱讀、看電視等。④選用合適的枕頭,一般長度在40~60 cm,或超過自己的肩寬10~16 cm為宜。仰臥位枕頭的高度與本人的拳頭等高,側臥位時,枕頭的高度應為側肩膀的寬度。
1.5 療程 10 d為1個療程,每個療程后休息2 d,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分析。
1.6 療效標準 臨床控制:治療后癥狀、體征消失,頸椎活動正常,治療后癥狀積分0~1分,療效指數>90%;顯效:治療后癥狀、體征基本消失,頸椎活動基本正常,能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療效指數>70%,≤90%;有效:治療后癥狀、體征有所改善,頸椎活動基本正常,參加正常活動和工作能力改善,療效指數>30%,≤70%;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與治療前無明顯改善,療效指數≤30%。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4]。
本組40例,臨床控制25例,顯效9例,有效5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7.5%。
頸椎病是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神經根并出現相應節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臨床表現[5],屬中醫學頸肩痛、項痹等范疇。老年人肝腎不足,氣血漸虧,筋骨經脈失養,加之頸部久積勞損或負重外傷,風寒濕邪乘虛侵襲,凝結于筋脈骨骼而發為本病。目前,神經根型頸椎病仍以非手術保守治療為主,其方法較多,包括藥物內服外用、牽引、理療、針刺、推拿等。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因此不宜頸椎牽引。我們采用熱敏灸合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取得了很好療效。針刺風池以祛風散寒,緩急止痛;大椎為督脈要穴、諸陽之會,主治頭痛項強,可溫煦陽氣,激發經氣,疏散邪氣;大杼為足太陽膀胱經要穴,八會穴之骨會,肩井為手足少陽、陽維之會,主治頸項拘急、肩背疼痛,可疏通經絡,鎮靜止痛;肩中俞為手太陽小腸經要穴,主治肩背疼痛、頸項強急;腎俞、太溪補腎益髓;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祛風活血通絡止痛。諸穴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祛風通絡、緩急止痛、補腎益髓之效。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通過抑制疼痛傷害性信息的表達和傳遞,改善微循環,減輕或抑制炎癥介質釋放,改善組織營養,消除神經根水腫,疏通頸肩及上肢的經絡,快速緩解局部及上肢放射痛,促進脊髓功能的恢復[6]。
《標幽賦》指出“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同樣也適合于艾灸治療,熱敏灸所發生的透、擴、傳熱感,恰能激發經氣感傳,氣至病所。《靈樞·官能》曰“針所不為,灸之所宜”。通過熱敏穴實施的熱敏灸具有很強的穿透性[7],是以經絡理論為指導,采用艾條溫和灸體表的“熱敏化穴”,激發經絡感傳,促進經氣運行使氣至病所[8]。其能使艾條燃燒后產生的熱量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病變部位,使病變部位的血液流動加快,促使血液及淋巴回流通暢,消除組織水腫對神經的壓迫,改變肌肉的伸縮性,緩解頸肩部肌肉痙攣,從而達到溫經止痛、散寒祛濕之效[9]。不僅有局部治療作用,而且有調節機體全身免疫力的作用。熱敏灸法可補針之所短,針、灸并用,共奏溫經通絡、益氣活血、補腎益髓、緩急止痛之效,可顯著提高療效。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老年頸椎病患者尤其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心和細心,正確實施辨證施護。中醫護理具有2 000多年的歷史,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醫學領域已將傳統中醫熏蒸、藥浴、艾灸、拔火罐、耳穴貼壓、刮痧等治療方法納入了護理工作范疇,并由護士親自操作實施,輔助臨床治療,提高總體療效,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患者痛苦,降低費用,在這方面護理人員應積極探索總結,將中醫護理傳承下去,發揚光大。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1637.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54.
[3] 熊俊,張波,遲振海,等.《熱敏灸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技術操作規范》的研制體會和說明[J].江西中醫藥,2011,42(1):19 -21.
[4]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22個專業95個病種中醫診療方案[S].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92.
[5]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855.
[6] 徐雯,金成憲.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機理研究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13,29(6):80 -81.
[7] 陳日新,陳明人,康明非.熱敏灸實用讀本[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4-10.
[8] 徐春娟,蘆琴,陳榮.熱敏灸療法的臨床研究進展[J].江西中醫學院學報,2010,22(4):74 -76.
[9] 高峰,羅開濤,范迪慧,等.熱敏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33 例[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7):483.